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复合论与话语礼貌推定

2014-09-29代琦

代琦

摘 要:从听者角度展开的礼貌研究多注重静态规则的刻画,本文拟基于Fauconnier空间复合论将复杂的礼貌现象引入动态过程的探讨,并尝试性提出有关礼貌推定的机制。研究表明,对话语礼貌的推定取决于两个方面:言者的话语(显性输入)和听者的心理(隐性输入)。其发挥作用的顺序是:言者的话语提供了礼貌推定的可能;听者的心理促成了礼貌推定的实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礼貌推定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该话语就礼貌,礼貌与否取决于话语与听者心理在复合空间里的整合情况。

关键词:空间复合论;话语礼貌;听者模型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01-03

一、引言

传统礼貌研究以Grice—Goffman的理论框架为基础,从言者角度运用语用手段研究语言礼貌问题,以期归纳出一些基本原则并找出礼貌的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凭主观臆断来研究复杂多变礼貌现象,大有以偏概全、本末倒置之嫌。其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迅即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批判。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另辟蹊径,认为话语礼貌与否要以受话人的认同为准,进而提出了话语礼貌的听者模式。话语礼貌研究的听者模型较传统研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理论出发点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缺乏一致的解释力。本文不揣浅薄,先对听者模型进行评述,指出其不足,并基于空间复合论提出有关礼貌推定的完整模型,以期为礼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前人相关研究评述

(一)话语礼貌的语用距离模型

王建华立足传统礼貌研究的不足,主张将语用距离原则作为礼貌判定的标准。该原则的基本思想是,“交际双方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越高,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低;交际双方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越低,对语言礼貌的要求就越高”。交际双方对礼貌的要求多基于双方之间的语用距离(pragmatics distance)或语用亲疏度(intimacy degree of pragmatic distance)。话语礼貌与否,取决于说话人的话语与听话人对该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的程度。例如:

(1)“你今天中午到我们家去吃饭吧!”黄亚萍抬起头,热情地邀请他。

加林赶忙说:“不了,不了,我根本不习惯去生人家吃饭。”

“怕人?”

“嗯……”

“乡巴佬!”

这是选自路遥《人生》中的一对恋人间的对话,虽然看似不礼貌的话语“乡巴佬”,却成了“亲切的玩笑”。由于恋人之间的语用亲密度较高,即使是在别人看来是极不礼貌的话语,也成了恋人之间打情骂俏,增进情爱的“催化剂”。正如恋人之间常常使用的话语“你真坏!”等等,便是语用距离模型对礼貌推定的又一佐证。

(二)话语礼貌的听者模型

熊学亮、刘国辉针对以往研究注重话语礼貌的语言形式,缺乏对受话人礼貌认同考量这一不足,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听者模型。他们认为:礼貌语言只是礼貌交际的前提,而礼貌与否则主要在于受话人对话语的感受。熊学亮、刘国辉把听者模型归纳为满足原则和容忍原则。

满足原则指发话人要尽可能地满足受话人的心理。比如对于一考博失利的同学,是以实情相告还是将真情掩盖,要取决于受话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2)A1:我告诉你一个事,你可不要往心里去哟。你这次考博差两分。

A2:我听说了,你这次考博又打了一个漂亮仗。

如果该同学心理素质好,对其说实话A1反而有助于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化悲痛为力量。若是心理承受程度差点的同学,不妨用A2。

容忍原则认为“礼貌的语言是令人愉悦的语言,而习惯产生的亲近感,可通过习惯性容忍产生愉悦效果,因而相应产生的话语也是礼貌的”。我们援引熊、刘二位文中的一例加以说明:

(3)某君夜晚鼾声如雷,其妻初始阶段怨声不断,以后习惯之,则安。一日此君出差办事,不闻鼾声,其妻反难入睡。缘由,习惯也。

该现象在交际中也是如此。刚开始不悦耳的言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能够容忍。这种因习惯而形成的好感作用于话语,从而认定话语也是礼貌的。

(三)小结

前人对礼貌推定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研究礼貌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概念内涵不清。对语用距离的初始推定大多以说话人的“自我概念”、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他人概念”以及其过去的经历为基础。但何为自我概念,何为他人概念,该文语焉不详。交际语用距离是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在动态交际中,话语固然重要,但话语因此能成为推定语用距离的唯一因素吗?交际过程也是一个语境动态创生过程,是在话语这一明示信号作用下,对影响礼貌的参数重新设定的过程。话语只是外因,而话语作用下的语境才是衡量礼貌的内因。那么,语用距离有没有具体的作用范围?语用距离成为礼貌的贮藏室,但作用效果又不大。

其次,目前研究只揭示了特殊现象,还未上升到一般现象层面。熊学亮、刘国辉的满足原则主要是迎合听者,那么发话人也就成为交际中的附庸。但问题是言者应如何做才能使听者得以满足呢?言者认为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使听者得以满足,但为什么听者又不以为然呢?也就是说,言者所谓的满足是否与听者所谓的满足一致或大致相同呢?容忍原则就更不具有代表性。诚然,不好的东西日久生情,也会成为好的、美的。但交际往往是一次性行为,一次怎能形成习惯?试想,容忍带来的礼貌是言者作出的努力,还是听者被动的勉为其难呢?

