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文摘

2014-09-28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9期
关键词:评议党员干部

践行群众路线需健全民情分析常态机制

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效果,可从社情民意中得到真实体现。建立科学的民情分析制度能够考察一个地区的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落实。以群众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网上调查等形式,定期对各级党员干部执行群众路线的情况,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进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及时总结和纠偏,使之成为党员干部有效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摘自《学习时报》)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深刻内涵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指为人民群众谋求福利要善始善终,将温暖和服务送达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问题,实质反映的是思想隔阂,是某些党员干部缺乏把群众当亲人的深厚感情。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要走得进群众“心坎”,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以心换心,以情融情;要下得了“田坎”,在行动上融入群众,主动深入社区、走进院落,和群众打成一片,聊家常,听困难,给帮扶;要降得下“门槛”,对待上门办事的群众,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全,决不能把为民办事当成对群众的“恩赐”。 (摘自《光明日报》)

将民主评议等同于“打勾叉”的错误成因

一是个别党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带头人素质能力差,党员教育管理松散,党组织生活开展不正常,民主评议简单化;二是一些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制度,将自评和互评变成了工作汇报、座谈交流,留给党员印象最深的就是打个勾叉;三是有的党员党性意识退化,认为民主评议就是走形式、做样子,不积极准备,不按时参加,只想测完了事。 (摘自《人民日报》)

避免“短期效应”出现需扎紧制度之笼

扎紧确保作风建设长效的制度之笼,关键要在准确、简便上铆足劲。准确,就是要抓住作风问题的“七寸”,找准制度实施的“靶心”,做到有的放矢,方可箭无虚发,精确清除“四风”顽疾;简便,就是要制定程序明白、要求明晰、责任明确、便于执行、便于检查的可行性制度,真正让制度落实到改进作风的实践中去。如此,才能固化改进作风的成效,确保作风建设细水长流。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解决问题要做到“四个结合”

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作风问题结合起来,注重深挖思想根源;把解决共性问题与解决个性问题结合起来,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存在的个性问题;把解决眼前问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注重形成解决“四风”问题的制度机制;把解决上面问题与解决下面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上下联动、协同用力,勇于承担、主动作为。

(摘自《人民日报》)

运用法治思维反腐败的三个着力点

一是着力培育法治文化。培育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法治文化,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及法治观念。依法限权,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增强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二是着力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制定反腐败法,对我国反腐败的一些重大问题和重要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完善不严格执法的惩戒性条款,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法治方式,实现从严治党,推进依法治党。三是着力转变执纪方式。作为执纪监督者的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的授权和程序的规制。

(摘自《辽宁日报》)

做好服务群众工作需健全四项机制

一是驱动机制。推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公开承诺制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接受群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二是响应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三是杠杆机制。发挥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群众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四是拓展机制。拓展为群众服务的内容,改进为群众服务的方式,利用现代化手段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 (摘自《求是》)

根除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

需“标本兼治”

要敢于“涉险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形成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使纪律制度落地扎根,必须做到铁面执纪、违纪必究,坚决反对一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纪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体现责任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一件事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要让纪律和制度成为“带电高压线”,用制度的刚性力量保障问题的根本解决,使为民务实清廉的各项要求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摘自《党建研究》)

防止“为官不为” 需刚性约束

加强监督,把从严治吏要求贯穿于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占着位子不干事的,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决不姑息迁就。从严考核,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干部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办法,细化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的具体情形、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发挥考核机制促进干部履职尽责的杠杆作用。刚性执纪,对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按照党纪政纪要求严肃处理,让干部不敢懈怠。同时,对那些敢抓敢管、有本事能办成事的干部,要撑腰打气、大胆使用。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辨析“民主”与“民意” 有助于“不以票取人”

从理论上讲,民主推荐票代表着一定范围内的民意,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民主推荐结果有时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在选人用人中,存在票数与真实民意扭曲、与干部优劣背离的现象,如果简单以票选人,实质是走进了选票民主形式主义的误区。作为党管干部的职能部门,组织部门应担当领导职责不失语,坚持党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实现党委选人用人的意图。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让制度真正“活”起来

一方面,让人民参与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要“活”起来,应要求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有人民的参与。如果只有少数人制定制度,无论制定制度的人多么高尚、能力多么强,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限性。另一方面,全方位监督制度的执行是让制度“活”起来的保证。很多情况下,制度“活”不起来是由于为了小集团利益而敷衍制度;或因分工不清,难以追究责任;或因领导的个人好恶代替了制度等等。所以,制度要活起来,不仅需要人民参与制度的制定,还需要人民监督制度的执行。 (摘自《人民论坛》)

对“一把手”有效监督的三个要素

一是适当分解权力和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改变对“一把手”授权过重的情况,将“一把手”承担或主导的权力科学合理配置,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不断拓展“三重一大”制度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广泛的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决策机制,防止“一把手”个人说了算。三是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深化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巡视等工作,增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实效。

(摘自《辽宁日报》)

依法规范工作程序 促进作风建设

依法规范思想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强化运用法规制度刚性匡正风气的观念,努力形成依照法规制度决策、遵循法规制度指导、按照法规制度运行的局面。领导机关尤其要以身作则,坚持部署工作以法规制度为依据,防止朝令夕改、随心所欲;指导工作以法规制度为遵循,防止政出多门、短期行为;解决问题以法规制度为武器,防止以情代法、意气用事;衡量工作以法规制度为准绳,防止虚假政绩、表面文章,真正把法规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来遵循。 (摘自《解放军报》)

民主评议要让群众“唱主角”

坚持公开性,畅通群众知情渠道。评议党员前,应将评议的原则、内容与步骤进行公开;评议后,对评议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对群众不认可的,应重新评议。注重多维性,加大群众评议砝码。可以邀请部分群众代表,对被评议党员进行现场“打分”;开展网上评议,开设民主评议专栏,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动态评议。加强保护性,鼓励群众实名举报。对实名举报,应严格办理手续,查实情况后,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实行相应的保护和奖励制度,并配套失泄密责任追究制度。(摘自《人民日报》)

让党内生活“活”起来

鲜活灵便的形式是党内生活的润滑剂。简单灌输的教育形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所以,亟需打破关门学习、低头记录的组织生活形式。党内生活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党员不能成为简单的“传声筒”。要与时俱进探索党内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灵活利用党员生活空间、基层民俗、节日场所、微信微博等载体,用生活语言讲党的理论,用群众故事讲中央精神,接地气、暖人心,让党员听得进、用得上。 (摘自《求是》)

问政最忌“烂尾”

电视、网络以及其他问政方式,本意是通过开放监督平台,让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但是在一些地方,问政却变了味儿,最后导致问政成了“烂尾工程”。如何避免问政出现 “烂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要对问政事项建立追踪档案机制,从问题提出到解决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经办人、解决措施等都应记录在案,并由专人负责档案的定时清理,定期向社会通报情况;另一方面,建立监督和追责制度,对未定期兑现承诺的单位和人员进行严厉问责。 (摘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评议党员干部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某市委宣传部遴选公务员试题
美术课堂教学评议之我见
党员标准是什么?
宁波:“两官”履职评议“升级”
探索创新 推进“两官”履职评议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