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2014-09-27韩丽娜
韩丽娜
摘 要:开展德育的载体与有效途径的不足是当前困扰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在高校实施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具有育人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也具有德育功效。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感;通过音乐学习促进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革教学模式,开设以音乐实践为主的课程;通过多元文化音乐内容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以及提高高校音乐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改革的能力是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93-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教育的改革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对于教育改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德育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的首要内容和关键部分,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必须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能力与其他能力的体现,这无疑对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我国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状况来看,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有效载体不足一直是困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原来以单纯课堂道德教育为主的德育形式已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工作的开展亟需拓展新的德育载体与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以音乐教育为载体推进德育创新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以音乐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说,音乐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功能,如认知功能、育人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治疗功能与社会功能等。其中育人功能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德育,这也是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另外,从当前德育载体发展趋势来看,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载体优势。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社会单一载体的点对点或者点对面式传播,互联网、电子科技、数字媒体等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当前信息传播转变为多样性立体化交互式传播,网络上的一个热点事物可以在瞬间成为数以万计人的关注话题,人们每天吸收和传播的信息大大增加,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而真正留下印象的信息却为数不多,一个文化符号或概念若无法吸引人们的兴趣,则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在这一条件下,以前德育中单纯的文本传播与课堂上的德育“灌输”很难取得持久的、有效的影响与作用,而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可以广泛传播且反复传唱的艺术形式,则对推进学生德育起到唤起兴趣、引起共鸣、反复激励的作用,对于德育效果的提升也会产生较大实效。因此,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教育改革提出的指导原则,在高校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大胆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符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要求。
二、音乐教育蕴含德育功能的具体方面
古今中外,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曾提出音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即提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孟子也曾说过,“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2],说的也是音乐比语言更能通达人的灵魂深处。西方的哲学家同样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受教育者道德完善和人格培育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3]。匈牙利艺术家李斯特认为,音乐能“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的、可以感受得到的心灵的实质,它可以感受得到地深入我们的内心”[4]。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曾主张通过音乐艺术来发展学生的自由个性、培养高尚情操,以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效。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认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5]具体来讲,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具有育人的功能
音乐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特殊方式。音乐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中的情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作品中不同的旋律线、节奏型和声织体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如快乐、悲伤、激昂、斗争、忧郁等等。每一种情感的体现,所产生的育人作用各有不同。抗日革命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团结就是力量》等爱国歌曲表现了在那种艰苦卓越的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奋发、昂扬的斗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学唱革命歌曲可以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历史,激发他们爱国的热忱,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抒发亲情友情的歌曲《父亲》、《母亲》、《兄弟》、《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等作品,表达的感情自然、淳朴、真诚、感人,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及亲情的可贵,明白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唱响青春的励志歌曲《我相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青春舞曲》等校园流行的歌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演唱这类歌曲使学生感受到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珍惜校园学习的光阴。此外,贝多芬的交响乐、莫扎特的钢琴曲等世界音乐殿堂的经典名曲也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有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6]从他奏出的雄浑激昂的《“英雄”交响曲》和《“热情”奏鸣曲》中可以使人感受到震慑人心的理性力量。天才莫扎特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他的《安魂曲》带给人心灵的宁静,而《魔笛》则歌颂了善良、道德者的欢乐与自由自在。
2.优秀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具有德育的作用
音乐同文学、戏剧和一个时代的生活有不容置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的具体反映,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及特定内涵。每一首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内容。每种音乐形式都是同某种社会形态相关的,使它更加易于被人理解。一部优秀的歌剧或音乐剧会对了解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有所帮助。《春天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使我们记起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逐步繁荣富强;《走进新时代》让我们想起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如今《时间都去哪了》又让我们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体会幸福的存在和活着的价值。音乐家的作品往往是根据自己对所在时期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创作而来,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感,而挖掘这些优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及其体现出的价值意义,并以之为载体推动德育工作,可以为提高现实中的实际德育效果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3.通过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作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说过:“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增加创作灵感。”[7]李岚清同志曾在给宁波大学师生的演讲中提到:“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有助于增强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音乐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8]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通过感知、理解、分析音乐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他们的思维。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需要想象,科学更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罗基切夫斯基的“思维空间”。[9]人们认为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源于他具备的音乐与数学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说:“就思维形式来看,一个惊人的数学公式或一首有独创性的乐曲,都是数学家和音乐家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和严密推理的结晶,都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情智的最高表现形式。”[10]学习音乐有助于人形象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音乐艺术教育对自然科学教育所起到的潜在的促进作用,是开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及团队共同协作的能力,而具备这些因素对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实现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感,启发其形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其对美和幸福的理解感受能力
