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古汉译佛经连词考释三则

2014-09-29范桂娟

文艺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佛经汉译连词

范桂娟

从两汉开始,古印度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很快这一来自于异域博大精深的大众宗教对中土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出于方便僧侣学佛修行和扩大佛教影响普度众生的目的,古印度佛教典籍很快被翻译成中文经典,这些汉译佛经流行于民间,自然避雅就俗,由于其独特的内容和目的,使其倾向于采用通俗口语。佛经翻译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如东汉康孟祥、东吴支谦、东吴康僧会、西晋竺法护,以及元魏吉迦夜等人。由于汉译佛经能够反映中古时期汉语的实际情况,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所以,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汉译佛典相对于中土文献某种程度上可能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①。汉译佛经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很多词汇用法在同时期中土文献中难以见到或用例较少,但在汉译佛经中却屡见不鲜。我们选取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并”、“且”和“与”三个连词,考证其来源并解释其用法。

一、并

“并”《说文解字》释为“相从也。从从幵声。”段玉裁注:“相从也。从旧作從。今正。合也。兼也。从从。幵声。府盈切。十一部。一曰从持二干为?干旧夺。今依韵会本补。上言形声。此言会意。干,经典用为竿。如孑孑干旄是也。二人持二竿。是人持一竿。并合之意。”可见“并”本义为“并排、并列”,即二人手持竹竿并排之意。“并”作并列连词用法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中古时期开始流行,多见于汉译佛经,中土文献并不多见。徐朝红共在东汉汉译佛经中找到14例,如“夜初鼓时,先哀念人民,欲令度脱诸菩萨及学弟子并凡人安隐寂寞行(《阿閦佛国经》卷上)。”②并列连词“并”的大量出现主要在东晋以后,我们检索到用例较多的汉译佛经主要在这一时期,如《贤愚经》出现16例,《佛本行集经》出现54例,而东晋及以前的《长阿含经》出现5例,《生经》1例。

中古汉译佛经中“并”作并列连词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动词性成分。连接名词的如“行食与佛并僧遍讫,食乃还下,各在其前(《贤愚经》卷二)。”连接动词的如“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百喻经》卷二)”。“并”连接动词性成分时不像“及”那样对句式有限制,其连接成分可以是不同句式和不同成分。当其连接动词性成分时,一般只能作谓语。连接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谓语。

其次,“并”连接成分充当的句法成分比较单一,如果是名词性连接成分主要充当主宾语,如果是动词性连接成分则主要充当谓语或单独成句。例如:“尔时,太子观见诸方,仰瞻虚空及诸星宿,并睹护世四大天王,以诸上妙种种璎珞庄严身体,头戴天冠,次第而行,安庠徐步,共乾闼婆及鸠槃茶,一切诸龙并夜叉等,百千眷属左右围绕(《佛本行集经》卷十五)。”这里连接成分充当主语,连接成分充当宾语的例子如:“父母爱念,施设美膳,延请亲戚并诸相师,共相娱乐,抱儿示众,为其立字(《贤愚经》卷九)。”连接成分还可以单独成句,例如:“即设饮食并办洗具,温室暖水,调和适体,苏油浣草,皆悉备有(《贤愚经》卷九)。”

第三,“并”的连接成分具有一定的顺序。“并”连接表人名词时一般都按照社会或自然顺序排列,和“及”一样,其连接成分一般社会地位高的、重要的人或事物排在前面。如“兔王见之,着衣取钵,及鹿皮囊并诸衣服,愁忧不乐,心怀恋恨,不欲令舍(《生经》卷四)。”这里“钵,及鹿皮囊,并诸衣服”前者比后者珍贵,所以如此排列。又如:“行食与佛并僧遍讫,食乃还下,各在其前(《贤愚经》卷二)。”这里“佛”比“僧”地位高,所以“佛”在前“僧”在后。