总之,现有文献中基于听者角度的礼貌研究还有较大局限性。就其原因,目前研究还未跳出就礼貌研究礼貌的框架,以静态的规则来统摄动态的礼貌现象,而未深入研究礼貌推定的机制问题,难免会得出一些较为偏颇的结果。唯有跳出礼貌自身框架,将其纳入现代认知视野,从动态视角入手,才能从更深层次揭示礼貌本质。基于Fauconnier和Turner的空间复合论探讨话语礼貌推定,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

三、空间复合论对话语礼貌的推定

(一)空间复合论与话语礼貌

空间复合论发展于Fauconnier和Turner的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国内也有学者对其进行阐述,并运用于幽默的解析等。为了后面论述的方便,我们首先看看心智空间论的基本观点:复杂思维过程中的一系列认知状态可借助心智空间的流程图加以形式化地描述;心智空间由认知者的某个领域的概念结构部分启动;通过跨空间映射连接,可进行认知状态的转换。简言之,在心智空间论视域下思维过程可视为心智空间之间的移动过程。Fauconnier很快发现,这种单一的映射根本不能解释思维的整合问题。随后,他们在心智空间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空间复合论(blended space),即将多个输入空间的输入内容映射到复合空间,并构建出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从而完成概念的整合。

话语礼貌的推定也可用空间复合论来加以解释:发话人话语作为显性输入与听话人的背景同时映射到复合空间加以整合,从而决定是否礼貌。我们可借助认知心理学中表达推理的公式k=F(x,y)说明话语礼貌的整合过程,它与空间复合论的核心思想契合。礼貌推定也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示,即发话人提供的话语信息为显性输入空间的信息x,它的功能是呈现出发话人对话语赋予的礼貌值并引发听话人对话语推定;k表示受话人作出的话语推定,即隐性输入空间信息,它的功能是让发话人赋予的话语礼貌值得以检验。F表示一切用于转换、重组和整合输入信息等计算过程的总称;y表示复合空间,主要用于对显性输入空间与隐性输入空间映射过来的礼貌概念进行接收和整合。如下图所示:

(二)空间映射、复合与礼貌推定

下面用用空间复合论来分析话语礼貌的推定。语料选自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名作《故乡》中“我”与少时的闰土之间的一段对话

(4)“啊!闰土哥,……你来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希望闰土以“迅哥”相称,但闰土并没有对此作出话语礼貌考量,仍称“我”“老爷”。闰土自认为自己使用的话语是恰当的,因为“老爷”一词本身就很礼貌。但我们知道,是否礼貌取决于受话人的认知期待。闰土称“我”为“老爷”显然与“我”的认知期待不相符合,因此算不上切适。《故乡》一文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句话可作为佐证。交际就如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终因不能相互沟通,失败也就在所难免。我们接下来看看话语礼貌推定中的空间映射、复合过程。

第一个空间B是背景空间(base space),它体现“我”与润土儿时相互称兄道弟、两小无猜的背景知识。第二个空间T指“我”与润土的成长经历,因为一个人可以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映射,我们知道a1与b1分别对应“我”与润土,所以与过去构成空间映射关系。第三个空间C是各自对话语礼貌推定的虚拟空间(counterfactual space)。在此空间中,根据认同原则,空间T中的a1、b1分别映射到空间C中的a2、b2。由于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一致。“我”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反对封建礼教制度;而润土生活在封建意识仍很浓厚的农村,他称得上是封建礼教制度作用下的产物。正是因为“我”与润土思想意识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我”与润土对礼貌有了不同的评判标准。因此,我们暂把虚拟空间C分为两个次虚拟空间(sub-counterfactual space)。在这两个次虚拟空间中,“我”与润土都对礼貌进行了推定,且各自都认为对当前礼貌的推定是切适的。然而,话语究竟礼貌与否要看作为听者的“我”对话语礼貌的认同。也就是说,要看润土的话(显性输入)与“我”的心理认同(隐性输入)在复合空间H里的整合情况了。通过整合推定,润土的话是不切适的。“我”期待润土与儿时一样跟我很亲近,以“迅哥”相称。然而,润土却认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以“老爷”相称才切适。由此可知,在两个次虚拟空间经过整合后,在复合空间H中不能得到相互切适的话语礼貌推定,因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由此可知,只要发话人与受话人对礼貌的推定在复合空间里得到整合后,是相互切适的,则说明该话语是礼貌的。

四、结束语

本文在指出传统研究将礼貌视为静态语用现象进行规则刻画的基础上,将其纳入空间复合理论框架作出动态探讨,从而对话语礼貌推定作了较为合理的阐释。本文认为,言者的话语(显性输入)与听者的心理认同(隐性输入)是决定话语礼貌与否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话语礼貌与否取决于复合空间的整合情况。本研究一方面说明将复杂的礼貌予以静态规则描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为礼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当然,本研究的结果是否合理,还需要更多语料进行佐证。

——————————

参考文献:

〔1〕Brown, P. & S. Levi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UP, 1987.

〔2〕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UP, 1997.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83.

〔4〕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79~82.

〔5〕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1995.

〔6〕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蒋勇.从隐性空间复合论看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J].山东外语教学,2003(1):25~31.

〔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9〕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5):25~31.

〔10〕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33.

〔11〕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1~7.

〔12〕熊学亮,刘国辉.也谈礼貌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60~62.

〔1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4〕徐晓萍.心智空间演绎最佳关联原则[J].外语学刊,2005(3):11~17.

〔15〕冉永平.礼貌的关联论初探[J].现代外语,2002(4):387~395.

〔16〕朱永生,蒋勇.空间映射与常规含义的推导[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26~3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