音乐感包括两类因素:“一是与生理条件密切相关的,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等。二是综合的要素,如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形式感、音乐审美感等。”[11]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差异,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音乐感也不同,这使每个人对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的美的感受力又有所不同。音乐的乐感可以通过后天的音乐训练进行培养,而音乐感的提升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懂得和理解美,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美,追求美,实现幸福的生活。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感为基础,逐步渗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理解善的情感与美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雅的品位,启发和促进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审美能力,进而加深其对真正有价值生活的认识,对真正幸福生活的理解。可以说,通过音乐学习提升他们对美和幸福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以此丰富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体验与德性修养,是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德育功能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2.开设以音乐实践为主的课程,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其乐观坚强的个性
实践课更能让学生亲身体会音乐的内在情感,更容易与心灵产生共鸣。通过在实践中对音乐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通过音乐实践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而通过音乐实践课克服这些问题的过程,又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个性,对于高校德育的开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在音乐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目前所开设的音乐类选修课大致为音乐欣赏、乐理知识、声乐演唱技巧、歌曲的处理与分析四门课。在这四门课中,声乐演唱技巧与歌曲处理分析雷同,乐理知识又比较枯燥乏味,音乐欣赏又缺少实践性,所以亟需增设学生感兴趣又能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音乐科目,比如:声乐演唱实践、音乐与朗诵、英文歌曲听学唱等,这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在音乐课堂上的每一次实践,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坚强的个性,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品行及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调动学生上台表演的欲望,来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则以朋友的身份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3.通过多元音乐文化开拓大学生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而正确的世界观往往是在比较中逐渐确立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也是在对多元文化的甄别对比中最终确定的。开阔的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真正理解有助于人们选出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准则,而通过音乐教育则可以加深人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进而有助于人们通过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感。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在促进培养民众世界观、人生观中的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1994年美国政府颁发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法案规定:“所有学生将要了解国家和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12]根据这个法案的要求,音乐教育内容相对应地包含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音乐作品,同时,开设有多样化的世界音乐课程,譬如“世界音乐”、“墨西哥音乐”、“美国乡村音乐”、“爵士乐历史”、“摇滚乐历史”、“非洲黑人音乐欣赏”等等。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得到音乐的熏陶,更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人格与心智。
4.通过开展特定音乐专题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
音乐专题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将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的经典音乐作品集中到一起进行讲授,使学生对此类作品及其所代表的音乐文化深入了解、系统认识。学习中国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不同类型的音乐艺术形式,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夯实共同思想文化基础,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传承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灿烂文化是音乐专题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审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鉴赏不同民族音乐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文化遗产,理解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音乐,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艺术观、生活态度等,提升对音乐文化理解的深度,在文化平等的价值观下培养与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和睦邻友好的意识;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中国古代音律、诗词、名曲等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还可以在音乐的熏陶下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文化作品中所凝聚的精神与价值旨趣,进而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和公正、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追求,这使得凡是反映和体现这种精神和理想的音乐作品都可以成为音乐专题中德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已经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代,体现鲜明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音乐作品不断涌现,这为我们当前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一资源,对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5.提高音乐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改革的能力
音乐教师自身的行为表现也是在音乐教育中增进德育的重要方面。教师首先要注重以德服人,为人师表。多一些付出,少一些回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就具备高尚的品德。此外,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关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充分利用;不断加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能力。既要弥补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缺失的音乐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高素质、提高审美、对多元文化音乐的了解。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并让德育的功能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高校间音乐教师的交流、学习和探讨,使不同高校的音乐教师能在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和经验方面互相督促、一起进步,共同促进大学生在音乐素质教育方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大学的音乐教师应该定期与国内外的高校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开设音乐素质观摩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能提高音乐素质课的质量,最终使学生受益。
总之,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手段和特殊方法,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音乐寓教于乐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推动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目前拓展德育工作的载体,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论语·泰伯[EB/OL].http://www.gushiwen.org/guwen/lunyu.aspx.
[2] 孟子·尽心章句[EB/OL].http://www.gushiwen.org/guwen/mengzi.aspx.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张宁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5][6] 杨贵萍.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教育探究,2007(3):68-71.
[7] 蔡朝霞.中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比较[J].艺术科技,2013(2):227.
[8] 李岚清.音乐·艺术·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10] 张重辉.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1995(2):126-133.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815.
[12] 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6):50-61.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