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色彩中的各色人生——读王鸿达长篇小说《太阳岛》

2014-09-29王立宪

文艺评论 2014年1期
关键词:太阳岛警校朱家

○王立宪

很高兴看到作家王鸿达在《中国作家》2013年第3期上发表的长篇小说《太阳岛》。这位以写林区生活见长的作家,这次却写起了哈尔滨,写起了太阳岛。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转身,它表明王鸿达在内容的表达上正在进行新的尝试。但这样的尝试不是孤立的,它是王鸿达在已有的创作基础上的尝试。这种创作基础不是说作家此前写到了哈尔滨,而是说作家表现能力的日积月累。好多年前王鸿达就已是颇有成就的小说家了,近几年王鸿达的小说创作又有了新的跨越。从长篇小说《冷云传奇》中我们看到了,从长篇小说《太阳岛》中我们也看到了。

关于哈尔滨,此前不少作家已有书写,像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和中篇小说《起舞》,还有阿成的短篇小说《年关六赋》等等。如何表现哈尔滨,对王鸿达来说是一个考验。但王鸿达毕竟是一个成熟的小说家,他有自己对哈尔滨的理解,有自己对哈尔滨的情感表达。

太阳岛因郑绪岚演唱的那首《太阳岛上》而名扬中外,以“太阳岛”作为小说的名字,地域特点明显,可以看出作家的巧思。太阳岛可以说是哈尔滨的名片,以此为中心点,这不但是因为小说中的警校在这里,而且因为这里的人与周边的紧密联系,这样可有利地表现哈尔滨的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表现地域色彩中的各色人生。“是太阳就会从这里升起”,这是这个警校的校训,它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它把这个地域特色的太阳岛和无数个理想的人生联系在了一起。

王西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他在五六岁的时候跟随出差的父亲来哈尔滨一次。多少年之后,父亲把他送到城里姨妈家里来,他开始了在城市中学读书的生活。他出生在伊春的苔青小镇,对父亲把他送到哈尔滨来有些不解。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在强化着一种追溯效果。王西林从打父亲第一次出差,就记住了秋林和马迭尔大街,记住了父亲从秋林商店买的红肠,记住了从马迭尔大街面包店里买的大列巴(面包)。王西林走在马迭尔大街上的一家面包店,会想到当年父亲买的面包是不是出自这家面包店。王西林的姐姐当年为了救王西林而被小火车轧断了腿,而他的母亲因为姐姐的不幸而得了精神病,最后跳河自杀。王西林家境凄凉,他爱上了一个网名叫“太阳雨”的失去母亲的女孩。这位真实姓名叫由珍珍的女孩,她的母亲是混血,十年前失踪。小说通过王西林与由珍珍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家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尽管王西林并不喜欢这个城市,但那有着淡黄色弯曲头发的拉琴的要报考音乐学院的高中生却无意间俘虏了他。对美丽的向往是没有分界的,尽管两个人出生的环境不同,但家庭遭遇的相似使得两个人自然有了爱慕之情,可以说他们互为对方的“太阳”。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西林融入城市是命运中的必然。就连王西林的双腿已残疾的姐姐西芹也在家里贴上哈尔滨和太阳岛的图片,还有郑绪岚的演出照,这表明那个地域意义上的太阳岛已经成为心理意义上的太阳岛。但并不是所有来到这个城市追寻爱的人都像王西林这样幸运。小说中写到一个进城打工的男青年因为他所爱的女孩家里反对他们恋爱,他竟把提出与他分手的女孩杀了。这就是繁华的城市背后人命运的凄凉。

小说还塑造了其他人物形象,比如被同学称为“博士”的苏彬彬,被人们称为“臭虫”的李晨希,还有邱铁,还有户籍警朱家福等。苏彬彬的理想是做个工程师,但他却考到了警校,他想警校毕业后再参加高考。在学校的射击训练中,他为了追突然出现的狗吉米而被同学的枪误伤;在抓捕逃犯的过程中,他不幸被逃犯开枪打死。苏彬彬对理想的憧憬瞬间变成虚无,他留给我们的是命运的悲怆。邱铁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父亲开铁匠铺子,母亲先后摆过烟摊和书摊。邱铁因为制服了来他父亲开的铁匠铺子捣乱的小混混而被派出所所长批评为越俎代庖。他因此想当警察,他以为将来也许会当上派出所所长,不会比那个所长差。邱铁在围捕歹徒的过程中受伤,成为英雄。李晨希的理想是想当个园艺师,觉得上警校的花销会少些,将来当警察会对家里人有些帮助。他家境贫寒,经常为那个乡村的家而担忧。为了供他上学,妹妹初中没读完就休学在家干地里活。他妹妹为了退婚还男方家的彩礼钱而到城市想出卖自己的身体,李晨希人生理想的背后有着这样的人生凄凉,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户籍警朱家福工作上兢兢业业。十年前混血女人——面包师妻子失踪案使他的提职升迁受到了影响,为了自己的职责,他对这起失踪案特别关注。因为这起失踪案,弟弟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你这身警服穿得真窝囊,你怎么不能像咱爹一样做个出点彩的警察呢?”这使他受到了触动。朱家福的父亲是伪满洲国的警察,他放走了在医院疗伤的赵一曼女士,他的父亲因此被砍头。父亲的勇敢行为对朱家福总是一种鼓舞,在这个人物身上,有着历史的牵连,有着现实的况味。小说写到朱家福在赵一曼广场和东北烈士纪念馆前的思考,对英雄和父亲壮举的追忆,让他扪心自问:“朱家福啊,朱家福,你现在也是警察了,你可不能给你爹装熊啊。”已是晚期胃癌的他,在围捕逃犯的过程中壮烈牺牲。需要说明的是,正是他,给李晨希的妹妹找了个去别人家当保姆的活。在这个人物身上,有着人的刚性,更有着人的柔情。还有面包师与混血女人面包加小提琴的故事。混血女人莫丽娅常到国营副食面包店里买面包,之后来面包店的次数逐渐减少,原来她是想省下买面包的钱买最便宜的小提琴。面包师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为莫丽娅买了一把小提琴,后来莫丽娅嫁给了面包师。莫丽娅显然对音乐和舞蹈更感兴趣,她失踪于太阳岛上一次露天舞会之后。面包师与混血女人的故事,一定意义上表现了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中与音乐有关的难忘记忆,只是人物命运的转化总让人始料不及。还有蓝医生与侏儒教官和欧阳教官之间的故事,王西林的姨夫与欧阳教官妻子的故事,周跃文的父亲周建成与现在的妻子肖笛娜之间的故事……情感纠葛与欲望横流,历史况味与现实图景,都丰富了小说的内涵,都是各色人生的巧妙展现。

