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城镇化促进消费升级
2014-09-28陶思宇
陶思宇
一、 绪论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必将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将是我国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新型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带动投资的精细化和消费的升级化?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和持久动力。
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指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消费结构不断合理优化,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变化的过程。文魁教授指出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消费水平提升的阶段性。这次中央提出消费升级,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由从属的下位晋升为主导的上位,消费方式随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升级而发生的质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消费升级,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正驱动着文教娱乐、住宅、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增长,尤其是与IT、汽车以及房地相联的产业消费增长最为迅猛。通过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再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集中体现着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新时期国家战略。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和持久动力;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未来10至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进城镇化可以将扩大内需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近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城镇化依然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
新型城镇化即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城镇化依然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按城镇户籍人口统计,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与发达国家城镇化80%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内相关发展规划和联合国预测,预计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25万亿元以上,拉动经济增长3.5~6.8个百分点。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高消费力是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第一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这是保障消费需求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 3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约3倍。切实增加广大农民收入,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货币购买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劳动力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施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二) 挖掘中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扩大内需的作用
中小城镇成为释放农村转移人口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充分发挥中小城镇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扩大消费、投资需求的重要作用。2012年,中小城镇及其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43.9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5%。未来十年,充分释放中小城镇的内需潜力,将使全国2000多个中小城镇成为我国中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初步测算,到2015年,若有20%-30%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消费总需求增加近30%。以县域为重点的中小城镇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中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 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调节分配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的政策导向,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合理引导农民工的流动,实现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积极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救助体系等。把握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的时机、力度及舆论导向,尽力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鼓励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维护消费者现期正常的消费支出心态。
(四) 更新消费观念,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人口进一步转移,城市生活方式將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带动消费的升级?伴随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深入等或将引领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拓有助于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消费种类和渠道。居民的消费重点将向医疗保健、智能家电、娱乐体验、旅游通讯等劳务性消费转移。因此,更新消费观念,采取积极稳妥措施发展第三产业,挖掘城乡居民新的消费需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的完善推动实体交易与网上交易相互促进。同时,支持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扩大应用,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五) 建立现代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流通产业作为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先导产业,它的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了城镇化的质量。在新型城镇化下,更要积极引进和发展适应农村消费的农村流通业态,努力推进城乡流通业发展。在传统的集贸、零售和批发营销渠道基础上,逐步发展以批发市场为主导、零售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为商品流通提供重要流通渠道。积极整合农村流通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组织信息技能培训,鼓励广大农民运用市场信息指导生产,提高农民应用互联网的技能,拓展网上农产品销售渠道。(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文魁,论消费升级的几个核心问题,前线,2013(10).
[2]郝爱民,论我国农村消费升级的趋势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及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3月.
[3]刘苓玲,邓志勇,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及城乡差异比较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4]朱孟晓,胡小玲,我国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倾向变动关系研究——基于升级、支出与收入的动态关系,当代财经,2009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