推进儒学现代化之现实困境探析
2014-09-29朱志勇冀秀芝
朱志勇 冀秀芝
摘 要:传统儒学已经在时代发展的自觉选择过程中迈向现代化。然而要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并最终与民族复兴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范式相契合,就必须明确其目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儒学如何在映衬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现实效用;二是如何处理儒学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三是儒学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问题。
关键词:儒学现代化;现代文明;普世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74-02
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之首要意义在于,使儒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中,从而在民族文化上实现深度自觉进而达到高度自信。文化是民族最显著也是最深刻的特征,倘若我们失去了属于自我的文化特性,那么我们的民族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变得没有“个性”甚至盲从。与其说文明的冲突不如说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就很难实现民族自立。中华民族之所以延绵发展至今,维系之关键在于文化。儒家文化的历史张力内聚于儒学的千年流变与发展中。时至近代,世界历史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中华帝国陷入波谲云诡的历史漩涡中,沉沦、挣扎、彷徨、苦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一路哀歌,被国人质疑,险些被彻底抛弃。如今,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踏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作为民族文化的最集中表征的儒学也迎来最佳的复兴机遇。儒学现代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而重要的表现。探析儒学现代化问题,对于实现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学如何在映衬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现实效用
应该首先明确一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发展模式下,在意识形态层面,现实中的儒学已不再也不可能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那样成为官方的主流指导思想。那么,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下,在思想文化层面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的意义或者价值何在?笔者以为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主要意义或价值就在于映衬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其现实的功用。
(一)儒学应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照
世界历史在深度交互中不断发展。从哲学角度上讲,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儒学也是如此。从文化层面看,儒学是典型的东方哲学理论,在东西方互不往来的历史时期,儒学一直保持着了纯正的本土血统。然而相比“经济殖民”而言,“文化殖民”的影响要深刻广泛得多。在上世纪初期,儒学在经济殖民与文化殖民的双层冲击下,逐步被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剥离出来。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思想文化的开化和觉醒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尤其关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前进一步,中国革命和社会就推进一个层次,正是在这种显赫的历史功用中,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然而在同一历史进程中,儒学的发展并非波澜不惊,一潭死水。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学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并向而行的,是同步的。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儒学都没有以主动的姿态去迎接冲击和挑战,并在这种冲击挑战中不断革新调适自身。当下,进一步推进儒学现代化已经和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要求,就必须充分接受并融合中国元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理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的价值和内蕴。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学进一步现代化富有时代意义。
(二)儒学应不断凝练自身的普世价值元素
众所周知,儒学是世界哲学理论流派中影响力最深、流传最广、生命力最顽强的哲学思想之一。儒学是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的经国之学,同时也是表征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坚强纽带。儒学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展开“文明对话”,要在文化全球化的碰撞中剔除自身缺失,弘扬自我。“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儒学的基本内核思想要成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就需要其在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转型”。
(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坚实的历史文化元素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精练通俗的24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简短的24个字涵盖了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层面上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修齐治平”,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跨越时空的历史对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是个人层面;“修身齐家”是社会层面;“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从纯粹理论的角度来看,“修齐治平”的内涵和外延要博大广泛得多。儒学中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之志从客观意义上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坚实的历史文化元素。
二、儒学之现代化与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的要义之一就是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整体性崛起。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爱国、修德、诚信、友善的元素是民族复兴所必需的,因此,儒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儒学现代化并不是儒学精神内核与现代文明元素的简单嫁接,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就必须将儒学放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
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全方位攻势,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甚至民族精神等各方面开始整体性沦陷。面对国家衰败的现实,中华民族痛定思痛,力图振作。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文明,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共和民主的政治理念逐步在民众间传播开来;在经济上,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主流;在文化上,面对各种文化思潮,或者全面接受,或者不知所措。是全盘西化,还是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抱残守缺?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主张,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些都是关涉中国前途命运的探索,也是对儒学的重新审视。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觉醒与回归。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号角已经吹响。继承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自觉的创新愿望普遍高涨,这成为当今儒学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对儒学思想的研究、传承,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团结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意义非凡。以儒家的“大同”思想为依据,孙中山在研究和传承儒家的“仁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提出“博爱”的理念和“三民主义”、“振兴中华”等重要政治纲领,不但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今,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的机遇已经到来。纵观历史,文化的兴盛,关乎着国运的兴衰,中国民族已经站在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结合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重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下确立道德价值、伦理秩序,确立核心价值尺度,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精神文明层次,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思想体系和文化,只有自觉融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相结合,与现代化的需要相结合,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推进儒学现代化就是使其融入现代文明
儒学是在农业文明形态的社会中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向后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儒学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它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多重任务。实践的主体首先要有能力结构。传统儒学是农业文明社会形态下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知识分子文化精神趋向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治理规则和伦理尺度的基本标准,是“人”的意义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高度统一。当今社会正朝着后现代迈进,纯粹农业文明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已经土崩瓦解。实践主体——“人”的发展和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化,这是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的关键所在。“道统”的断续,在历史上相同的社会形态中尚可实现自我接续,然而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能不能实现对接?推进儒学现代化是关键。儒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之所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普世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在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实践主体”和“实践方式”的双重欠缺问题,但只要儒学本身的理论价值和精神价值存在,就一定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儒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推进儒学现代化就是将儒学深度融入当今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中,自觉凝练理论气质,拓展并重构其精神内核,努力使自身理论文化向人心、向生活、向社会渗透。正如魏道友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思想中隐含着的深刻的超出思想本身并支配思想建构思想的内在观念,当我们清洗掉具体的思想内容之后,这种内在观念仍然可以甚至必然成为我们今天建构现代思想的伟大力量。我认为这种内在的观念就是道论,所以我讲新道统论就是在中西之争的背景之下运用中国思想的内在观念即道论的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接纳西方思想,重新复活中国思想。”
总之,继续推进儒学现代化不仅必要,而且恰逢其时,现实的发展困境,终不可阻挡儒学的现代化步伐。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