需要强调的是,王鸿达在表现这座城市的时候,常常把镜头推远到他的故乡苔青。王西林这个人物有王鸿达自己的影子,作者在有意强化生命的履历感,在故乡与城市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样一种伸展,不但显示了小说空间的开阔,而且加大了小说的内涵。故乡并非一切美好,姐姐的被轧,母亲的投河,邻居的谩骂,这些是王西林在走向城市之前所经历的人生最初的沧桑。这样的经历让走向城市的王西林更多了对人生的思索,他爱写作,而且在《冰城文学》上发表作品,他在关键时刻同歹徒搏斗,因此负伤,成了被人赞赏的英雄。在王西林身上,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故乡总是给王鸿达创作的底气。“认清原始的元素并使用它们,这恰恰是通往自我深化的内在真实的道路”。①“他创作他的作品没有别的样板,只有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关系的甜蜜与苦涩,一起跳动的心和相遇的目光的甜蜜与苦涩,贫穷、困苦、希望、恐惧的甜蜜与苦涩。这些就是他的灵感,这些就是他深入你的心智的影响。艺术家的力量有多大,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为自己的个性所发现的出口就会有多大”。②故乡就是王鸿达文学创作“原始的元素”,是故乡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给了他个性表达的出路和才情发挥的空间。王鸿达说:“一个作家选择哪种文学方式确立他与世界的关系,主要不取决于他的天赋与意愿,而更多的是与血液、秉性、信念、精神等等因素有关系。”③王鸿达对故园的表达,与他的精神追求不无关系。

小说中混血女人的母亲——有着俄罗斯血统的莫布吉老太太在晨雾中赶着她的奶牛,那种清脆的铃铛声是一种情韵;小说中那个江桥下钓鱼的关老伯,他在希望和失望中守着松花江,这个人物象征着人生的不断寻求和对现实环境的忧虑;还有小说中的那条狗吉米,它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来,最后它咬住了罪犯张石的枪管,它死于罪犯的子弹,吉米是善良的象征,在这条狗身上,有作者关于人性的思考;还有那个大胡子司机,他是混血女人的舞伴,这个人物身上曾有某种神秘感,因为混血女人失踪后他曾是被怀疑的人……这些人与物在小说中起到了勾连和点化作用,增强了小说的神韵。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塑像,霁虹桥,哈尔滨铁路局前的毛主席塑像,耀景街二十二号的前苏联领事馆,哈尔滨的丁香,松花江污染……这许许多多都在小说中有所表现,都在强化着小说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这样的表现是巧妙的,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是融为一体的。

最后要说的是,王鸿达在这部小说中追求艺术的和谐。这不但表现在“是太阳就会从这里升起”和《太阳岛上》这首歌的多次出现,也表现在语言的色彩感上。“再去看它壮硕的乳房,正鼓鼓地被奶水撑得又红又亮”,“夕阳把橘红色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折射着一种迷人的碎光”,“红红的晚霞披在他身上,让他身边的塑料桶都变红了,那桶里游着几条小鱼”,“王西林的脸又不易察觉地红了。像太阳岛十足的阳光照的,面皮下的血液都在奔腾不止地往上涌”……这种和谐的表达又是十分自然的。

猜你喜欢

太阳岛警校朱家
扬警校风采 建文明校园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少年警校特色活动
Anisotropic plasmon dispersion and damping in multilayer 8-Pmmn borophene structures
欲访江南媚,醉梦朱家
小茉莉
相约太阳岛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西藏警校技战术“一体化”教育训练模式创新研究
雪韵太阳岛
中日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The Sun Isle of Har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