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2014-09-27栗广峰

文艺争鸣 2014年4期
关键词:书籍图形传统

栗广峰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深厚、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其中尽显中国文化之美的莫过于中国的传统图形元素,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外在表现为吉祥图案、象形文字、书法、戏剧脸谱、剪纸、皮影、太极,等等。内在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气韵、神韵、意境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一、传统图形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价值

一是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图形元素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精粹,将其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无疑会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体现和深化它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文化价值。吕敬人设计的《中国针灸史图鉴》就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把八卦、易经、太极融为一体,将这些元素汇集于封面之中,成为重要的视觉元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设计思维的不断更新,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继续服务于这一领域并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美学价值。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作为特定时代的一个文化载体,构成一个特殊的艺术天地,折射出先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况,特别是艺术创造精神和美感意识的特征。其被认为是“有意味的形式”,不仅显现着其所在时代的心灵世界,而且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是民族形成的灵魂之所在。其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闪烁出与众不同的东方文化的光芒,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设计之美,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书籍设计中广泛的运用传统文化图形,传承了中华美学思想和美的意境,使人们感受美、享受美。

三是商业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商业竞争则成为传统艺术设计元素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催化剂。要充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就要在商品的设计上下功夫,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视觉产品,让消费者充分体验到文化视觉元素。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图形元素的创新运用确实提高了企业和商品的文化内涵,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商品的销量。

二、传统图形元素的传承与应用

(一)善于发掘传统图形文化内涵,运用于书籍设计

立足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设计美学传统。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库,对中国现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而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设计师们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力求找出更新的能为现代设计所用的东西,进一步挖掘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美学价值。

以“意象”为例,它是中华民族首创的内涵十分复杂的美学思想和哲学理念,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气韵”“神韵”,既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香港设计师靳埭强成功地对具有“意象”的中国传统图形、水墨、书法等元素进行延伸设计,创造性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形成其特有的蕴含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设计风格。在书籍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图形的意象表现和设计语言,创造“象外之致”的美。书籍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具象或抽象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意境,传达书中信息的特征和精神面貌,使书籍内容得到升华,为读者在阅读书籍时创造潜意识的美感和启示,增加内心体验的审美感受,达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寄托精神向往的功能。

著名装帧设计家曹辛之利用中国传统纹样设计的《郭沫若全集》、吕敬人设计的《浣纱王后》,从封面到内页都配置了古代纹样。这些设计既贴近图书内容的要求,使文章得到有力的衬托,又不失文情意趣,真正达到与图书圆融无迹的设计境界,更使人强烈感受到意境与心境合二为一的审美情趣。

(二)善于发掘传统图形美学内涵,运用于书籍设计

时代在前进,一切都在变化中,而传统视觉元素在设计中的文化价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我们要努力追求传统视觉元素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发掘其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使其所表现的文化价值永远散发迷人的光芒。设计师应大胆以创新手法应用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重视传统优秀的图形,广览并了解传统元素的源流出处,以敏锐的感觉从中提炼其艺术精华,吸收养分,不能墨守成规。

从新石器时代古朴质美的人面彩陶鱼纹到商周时期浑厚雄秀的青铜器纹样,从造型简约的秦汉瓦当到栩栩如生的皮影,以及人物、走兽、花鸟等巧妙造“形”,或以民间谚语、传说故事为基础题材,借助比拟、比兴、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段创作的壁画、剪纸、脸谱、陶瓷、石刻等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图形,常被一些设计者广泛适用于各个艺术领域。这些不同时期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已经寓形以人格化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体现着传统图形的人文价值,所以成了今天书籍装帧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些传统图形中,有的以蝙蝠、麒麟、松鹤、喜鹊、牡丹等具象图形出现,有的以云纹、水纹、龙纹、太极、八卦等抽象图形出现,这诸多传统元素在各式各样的书装设计中屡见不鲜。张卫设计的《寓言十家》,就是借用民间剪纸的原形,赋予浓重的民间色彩,使之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此书设计中形、色与传统符号构成的节奏感,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审美个性,令人产生“有意味的形成”联想。由此可见,这些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绚丽夺目。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通过设计者以装帧形式加以外在物化,使书籍的形态增添新的中国韵味。在这一方面不乏其例,如刘晓翔设计的《萨格尔王》、台湾柯鸿图设计的《春泥》、宁成春设计的《读书文丛》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儒、佛、道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传统图形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审美张力。

