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造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2014-09-27徐一平

唯实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服务企业

徐一平

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议,顺应发展阶段新变化,做出战略部署,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江苏民营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2013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2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4%;民间投资2.5万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8.1%;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73858家,研发投入约占全省企业的2/3;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5.1万户,位居全国第二位;注册资本总额4.8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全省直接征收总额的57.1%;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2.5%。民营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实现“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目标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新机制。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清理经信部门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把政府不该管的、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事情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和效率最大化。对已确定的取消、转移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进度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做到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优化程序、限时办结,打造“少环节、简程序、短时间、高效能”经信工作流程,推进便利化、均等化、社会化服务。二是抓好三个清单公开发布。研究制定经信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及时对外公布,严格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三是研究制定产、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产、行业产品质量、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企业安全生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信用贯标等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严格执行产、行业政策标准,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服务环境,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共同发展,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全省的核心网络平台,确保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突出创业服务,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发现一批创业人才,挖掘一批创业项目,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支持各地打造一批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完善省内星级公共服务平台评定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并支持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做强做大、做精做特,拓宽服务内容,扩大覆盖面,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创建一批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广大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民营经济市场竞争新优势。一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和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密切关注有望引领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3D打印等重大技术突破发展趋势,实施信息化引领发展战略,支持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完善创新发展支持机制。江苏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支持民营经济结构向深度调整,向产业高端跃升、向高新技术突破。支持重大高端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支持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重点推广应用百项关键技术、千个新产品、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万亿元。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广机制,组织实施重大推广应用示范工程。落实首台(套)重大装备及重点产品首购首用鼓励政策。四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和产品项目库,确定一批扶持重点,优化扶持政策,完善评定标准,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产品和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民营经济高端发展新跃升。一是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这两个着力点,全力推进高端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在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构建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特色基地,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实施工业设计能力提升计划,培育发展一批总集成总承包总服务民营企业。二是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化解过剩产能这两个重点,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产业为重点,通过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做好化解工作,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任务。三是抓住产业集聚和产业特色这两大优势,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共建共享,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高端集聚,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转型发展,创立区域品牌,争创一批国家级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民营企业发展新空间。一是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组织民营企业参加“中博会”、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市场开拓活动,推动江苏民营中小企业与APEC成员经济体之间的技术交流和经贸合作。有效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继续开展“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突出抓好产业协作配套对接活动。二是组织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家电、纺织、冶金等行业有条件的企业围绕品牌、技术和战略性资源开展兼并重组、股权置换,支持机械、冶金、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境外资源和优质资产,建立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自身发展达到新的高度。总结推广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经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推动省内有条件的园区加强国际产业交流和合作,促进更多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更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园区,办好中德(太仓)中小企业产业示范园。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扩大国外投资,建设国外产业园区。完善中小企业境外经贸合作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等一批境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跨国投资合作信息服务,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endprint

大力引导企业改革创新,激发民营企业科学发展新活力。一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把握扩大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的新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进入基础产业、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工等新的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以及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合资经营。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加快推进自身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创业传承的基础上,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采取业绩股票、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岗位分红权、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方式,进一步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三是促进民企创新管理。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强以质量、品牌、安全、财务、营销等为重点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按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四化”要求,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四是加强专题培训服务。强化培训体系建设,推进企业大学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企业家、企业职业经理人资格、企业首席信息主管和职业技术等培训,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能力,推进管理方式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

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民营经济新风气。一是推进诚信江苏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关键,商务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年内开设信用信息查询窗口,强化信用信息服务。全面提高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水平,大力拓展信用信息和产品应用,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试点,使失信者受到惩戒,诚实守信者受益。加快推进“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创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依法履行产品质量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严厉查处各种仿冒、欺诈行为,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竞争。实施法律援助计划,加强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引导法律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公益性法律服务活动,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加快推进商会、行业协会改革,规范服务行为,增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好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功能作用。三是提升融资服务能力。加强融资服务对接活动,缓解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强化担保监管,完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小微企业扶持债券的试点发行。高效运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化运营方式,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扩大企业受益面。推进统贷平台建设,力争全年全省中小企业统贷平台授信额度达90亿元,贷款余额50亿元,累计放款70亿元。四是加强典型引导宣传。推动社会转变观念,让劳动者、创业者、企业家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贡献得到认可,让全社会都来助力企业家成就梦想、成就事业。大力弘扬新时期“三创三优”江苏精神,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再造江苏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黄 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服务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