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主题活动:小医生

2014-09-29杨莉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迪迪听诊器药箱

杨莉

一、主题产生背景

看病、吃药、打针一直是孩子们害怕的事情,有些孩子碰到医生帮他检查身体也是很抗拒的,大部分孩子对穿白大褂的医生存在着害怕的心理。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安排,让幼儿消除对医生的恐惧感,初步了解医生本领大,鼓励他们不害怕看病、吃药、打针。

二、幼儿经验与主题价值分析

幼儿经验:

1.去医院看病,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事,他们对医生和看病已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害怕打针和吃药,对医生有抗拒感。

2.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常会出现“娃娃生病”的游戏情节,扮演小医生的幼儿也喜欢摆弄听诊器、体温表、针筒、药瓶等,学着医生的样子为娃娃看病,也说明幼儿对“医生”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主题价值分析:

1.培养幼儿正视疾病的态度。

通过引导幼儿识别常见的医药用品,理解人们生病需要医生治疗,遇到打针吃药不害怕,从而培养幼儿正视疾病的态度。培养幼儿乐意接受身体检查,做个健康宝宝,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关注自身及他人健康的主体意识。

通过“小医生”主题中一系列的活动经验,丰富了幼儿对于疾病的认识,引发幼儿认识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多吃蔬菜水果、保护自身器官等。

三、主题活动目标

1.识别常见的医药用品,遇到打针吃药不害怕。

2.不害怕医生,理解人们生病需要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3.乐于在游戏活动中模仿医生,体验做小医生为别人看病的乐趣。

四、主题网络图

五、主题环境创设工作

(一)主题资源利用

(二)个别化学习

六、活动方案

科学活动:医生本领大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医疗用品(针筒、听诊器、手电筒、体温计等)。

2.在游戏中模仿医生看病的动作,知道医生本领大。

活动准备:

医药箱(内有:针筒、听诊器、手电筒、体温计等)若干、医院录像、故事《迪迪医生》PPT、医生帽子、服装以及相应的游戏环境

活动过程:

一、医生本领大

师:你们生过病吗?生病了怎么办呀?(请医生帮忙)

1.看录像,帮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对医生的工作感兴趣。

2.了解一些常见的医疗用具,知道医生用它们给病人看病。

(1)认识听诊器和手电筒,知道他们的作用。

师:你看见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手里拿着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听诊器可以听听病人身体里面的声音,了解病情;手电筒可以看清病人的眼睛、耳朵、喉咙等,帮助医生治病。)

(2)在医药箱里找找这些用具。

(3)你还认识哪些医疗用具,试试可以怎么用。

3.阅读故事:迪迪医生。

师:医生的本领真大。在森林里也有一位本领大的迪迪医生,来看看他给小动物看病的故事吧。

二、我是小医生

师:想不想像迪迪医生一样有本领?我们也来做医生,帮娃娃看看病吧!

幼儿分别扮演病人与医生,参与“小医生看病”的游戏。

延伸: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玩小医生的游戏。

社会活动:生病的时候

活动目标:

1.知道人们生病时,需要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2.通过故事和交流,克服害怕打针和吃药的心理障碍。

活动准备:

医院检查、打针、吃药、输液等图片;自制大故事书

活动过程:

一、我们生病的时候

1.说说各自生病的经历。

(1)生病时,你觉得哪里难受?

(2)你的病是怎样才好的?

(3)医生是怎么为你们治病的?(根据幼儿所说出示相应的看病场景图片)

小结:医生的本领真大,他们能把我们的病治好!我们都不怕打针吃药,它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二、别人生病的时候

1.听故事《青青生病》,交流讨论。

师:(出示女孩生病的图片)有个小姑娘叫青青,看看她今天怎么啦?

2.幼儿看图听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

(1)青青怎么啦?

(2)青青为什么不愿意吃药、打针?

(3)怎样才能使青青的病好起来?

3.看图讲述故事的结尾部分。

(1)青青的病是怎样好的?

(2)青青吃药、打针时是怎样的?

4.小结:青青是个勇敢的孩子,生病不怕打针和吃药,所以很快就好了。

三、延伸:身体检查,看看谁是勇敢的孩子。

美工活动:小小医药箱

活动目标:

尝试用纸盒做成医药箱,了解医药箱的用处。

活动准备:

收集幼儿家庭医药箱(有基本物品)、自带皮鞋盒或硬纸盒、大小不等的红十字标签若干、绘画粘贴工具

活动过程:

一、参观家庭医药箱

将收集到的幼儿家庭医药箱展示出来,并配上幼儿姓名或照片。

交流:是谁家的小药箱?小药箱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注意观察红十字标记,追问:哪里也有红十字标记?)

2.小药箱里应该放些什么?

师:我们也来为娃娃家制作一些小药箱吧!

二、自制小小医药箱

1.介绍材料:有我们自己准备的皮鞋盒、硬纸盒;有红十字的标签;有绘画或粘贴的工具。

2.介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纸盒把它做成小药箱(启发提问:要做些什么?怎么做?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小药箱。)

3.尝试制作。

观察要点:选择的材料?红十字标签的运用?

语言活动:迪迪医生

活动目标:

1.能安静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2.理解人和动物都会生病,都需要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或FLASH、药箱(听诊器、注射器、药水瓶等)、动物扮演的服装与道具

活动过程:

一、问题思考

导语:人会生病,动物会生病吗?(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知道的相关话题)

二、理解故事

1.听故事《迪迪医生》。

提问:你听到些什么?

