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2014-09-27刘振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对策

刘振洋

摘 要:文章对部分高校贫困生心理情况调查结果进行了总体分析,阐述了高校部分贫困生存在着自卑封闭、焦虑敏感、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原因、校园环境原因和社会环境原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解决对策,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资助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138-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招收本、专科学生总计5942人,其中贫困生为1800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30%;2012年招收本、专科学生总计5883人,其中贫困生为2080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35%。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贫困生不但在经济上承受更多的压力,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困扰,有些学生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所以,如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对部分高校贫困生心理情况的调查和总体分析

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共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状况,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贫困生很在意自己的身份,而他们看待贫困问题和处理贫困问题的方法则不尽相同。主要的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显示,近八成贫困生来自农村家庭,家里人多地少,有的家里同时有几个孩子上大学,如果受到洪水或者干旱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导致家庭情况更加困难;被调查的贫困生多数时间是用在学校的专业课学习上,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所以他们的业余时间很短,基本无法通过勤工助学来解决生活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四成学生表示愿意通过接受国家资助或社会资助来解决生活问题,有将近九成的被调查学生的学费问题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来解决的,有四成以上的贫困生觉得和家庭较好的学生相比生活上的差距很大,觉得低人一等,更多地体现在平时日常消费上存在自卑心理;还有部分贫困生感到内心紧张和焦虑,自己又无法很好解决,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学业或者就业上;还有四成被调查贫困生感觉到孤独无助,内心抑郁,对很多事情没有兴趣,主要是由于自己能力和时间有限,通过自己的努力很难改变现状。

二、部分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且封闭

“自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与品质,轻视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1]有调查表明,贫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2]根据调查问卷,三所大学中有42.7%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处境,也不可抑制地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他们觉得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比不上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所以在心理上也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的贫困生,由于怕被别人瞧不起,不愿意与外界交往,不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有的甚至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封闭自我。

2.焦虑且敏感

焦虑是指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出现某种不良后果,而又无能为力,无法有效加以预防和解决的一种不安情绪。根据调查问卷,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而焦虑,他们需要应付家庭难以支付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同时想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困扰他们的经济方面的问题,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往往不能实现,所以心理上产生焦虑;有的贫困生因为学业而焦虑,他们常常告诫自己应该努力学习,担心学习成绩不能名列前茅;还有的贫困生因为就业而感到焦虑,在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内心迫切希望摆脱贫困的双重压力下,许多贫困生由于极度担忧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经常处于紧张、焦急、忧虑、不安等情绪之中。贫困生出于自我保护,内心尤为敏感,对涉及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内心设防很多。贫困生的敏感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使自己变得脆弱而易受挫折。

3.抑郁且孤僻

贫困生由于被家庭经济困难状况所困扰,这种状况一时间又难以解决,自己束手无策,所以长时间情绪低落,很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问题。抑郁的贫困生的心理具体表现为:第一,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一部分认为学习无用,片面地认为知识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有的贫困生干脆放弃学习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困难,思维迟缓,神情恍惚,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第二,经济上的窘迫使他们生活难以“潇洒”,寒酸的外表也往往令其自惭形秽,他们缺乏心理承受和环境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离群索居”,很少和老师、同学交往与沟通,怯于参加社会活动。[3]第三,他们与外界交往少,所以自己的心理想法没有倾诉的对象,家人又不在身边,因而变得越来越孤僻。

三、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原因

首先,贫困生和父母一起经受着经济困难所带来的伤害,他们从小生活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很恶劣,经常被别人瞧不起,而父母往往忙于奔波,又无力正确引导他们,就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封闭、抑郁孤僻等心理。其次,大多数贫困生的父母对子女的心理关心得不够,对他们的教育也不够,孩子不能正确对待困难,一时间也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困难,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再次,贫困生的家庭往往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以后能有所作为来回报家庭和社会,所以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

