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2014-09-29邓迎春

关键词:归化文化差异翻译

邓迎春

摘 要: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者要成功地进行语言转换,必须要了解相关的中西文化背景知识。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翻译作品成功的关键。归化和异化是常用的处理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10-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翻译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就像王佐良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由此可见,翻译要真实再现原作内容,翻译者不仅要重视两种语言文字层面的差异,而且还要重视两种语言背后所属的文化差异。这也是本文分析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出发点。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实践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国在古代主要靠牛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自然形成了中国百姓对牛的热爱。西方则与中国不同,西方在古代主要靠马耕,马在西方人们的心目中是勤劳的象征,所以汉语说某人像牛一样勤劳时,英语则翻译成“work like a horse”。相反,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时,汉语则翻译成“力大如牛”。

在中国人看来,“狗”总是一个受到鄙视的对象,似乎与狗有关的词语都带有贬义,例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但在西方传统文化里,狗却是“人之良友”。当某人遇到好运的时候,人们会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直译成:“你是一条幸运的狗。”至于谚语“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直译成“给狗一个坏名声,并把他吊死”,意译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同情之心明显在狗的一边。

(二)习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在汉民族文化里,蝙蝠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但是在西方文化里,蝙蝠并不给人以好感,相反,它是一个丑陋和凶恶的形象。与蝙蝠相关的词语都带有贬义,例如:“as blind as a bat”,直译成“瞎得像蝙蝠一样,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直译成“疯得像蝙蝠”。“have bats in the belfry”,直译成“发痴,异想天开”等。

在汉语文化里,龙是高贵和神圣的象征,但在英语文化里,龙却是一个凶残邪恶的形象。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的“龙”不能翻译成英语中的“dragon”,例如:“望子成龙”在英语中应该翻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而不是“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在中国文化习俗里,“八”因为与“发”谐音,而取得了发财之意。然而在西方,“七”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例如“7-up”应翻译成“七喜”而不是“七上”,但在中国“七”是个很普通的数字。西方人说“at seven—league strides”,实则译为“三思而后行”。

(三)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故在英语里有许多与基督相关的句子,例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God bless you”等。西方的基督教堂是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它和中国的寺庙不一样(中国的寺庙是常放水果和食物等供品的),所以西方人在形容人一穷二白时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因为在西方教堂里的耗子是很不容易找到食物的。

东西方价值观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和“忠”两字是一种强调集体利益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顾全大局文化。中国人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西方人却崇尚这样的理念:“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西方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自立精神(Self-reliance)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

(四)东西方价值观与翻译

东西方价值观在时间取向上也有所不同,中国人重年龄重经验,敬老爱老,长者在中国是权威和智慧的象征。恰恰相反,“老”在西方意味着失去竞争力可能被淘汰。因此,西方人在翻译“老”字时,总是费尽心机地用委婉语来表达。例如:成熟者(the mature)、年长者(the advanced in age)、历练者(a seasoned man)、资深者(senior citizens)等。故在中国公交车上为敬老爱老而设的座位不能简单译成“old man”,应该尊重西方人的观念译为“courtesy seats”,这样才能被西方人所接受。

其次,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喜欢谦虚。这通常表现在中国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喜欢自贬,而在论及别人的事情时,又喜欢抬高对方。在汉语中有许多敬词,如“贵府”、“大名”、“恭候”、“贵姓”等。但在译成英语时,我们应该把“敬”意义略去,只要翻译出“词”即可。例如“贵府”译成“your home”即可;而“大名”应该译为“your name”。相反,在西方你如果将“贵府”译为“your honorable home”,“大名”译为“your great name”,西方人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很虚伪的人,把“敬”词含义译出来,那就是对他的讽刺。

总而言之,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化与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翻译成英语时,不但文化载体改变了,文化的读者环境也不复存在。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形:首先,译入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源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形成词语空缺。其次,译文受众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汉文化背景知识,或者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造成误解。翻译时,我们应对原文文字中的文化含义有敏锐的察觉,准确的把握,对原文蕴涵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有适当的补充。我们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在翻译时如果能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就能够恰到好处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转换。

二、文化差异影响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文化移植过程。因此,译者就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有关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有多种,下面我们就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做如下概括。

(一)归化翻译策略

所谓归化即是使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无论形式上或是风格上都保持一致。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因为读者缺少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如果译者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原文,不做归化处理的翻译会让译文晦涩难懂。因此,当原文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不完全相同时,再对原作文化信息不改变的前提下,恰当的归化翻译不仅能向读者传递整个文化信息,而且还能让译文保持原作特色。例如:“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翻译成:“every dog has his day”;“三脚猫”翻译成:“jack of all trades”;“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翻译成:“lead a dogs life”;“亚洲四小龙”翻译成:“the four tigers of Asia”;狐假虎威翻译成:“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hide” ;胸有成竹翻译成:“he has long and well thought Out plan in his mind”。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如果在翻译时能够正确地把握好归化翻译,就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领略到原作的“原色”、“原香”和“原味”。

(二)异化翻译策略

所谓异化,即是不同的事物在相互接触中,彼此都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所谓翻译中所采取的异化策略,即是指翻译者采用相应于译出原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译作内容,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传达原作异域文化特色;(2)尽量传达原作特有的语言形式;(3)尽量传达原语作者特有的写作方法。当原文的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完全相同时,形象与寓意就能同时传达到译文当中。这时采用恰当的异化翻译就能向读者传递整个文化信息。例如:丢脸—lose face,老手-an old hand,碰壁—run ones head against a wall,好心—kind-hearted,祸不单行—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其次,宗教是异族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它是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因此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民族的信仰。由此异化翻译就担当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基督教占重要地位,因此许多对人物、对事件的引用都是来源于《圣经》:救世主弥塞尔—A messiah。而在中国,很多对人物、文件的引用都来源于佛教文化。例如: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 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临时抱佛脚)。又如: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短语,我们最好也要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来处理原语文化,因为这类短语所代表的原语言之间与目标语言之间无法完全相同。在西方国家中的“sheikh”和“hot dog”,中国人以前从没有听说过,因此在译者介绍他们给中国人时就称之为“三明治”和“热狗”。与此相对,中国的豆腐和饺子被介绍到国外时就称之为“Tofu”和“jiaozi”。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国功夫”译成英文时即“Chinese Gongfu”,汉语中的道教也译成“Taoism”。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密不可分,归化寓异化之中,异化中包含着归化,绝对的归化与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文本类型对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一个真正成功的翻译家而言,熟悉其中西文化背景知识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文字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如果翻译离开了文化背景,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也就不可能达到语言文字间的真正交流。在英语中常说“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kind of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habit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nguage is spoken”,这也是道理所在。

——————————

参考文献:

〔1〕张德鑫.汉英词语文化上的不对应[J].世界汉语教学,1995(1).

〔2〕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6(5).

〔3〕刘慧梅,杨寿康.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6(5).

〔4〕周方珠.英汉典故比较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1(3).

〔5〕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6〕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7〕Nida ,En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 Bible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1964.

〔8〕Nida, En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9〕HALL,E .T. Beyond Culture. New york:Doubleday,1976.

〔10〕陈源.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归化文化差异翻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