最后,“并”可以连接三项及以上连接成分,可以与其它连接词联合使用。例如:“王大欢喜,即时赐遗名衣上服,象马车乘,园田舍宅,金银宝物,奴婢仆使并所典牛,尽持与之(《贤愚经》卷九)。”又如:“彼诸王子,受父教已,各自将所生之母并姨姊妹、奴婢资财、诸□乘等,即向北方到雪山下(《佛本行集经》卷五)。”“并”对连接项数目并无限制,少则三项,多则七八项。连接时“并”的位置也不确定,有的位于第一个连接项后,有的在最后一个连接项前。值得注意的是,“并”有时会违反体词性并列连词的“联系项居中”原则,即连词永远位于连接项的中间,而不能是前面或后面。但我们发现“并”并不一定遵守这一原则,如:“复有四万步兵壮士,皆悉勇健,各敌于千,并好丈夫,有大筋力,能破怨隙(《佛本行集经》卷八)。”这里“四万步兵壮士”和“并好丈夫”都为“有”的宾语,本应放在一起,但若如此则“皆悉勇健,各敌于千”和“有大筋力,能破怨隙”意义不能表达完全,所以二者并未放在一起。

二、且

关于“且”的本义主要有三种看法,一释为“俎几”,二为“祖”,三为男性生殖器。首先来看第一种“俎几”之说。“且”《说文解字》:“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王筠《说文释例》:“且,盖古俎字。借为语词即久,始从半肉定之。”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均象盛肉之俎。本为断木,用作切肉之荐,后世谓之椀俎。”④第二种看法认为“且”为“祖”最初的文字形体。《甲骨文字典》认为“古置肉俎上以祭祀先祖,故称祖为且,后起为俎。”由于古人将肉放在俎上祭祀祖先,所以称祖为且。第三种看法认为“且”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指出“且”的意义应该是“牡器之象形,故可省为”。⑤不管“且”的本义是“俎几”、“祖”之初文,还是男性生殖器,连词“且”很难与其本义产生联系,所以我们初步认为虚词“且”为借词。

“且”作为并列连词主要用于连接谓词性成分,功能较单一,使用频率不高,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分布较均衡,中土文献如《论衡》3例,《太平经》14例,《抱朴子》2例,《齐民要术》2例,《水经注》7例,《颜氏家训》1例,《魏书》12例;汉译佛经中《修行本起经》3例,《六度集经》5例,《撰集百缘经》1例,《太子须大拏经》1例。

其语法特点如下。首先,“且”主要连接成分为形容词和动词。“且”以连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有时候连接名词。例如:“太子被震越,柔软鲜且洁,顾视僧伽梨,过佛无差别,于是遂入山(《修行本起经》卷下)。”又如:“舞女闻已,寻将诸人共相随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撰集百缘经》卷八)。”上面两例前者为“且”连接形容词,后者为连接动词。由于是连接谓词性成分,所以连接项一般充当谓语或单独成句。一般情况下“且”都是连接谓词性成分,我们也找到一例连接名词的例子,不过出现在中土文献中,如:“其渠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水经注》卷十九)。”“且田且漕”虽然是名词性成分,但由于是单独成句,似乎被名词动用了,并不是真的连接名词性成分,《汉语大词典》举了《汉书·郊祀志上》中一例连接名词性成分的例子,如:“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这表明“且”的确能连接名词,只不过中古时期用例较少,比较难发现。

其次,“且”的连接格式有“A且B”和“且A且B”两种。“且”连接形容词时多使用“A且B”格式,当“且”连接动词时均使用“且X且X”格式。不过形容词的连接式有时候也使用“且A且B”格式,但大多数情况下形容词连接式还是使用“A且B”格式。当“A”为形容词时有时候也使用“既A且B”格式,如:“白象宝者,色白绀目,七肢平跱,力过百象,髦尾贯珠,既鲜且洁,口有六牙,牙七宝色(《修行本起经》卷上)。”又比如:“太子既圣且仁,润齐二仪天下喜附,犹孩依亲,斯获天下之明图(《六度集经》卷二)。”有时候“且”和连词“或”联合使用,如:“梵志所行,其地岑岩,砾石刺棘,身及足跖,其疮毒痛,若睹树果,或苦且辛(《六度集经》卷二)。”