2.校园环境原因

贫困生进入大学之后与周围人群反差会变得很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有些贫困生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另外,一些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不同,别人穿名牌服装,而自己穿的却是亲属朋友送的穿过的衣服;别人用的都是高档手机、电脑,而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室友们出去就餐,自己却独自留在宿舍,这些现象的出现极易导致贫困生心理失衡。哈尔滨理工大学本科一批、二批、三批、联合办学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在一起,大多数贫困生集中在本科一批、二批专业,联合办学和三批专业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这就更易造成贫困生的心理落差。

3.社会环境原因

首先是社会竞争的压力。自费上学、双向选择、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都使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对贫困生来说这种压力则更大,这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悲观的心理。其次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势力,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这种价值取向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困扰更加严重。最后是社会救助方式不当带来的压力。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但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由于实施不当或被扭曲,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贫困生往往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伤了自尊心。

四、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对贫困生进行励志教育,要引导贫困生理智地对待生活上的暂时困难,要引导贫困生珍惜大学时光,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不断激励贫困生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高校还要对贫困生进行诚信和感恩教育,要把诚信和感恩教育作为常规工作来抓好,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宣传活动,让贫困生懂得诚信对于自己现在和未来生活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懂得别人的帮助并非是天经地义,要知恩、感恩。例如,哈尔滨理工大学组织在校贫困生成立了自强社,自强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在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和思想问题的同时,提高贫困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学校每年都评选出校自立、自强先进个人并在全校范围内对他们进行表彰,把他们的事迹印刷成册,下发到各学院,由各学院组织贫困生学习;学校每年举办“自立、自强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诚信、自强、感恩”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其中,大力强化贫困生自立、自强、诚信、感恩的思想意识。

2.完善资助体系

“没有经济帮困作基础,心理扶贫工作的开展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4]高校要利用社会资源、校友资源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奖学金。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北京校友会联系,设立了“六十华诞六十英才奖学金”、“儒苑奖学金”,积极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系,为学生争取“恒大奖学金”等;学校还与企业联系,设立了“乐荣奖学金”、“德高奖学金”、“日立高新技术奖学金”、“哈电机奖学金”等。“贷”包括生源地和校园地贷款,哈尔滨理工大学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贷款管理,协助银行做好各项有关工作,努力为贫困生解决助学贷款问题,切实解决他们无力支付学费、生活费的困难,从而真正实现“保证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一目标。高校还应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哈尔滨理工大学成立了校勤工助学中心,中心把贫困生信息进行录入、登记,建立对贫困生发布兼职信息的飞信群、QQ群,主动积极与商家联系,举办各种兼职招聘会。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首先,高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哈尔滨理工大学心理教研室有专职心理教师四名,其中有一名是博士研究生毕业,两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教研室还聘请已经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二十多名辅导员担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其次,高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肯定、积极的鼓励,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光芒,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对于所面对的问题、出现的状况充满自信地、积极乐观地面对。[5]哈尔滨理工大学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最后,高校要针对贫困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学校和各学院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值班,通过团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及网络咨询等,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好坏与高校贫困生心理承受力的强弱有极大的关系。[6]高校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是贫困生的社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哈尔滨理工大学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由学生处专门负责,每年都开展各种活动,如“五一义工”活动、“爱心宿舍”活动、“爱心包裹”活动以及由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发起的各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贫困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集体生活中来,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快乐,体会到来自社会多方面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另外,在组织活动时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肯定,这有助于他们以后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融入集体。

总之,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扎实的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提高培养人才绩效的迫切需要,是改革和创新关爱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现实选择。作为管理大学生的高校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地充分整合校内外可利用资源,才能为探索培育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模式,提供多种实用性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2.

[2] 辛勇.贫困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48-149.

[3] 陈祎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143.

[4] 王小新.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0):57.

[5] 李洪波,胡子秀.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35.

[6] 韩福东,王永利.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探析[J].前沿,2012(6):1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