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金融信贷中借贷难问题

2014-09-28孙云

2014年22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借贷

孙云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已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软肋。而农村金融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产是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惜贷、拒贷等借贷不足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信贷的分析,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来阐释双方在借贷中的相应对策,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借贷;农村金融信贷

一、引言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使得“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开展工作的重点项目。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力度薄弱是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在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金融信贷服务,解决农村借贷资金不足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工作的重点。信息不对称是抑制当前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恶化了农村金融中借贷双方的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也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

二、文献综述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双方信息对称的基本假设被广泛认同和推广。斯蒂格勒(1961)[1]在其代表作《信息经济学》中正式引入了信息不对称的观点,自此,信息不对称假设开始大量的运用于金融信贷问题的分析中。代表性文献有:杰斐和拉塞尔[2](1976),对信贷配给的产生试图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角度给予阐述;斯蒂格利茨和韦斯[3](1981)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论述了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导致信贷市场中无法出清的状态。

国内对农村信贷问题早有研究:温铁军(2001)[4]章奇(2004)[5]、王清源(2011)[6]等,归纳总结农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典型问题,并结合国外的解决经验给予政策建议。总体来看,国内文献肯定了农村金融信贷中问题的存在:融资难、信贷不足等现象比比皆是,并对此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从多种角度进行回答。

三、借贷行为博弈模型分析

本文立足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角度,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来分析农村金融信贷问题。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一方面,农户有较强的借贷倾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放贷上更多采取较为保守的“惜贷、拒贷”态度。农村金融信贷形成了一种供需不对等的状态。

(一)模型基本假设。第一,满足理性經济人假设两方博弈,即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各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和借款农户。

第二,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概率为θ,不申请为。农户行为分两类:守信其还款概率为p;背信其不还款概率为。并且规定交易费用C无论在申贷成功与否的情况下农户都要支付。

第三,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申请有权选择借或不借。假设金融机构进行放贷的概率为q,不借为。为方便模型分析,金融机构对农户是否发放贷款的考察费用不予考虑。

第四,农户申请贷款额为L,贷款利率为r,期限为n,由于农户借贷行为一般均为短期小额借贷,本文采用单利公式来计算利息。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图1:信贷博弈模型假设

(二)不存在制约机制的一次性博弈。农村金融信贷行为实质就是农户和金融机构在彼此信息不对等情况下的动态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采取一种“相机抉择”的对策,即根据对方的行动来进行自己的决策。

由农户的选择行为出发,考虑到金融机构拒绝放贷仍需支付交易费用C,农户会选择不贷;若金融机构放贷,并且在无约束的条件下,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农户会选择不还款,而此时金融机构的损失为-L。相对应的,金融机构B也可以倒推出农户的行为,从而会选择不进行放贷。这个博弈的结果是(不贷,不借)的纳什均衡,双方的利益组合为(0,0)。很明显,这一均衡对不仅遏制了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长此以往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进程都有严重的滞缓效应。

(三)担保抵押机制博弈的引入。保抵押品机制的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不利局面,即在借贷发生时,金融机构要求农户以其所拥有的动产或是不动产作为抵押品,来进行放贷。

假设抵押品的最低价值要求为W。借贷农户到期还本付息,金融机构归还抵押品。此时农户的最终受益为:R-L(1+nr)-C+W;金融机构收益为:Lnr。借贷到期后若农户不还款,金融可以采取两种行动策略:第一种,变现抵押品、弥补损失。其收益为W-L,为简化模型这里忽略变现抵押品的交易费用;农户的收益为R-C-W。第二种,不变现抵押品。此时金融机构损失为-L,农户的收益R-C-W。

抵押品的价值要满足R-L(1+nr)-C+W>R-C-W,即金融机构为了促使农户还款,则一定要使守信的收益大于背信的收益,从而得到W>L(1+nr)2。当金融机构要求抵押品的价值大于借款本息和的一半时,理性的农户会选择还贷策略。金融机构面对农户的背信行为必然采取变现策略;而农户同样也会考虑到金融机构的做法,所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农户在抵押品制度的激励下会选择到期还款。(不贷,不借)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四、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一)相关结论。第一、不存在任何约束的博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损失,恶化农村金融信贷环境。

第二、抵押品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无约束机制的低效率,但在抵押品的选择上仍存在大量问题。首先,抵押品的范围较小,主要偏向于不动产。其次,由抵押品定值偏高。抵押品不得低于本息和一半的要求对于收入渠道窄且水平低的农户来说仍是一个大数目。

(二)政策建议

农村信贷不足、金融支持力不够已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枷锁。因此有必要形成一种农户、金融机构及政府政策三方响应的合作关系,即在强化农户诚信观借贷观念的同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协助农户信贷担保互助小组的建立和完善担保抵押机制的方式,来改善当前紧张的信贷关系;作为宏观调控者的政府则应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减少利率管制。只有三方的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体系。(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George Joseph Stigler.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1, Vol69, No.3 :213-225.

[2]Jaffee Dwight M,Russell Thomas. Imperfect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and Credit Rationing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76, (40): 651-666.

[3]Stiglitz Joseph E, Andrew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3):393-410.

[4]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 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EB/OL]. http://www.zgmjjdw.com/ho/liuchen_detail.asp newsid=20257&sort=20, 2001-06-07.

[5]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EB/OL].http://jlinccereducn/ article,2004-09-08.

[6]王清源.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J].金融发展研究,2010,(2):124-131.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借贷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P2P网络借贷法律纠纷的司法裁判进路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完善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