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人机发展与未来战争
2014-09-27马建光王小虎陈立立
马建光 王小虎 陈立立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引发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作为未来体系作战、信息作战缩影的无人作战是这场新军事变革的重要体现。无人作战飞机、无人潜航器、微小型地面机器人已经在近几场高技术战争中崭露头角,并将成为未来军事力量的倍增器,对未来作战方式将会产生深远乃至革命性的影响。
一、无人机优势凸显,未来战争不可或缺
无人机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军事变革持续推进,世界无人机的研发与应用已经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尽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人机不可能很快取代轰炸机、战斗机等传统飞机成为战争的主力,但无人机与有人驾驶飞机的配合使用将进一步提高攻击一方的进攻能力和作战灵活性,使战争的形态发生变化。无人作战飞机具有实现人员零伤亡、作战性能优越、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平台,所执行的任务已从空中侦察、战场监视和支援有人驾驶战斗机向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实施快速地面打击和导弹防御等领域扩展,正在逐步实现从辅助作战手段向基本作战手段的跨越。
与有人飞机相比,无人机具有隐蔽性好、重量轻、生命力强、造价低廉、使用简单、可执行危险行动等优势,因此受到各军事大国的青睐,促使其大力开展无人机技术和作战研究。一般来讲,无人作战飞机的发展途径主要是改装与研制相结合。改装包括对现有战斗机和无人侦察机两种方案。虽然这类方案简单易行,所需资金少,研制周期短,作战能力生成较快,但受限于被改装飞行器固有技战术性能,不能满足未来作战需求,只能作为过渡方案。根据现代战争特点,针对无人作战飞机的作战任务与需求,全新设计和研制无人作战飞机是各国发展军用无人机的主要途径。虽然存在研制费用高和周期长的问题,但在外形、结构、系统的设计上受限制少,可以实现系统综合优化设计,从而解决未来武器系统的承受能力问题。
二、各国竞相发展无人机 美国独占鳌头
目前,全球无人机已发展到了200多种型号,尤以美国和以色列发展最快,西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为了适应未来无人机的发展需求,本世纪以来,美国先后出版了4版无人机路线图,经过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磨练,已成为世界无人机发展的领跑者。目前美国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无人机研发计划,并取得了进展,特别是美国“海军无人空中作战系统”演示验证项目的X-47B验证机首飞成功,标志无人作战飞机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备受关注的有美国的无人侦察机RQ-4“全球鹰”、无人舰载机X-47B。美国的无人机系统主要包括了大型战略无人机、中短程战术无人机和无人作战飞机等。RQ-1“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已发展成为一种既能执行侦察任务,又能对地攻击的多用途无人机。RQ-4B“全球鹰”无人机,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生产,翼展39.89米,机长14.5米,有效载荷1361千克,续航时间28小时,已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实战应用。“暗星”隐身无人侦察机,翼展21米,机长4.5米,起飞最大质量3900千克,飞行高度可达19.8千米,作战半径926千米,续航时间12小时,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和全天候侦察能力。美国中短程战术无人机种类繁多,包括监视/侦察无人机、情报无人机、电子战无人机等。RQ-7A/B“影子”无人机装备光电红外侦察设备,具有实时、高精度、长时侦察、监视能力。FQM-151A“指针”无人机装备了红外摄像机等传感器。美军无人作战飞机也有多种型号,主要有X-45A/B/C、X-47/B等。X-45A是第一架无人机作战飞机,携带反辐射导弹、联合直接攻击弹药。X-45B是一种主要用于战场轰炸的无人机。X-47B是第一架在航母上实现起降的无人作战飞机,主要用于验证自主着舰、空中加油、持久监视和侦察、对固定或移动目标精确打击等技术。
以色列的无人机主要包括了侦察、干扰、反辐射、诱饵、通信等各型无人机,体系全面,有的无人机性能指标甚至超过了美国。以色列组建了首支远程战略无人机中队,计划20年内把无人机任务比例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色列“苍鹭”是一种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技术先进,滞空时间长,可以加挂导弹,对地上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具备侦察和攻击能力,可执行监控侦察、指挥、干扰通信、攻击、拦截导弹等任务,曾在以色列国防军打击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作战行动中投入实战使用。“赫尔墨斯”主要用于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电子战等任务。
欧洲国家无人机研究工作大部分集中于战术无人机方面。法国政府于2003年启动“神经元”无人机技术验证机计划,旨在验证无人作战飞机的方案,为未来欧洲2020年空战系统计划做准备,其研制工作由法国达索航空公司承包。英国为提升隐形无人机研制能力,于2006年开始“雷神”验证机计划,核心任务是评估作战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战场使用要求。“雷神”是一种可以跨洲飞行的远程无人作战飞行器,既能在敌方领空执行情报收集、监测和侦察任务,还能携带炸弹、导弹,甚至能携带核弹头执行战略打击任务,其出众的隐身能力体现了英国最先进的产品设计和科学技术。德国“欧洲鹰”是在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基础上研制的,配备有信号情报任务系统,可探测到各种电子和通信发射源。该机将取代目前服役的大西洋飞机,可用于支援北约、欧盟和联合国的作战任务。瑞典不仅参加了法国“神经元”计划,还资助萨伯飞机公司启动了“SHARC”无人作战飞机计划。2004年,萨伯公司首次实施了完全自主飞行试验,成为能够实施无人机完全自主飞行的少数几家公司之一。意大利阿莱尼亚航空公司的“天空-X”验证机于2005年首飞,是欧洲第一家全面测试中空长航时无人作战飞机发展所需技术的无人机,具有隐身能力和很高的自主能力。该公司的“天空-Y”验证机也于2007年首飞成功,旨在验证作战无人机自主飞行和数据采集传输的可行性。endprint