第三,“且”连接形容词时格式“(且)A且B”表示事物同时具有“A”和“B”的性质或状态,当连接动词时格式“且A且B”表示“A”和“B”表示两种动作同时发生。形容词的例子如:“白象宝者,色白绀目,七肢平跱,力过百象,髦尾贯珠,既鲜且洁,口有六牙,牙七宝色(《修行本起经》卷上)。“鲜且洁”表示既“鲜”又“洁”,两种状态同时发生或同时具备。动词的例子如:“舞女闻已,寻将诸人共相随逐,且歌且舞到竹林中(《撰集百缘经》卷八)。”“且歌且舞”表示一边“歌”一边“舞”,如“且战且行”表示一边“战”一边“行”。

第四,“且”一般连接单音节词。“且”对连接成分具有音节上的限制,上例可以看到,“且”连接成分一般为单音节词,但我们也检索到一些例外的情况,如:“有溪名鸠对,清澄且美,可浴可饮(《六度集经》卷七)。”又如:“汝等默然且禁声,不须与彼相捔竞,其既解知如是术,应得共我相校量(《佛本行集经》卷十二)。”

三、与

与,最早为动词,《说文解字》释为“赐予”。虚词“与”在上古时期主要作介词“同、跟”用,如《诗经·邶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的连词义为“和、及”,《汉语大词典》首引《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古时期“与”主要用作介词的格局并未改变,如徐朝红统计汉译佛经本缘部中“与”作并列连词有265例,作介词有1682例,后者是前者的6倍多。⑥

中古汉语“与”作并列连词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与”的连接成分作主语。如:“诸龙王、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一一尊神,复各与眷属,皆悉会来(《修行本起经·现变品第一》)。”又如:“此人还至王舍城,与淫女俱饮食(《生经·佛说和难经》)。”“今此梵志与诸眷属,皆获大利,如是具足(《生经·佛说光华梵志经》)。”绝大多数“与”及其连接成分主要出现在主语位置,连接主语时主要连接表人名词为主,连接事物的较少。“与”作连词用时,后面常有总括性副词“俱、共、同”等表示并列义。

其次,“与”的连接成分可以作宾语和谓语。“与”约有不到20%的例子是连接宾语的情况,“与”连接项作宾语时的连接项和用法往往比较特殊,在宾语位置起连接作用的“与”往往连接非表人成分,而且连接成分性质不限于名词。另外,有少量“与”的连接项作谓语的情况。

第三,有时“与”连接的前后两项为相互否定的选项,形成“A 与非(不)A”格式。例如:“受成就戒,不问本末,何所从来?父、母姓字,善、恶、好、丑?识与不识?(《生经·佛说那赖经》)”又如:“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百喻经·蹋长者口喻》)。”“A 与非(不)A”格式中的“A”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动词主要用于“A与不A”格式中,名词主要用于“A与非A”格式中,而且动词比名词用例稍多。有时“A与不A”格式中连接后项的“A”可以省略不出现,形成“A与不”格式。

第四,“与”可以省略连接后项。“与”作为连词使用时,少数连接后项会出现省略的情况,例如:“不识下马,为作礼时,即与俱还(《修行本起经·游品观》)。”省略连接后项的情况一般只出现在“与”的连接成分作主语时,其它位置还没有见到。相对于“与”作介词来说,“与”作连词省略连接后项的出现频率较低。

①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②徐朝红《中古汉语并列连词“并”的发展演变》,《语言研究》,2007第4期,第7页。

③王筠《说文释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页。

④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⑤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4页。

⑥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版,第40页。

猜你喜欢

佛经汉译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