“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并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才可构建出中国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而这就是中国书籍设计的必由之路。”(吕敬人语)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曾说,“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就是说好看的东西未必就是娇艳夺目的:好听的音乐,也未必就是响亮的恢宏的声音。恰恰是润物细无声,渐渐地流入人的心田,这才是让人感动的。诗歌、绘画等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皆是如此,这就是东方的审美价值所在。中国传统图形的审美传达,就是这样一种慢慢滋润人的心灵的审美感受。endprint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我们应该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达到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又焕发时代气息的追求。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国际化、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的探索,是书籍设计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在观察传统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读懂传统、理解传统。著名韩国设计家安尚秀曾说:“传统不只是过去的遗物,它是每一个时代里最好的东西,在历史潮流中被琢磨、释放光芒、传承至气”就是说凡是流传至今的传统一定有其可取之处。吕敬人的大批图书设计,是中国图形元素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例证。他吸取中国传统书籍艺术精华和工艺技术之长,设计制作出了一大批精美的书籍作品。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辟了一条具有浓郁中国图形元素、中国文化艺术风格的书籍设计道路。正如《侏熹榜书千字文》《赵氏孤儿》《茶经》《酒经》《中国少林寺》《中国民间生活百图》《中国记忆》等。《侏熹榜书干字文》以朱熹的字原大复制且保留原汁原味,创造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态,书法的审美趣味有很强的传达效果,表现了朱熹大书千字文在墨迹上的狂野豪放和洒脱。书内里的版式风格,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和谐。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划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封函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字模版。全函用来皮质的带子来连接,配上用如意木制成的扣锁,创建出了造型古朴的夹版装书籍形态,使得读者在此书之时,不仅感受到它那近乎于完美的艺术语言,还能鉴赏它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还让人可以感受到独到的艺术氛围,可见,这是建立在中华文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汉文字表现力之上的书籍设计艺术。《梅兰芳全传》,中国戏曲元素与现实生活中的梅兰芳形成对比。当你翻阅这本《梅兰芳全传》时,这两个形象通过书籍的左翻右翻的过程,交替呈现出来,人们对梅兰芳的一生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国记忆》一书,中国图形元素更加充分。封面若隐若现的长城图片、吉祥红线装帧、中国红色彩的有意味运用以及贯穿全书承载着中国文明历程的各时期代表文物形象所作的腰封,都变为鲜活的中国图形元素、文化元素、文明元素,在读者的图书阅读中,在书籍整体设计中彰显力量。另,刘晓翔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吕胜中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霍荣龄的《牡丹亭》等作品均渗透出浓郁的中国风。

《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尊重文化、追溯本源、回归自然、重视本真是东方文化价值追求,可以说,传统文化具有宏大的力量,而传统图形元素在图书设计中的审美张力正是在这文化的脉络中散发强大的力量!

书籍,它传递的是文化,而不是纯商品。而文化是由书籍本身作为书籍造型艺术的概念表现出来的。传统图形不仅仅是过去的遗物,它更是对那个时代最精致、最新潮的狂热追求的结果,是那个时代最杰出和最具特征的设计。在历史的过程中久经磨砺,千锤百炼,才得以继承。正如杉浦康平所说,“为了前进一步,回首过去”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当代的书籍设计有着多重的影响,我们应吸收传统元素的精髓,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赋予它更新的时代意义。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籍图形传统
鲁迅与“书籍代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老传统当传承
书籍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分图形
找图形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