印度作为少数认识到无人机潜力并大力开展自主研发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发了“尼尚特”无人机。经过长期探索,印度已基本实现无人机整个技术领域研发本土化。
二、俄罗斯不甘居后 成立无人机国家中心
作为世界航空航天大国,俄罗斯在航天领域、战斗机、导弹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其无人机的发展近20年一直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如今俄罗斯军政高层已经充分意识到无人机发展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蓄势待发,准备大力发展无人机。
俄罗斯国防部2014年将在跨部门无人机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统一的无人机国家中心。俄罗斯的无人机技术曾经有过一段领先世界的辉煌历史,号称无人机研发“三驾马车”的图波列夫、雅克夫列夫和卡莫夫三家设计局都掌握着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的无人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处于经济崩溃和大规模裁军的动荡期,加上军方高层的决策失误,使得俄无人机工业错过开发机遇,无人机科研人才流失严重,但俄罗斯具有非常雄厚的航空技术基础,其无人机的研制将继承前苏联的遗产,迈向无人机研究的崭新时代。在无人机发展的历史潮流中,俄罗斯作为世界军事大国,无人机是其不可缺少且要大力发展的一部分。然而面对与美国的较大差距,俄罗斯要想缩短在无人机方面与美国的距离,必然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其无人机国家中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对俄罗斯无人机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该中心旨在为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培养人才,受训练者最初接受理论培训。通过考试,在实习训练后结合无人机仿真才能获得其管理技能并取得必要的许可证。在测试过程中,尽可能在接近战斗条件下测试无人机的实际工作能力。实战能力已成为俄发展无人机的主要因素。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一直是可与美国抗衡的航空大国,其无人机系统研究虽相对落后,却也有自身风格。在几次莫斯科航展上,俄几十家著名的设计制造单位推出了数十种在研无人机型号,展示出俄罗斯不可小觑的无人机研发能力。
四、无人机未来发展趋势
在最近的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国无人机可谓大显身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91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多架舰载无人机进行了大量的空中侦察、目标指示、战损评估等,有力支援了北约部队作战行动。2001年阿富汗战场上,无人机首开攻击作战的先河。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无人机既可用于空中侦察、警戒、监视、搜索情报,又可进行通信中继、战斗破坏评估、瞄准和打击等任务,在未来战争中无人机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但是很多国家在国防建设上并没有放缓脚步,而是在不断升级军用武器及其它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有其自身巨大的优势,在各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和发展。新时代的战争不再是常规武器之间的较量,而是科学技术之间的比拼。无人机在军事领域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很多高危险高强度的有人飞机任务正在被无人机所取代,并且对于以往军事领域传统飞机未曾涉入的任务,无人机也开始尝试工作。未来战争将是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军用无人机的使用将会非常广泛,它们不仅能执行各种非杀伤性任务(侦察、监视等) ,而且能执行各种软、硬杀伤任务。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重、中、轻型,远、中、近程和系列发展的多用途无人机装备,以满足不同战略、战役任务的需要。
21世纪以来,在军事需求的牵引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等技术推动下,随着无人机的发展,无人机在未来战场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世界无人机的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越来越多,战争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无人机正朝着长航时、智能化、隐身性、多样化等方向发展,使得无人机战场应用向察打一体化、综合集成化、高度智能化、灵巧微型化、滞空长时化、结构隐形化、使用协同化、作战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马建光: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教授;王小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立立: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