追问:森林里的动物们怎么了?乌龟、大象、小猴得了感冒后哪里不舒服?

迪迪医生治疗的方法一样吗?怎么治疗的?

2.我们来做迪迪医生。

(1)分配角色:分别扮演动物或医生。

(2)各自准备:乌龟背上硬硬的壳、小猴接上细长的尾巴、大象装上长鼻子、医生戴上口罩,从医药箱中找出用品.

(3)表演故事。

观察与倾听:角色之间的对话?医生寻找并使用的医药用品?表演故事的情绪与态度?

小结:动物们,你们的病好了吗?想对医生说些什么?其实,人和动物都会生病,都需要医生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数学活动:小小药剂师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口手点数、摸数的方法,感知6以内的数与量。

2.体验做小医生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娃娃、半透明的小号密实袋、白扁豆、蚕豆若干、数字粘贴纸

活动过程:

一、娃娃生病了

1.出示情况:贝贝家的娃娃又生病了,怎么办?引发幼儿的讨论:打针、吃药、喝药水……

2.医生开出了一袋药丸,嘱咐要按时给娃娃吃药。

二、分药丸

1.出示药袋,看懂药袋上的点数(或数字)。

2.每天要吃几颗药丸?(集体数6)。

(有几种数法:口手一致逐一点数、从上往下按顺序点数、一边三个点数完再接着数另一边三个点)

3.装药丸,集体验证。

4.“小朋友的本领真大,医院里的医生想请你们帮忙,做小医生分药丸。但是一定要看清楚,数清楚药袋上的数量,千万别装错了。”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观察重点:幼儿数数时是否手口一致;能否按顺序顺数。

三、按标签请将分完的药丸送回家

建议标签可分为:数、点等不同的标记

综合活动:爸爸医生进课堂

活动目标:

1.认识医生,初步了解医生的工作。

2.不害怕医生,乐意配合医生检查身体。

活动准备:

一个有十字标记的药箱、听诊器若干、药瓶(药水瓶)、压舌板、针筒、手电筒、白大褂等

活动流程:

一、认识医生

老师:看看谁来了?你怎么知道这是医生?

医生向小朋友打招呼:小朋友大家好,我是XX医生,今天是来给小朋友检查身体的。

二、认识医药箱

1.医生:小朋友们,我要请你们猜猜看,这个药箱里会有些什么呢?

2.医生可以随意让孩子们说,边说边打开药箱,让孩子去找一找有没有自己所说的东西,并拿出相应的物品。

每拿出一样物品就将物品正式的名字告诉孩子(要重复2~3次,让孩子们跟着读并读清楚)。

三、情景表演:看病的时候

1.医生:我现在要为小朋友检查身体了,谁愿意先来?

2.医生为孩子检查身体。

用手电筒检查眼睛、耳朵;用压舌板检查喉咙;用听诊器听一听。

边看边说:让我看看你的眼睛,张开嘴巴,啊,让我听一听。

表扬配合检查的孩子。

3.让孩子试着自己使用一下听诊器或手电筒等。医生指导幼儿操作。

七、主题活动反思

为期两周的主题活动“小医生”结束了,但后续的活动在区角游戏中得以延伸和拓展。在这个主题的实施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大量的感知基础上,教师只有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适时地鼓励、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才能帮助幼儿积累自己的感性经验和各种丰富的体验。

一、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推进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班幼儿入园时间不长,对环境的适应也相对较弱,身体抵抗能力也偏差,天气变化较大等原因,因此生病的幼儿比较多,去医院看病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亲身经历和体验的事。根据幼儿的这一情况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角色游戏时,幼儿自发生成了“娃娃生病”的游戏情节,同时,幼儿对“医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及教材中“小医生”主题活动内容,我们对主题活动的目标及各点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我们把活动预设为游戏和集体学习两大部分,在游戏中让幼儿学做小医生,感知医生为病人看病,体验打针时不害怕的心情;集体学习中我们注重让幼儿认识医生的本领,了解医生为人们看病,是我们生活中的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还利用家长资源,请医生家长进课堂,帮助幼儿了解医生的工作和本领,让幼儿对医生不感到害怕,生病了愿意找医生帮忙的情感。

二、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满足幼儿交流分享的愿望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其思维又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组织“小医生”活动时,利用了多媒体录像,帮助幼儿回忆、再现生病、看病的过程,以直观的教学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妈妈是怎样关心宝宝的?”“医生是怎样为病人看病的?”等等内容,并整合了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扮演角色、模仿练习。在活动中,还注重采用多种互动形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集体回答与个别回答相结合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幼儿表达愿望。因此,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展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积极投入,参与表达。

三、善于思考,发现幼儿有益的经验,并及时进行拓展和提升

集体活动的价值在于提升和拓展幼儿的经验。在组织实施“小医生”主题活动时,我们对于预设的内容能及时的提升,对幼儿即时生成的一些内容也能及时捕捉,对幼儿的经验有效地提升、拓展。如:当幼儿在讨论“医生怎么看病”时,有的幼儿观察到“医生看喉咙时要用手电筒”,我们及时抓住幼儿的这一发现,并且在游戏中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将自己的观察与发现予以体现,从而丰富拓展幼儿经验的能力。

“小医生”主题活动让孩子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知,也在主题的实施中体验着打针、吃药不害怕的情感,对孩子的认识和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迪迪听诊器药箱
我是蜗牛
牙牙岛之旅
杀死细菌与病毒—UV紫外线听诊器设计
牛奶盒小药箱
来来来,看看古时药箱里装了什么
听诊器
听诊器
听诊器:小纸筒的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