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

2014-09-27董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 要:“情境”是指进入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的可控环境,并对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促进与调控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特质所决定的,其本质意蕴在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社会主体现实需要的有机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是主体情境与客体情境两者之间有机互动的双重情境化。历史积淀情境的挖掘和现时优化情境的创设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22-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获得认知、认同就必须进入社会个体的感知视野,然后才有获得进一步信仰、践行的可能。“情境化”路径的探究,对于如何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氛围,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显性化与隐性化有机糅合起来,实现培育方式与接受心理的和谐互融,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中把人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个体现实需要有机对接起来,促进社会大众的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发展,将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情境的内涵分析

什么是情境?“关于情境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正如对什么是可能世界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一样。有的人认为情境就是由关系和处于那些关系中的个体组成的结构实体(structured entities);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情境是特殊的(particulars)”[1],“到目前为止,笔者提到情境(situation)一词,其意义都是相当抽象而含糊的,严格来说,就是一个人置身于某一种环境之中……”[2]从词义来看,人们将“情境”解释为事物或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或者说是与事物发生相关的环境、与事件发生相关的背景。如《韦伯特词典》对“情境”定义就是“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1999年版的《辞海》(缩印本)认为,“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3]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看,对情境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在美学中,西方美学中的“情境”指的是主体感知的客观对象即审美客体;在中国美学中,“情境”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而是主体与“镜”的统一体,并指向主体的体验感受。在心理学中,“情境”一般是指一种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微观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边界,情境不仅是学习发生的背景,更是学习的内容。在人类学中,“情境”的内涵更为指向一种真实行为发生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活动系统,强调个体与情境的相互建构,强调时代、观念、人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而社会学中的“情境”含义主要是从社会互动和社会分析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的。社会互动倾向的情境可以理解为是与个体直接相关联的社会环境,包含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与个体心理相关的全部社会事实的组织状态;从社会分析角度来看,“情境”即是与人直接作用的微观社会环境,主要由事物、时间、地点、主体和组织及思想概念构成。教育学意义上的“情境”则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对“情境”内涵的解读存在着方法论、客观论、主观论、关系论等立场,“情境”的本体意义理解存在片面化的倾向。但就其本质内涵而言,“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的可控环境,是人们身处其中的具体鲜活的时空场域。它嵌入了历史之情、现实之情、主体之情、当下之情,是自然之境、社会之境、心理之境、精神之境的交融,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促进与调控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的内在要求及其本质意蕴

无可否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情境、境遇或场域中。人的认知、学习、教育和实践总是与一定的情境、境遇或场域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宣传、教育、践行置于主体具体、真实、可感的生产生活、劳动工作情境等场域之中,通过以“情”(情感)提“境”(境界)、以“境”(物境)激“情”(情操)、“境”“情”互融的双向互动机制,促进社会主体学、思、行(做)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知识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在以“三个倡导”核心价值理念为基点的基础上衍生与辐射开来而构成的。这些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认知。而人的特定认知的发生、发展则要基于特定的情境。如舍恩指出许多特定行业的知识、技能,不能仅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来加以叙述或传授,而是以“学徒”的身份,介入专业活动的实际情境、通过实际操作而达到对专业知识与特定技能的真正掌握的。萨奇曼通过人们对影印机使用与操作的观察,提出了“情境行动”的学习概念,指出知识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则必须通过实际应用情境中的切身体验与习得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莱夫通过对一些没有接受过完整教育或正式训练的专门行业劳动者(如屠宰工、产婆、裁缝、操舵手等)学习行为和日常活动的日志研究发现,在劳动情境、生活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同样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智慧力量。与一般的环境比较而言,因情境的可控性、主体性、情感性、典型性等特征,无论是在知识、信息刺激的强度、广度方面更易激发主体积极的认知心理。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需要借助“情境”这个载体进一步提升主体的内驱力、认知力、理解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观念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观念体系。它触及到社会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涉到主体情绪情感的认知、选择、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其得到绝大多数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而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的生发关涉到具体的时空场域,如民族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地域环境、情境脉络等,是一定情境或境遇下的观念认同。相对于知识体系来讲,作为观念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涉到社会主体的更为深层次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同更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脉络,是中国特定情境脉络下价值观念认同的反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一个实践体系

只有通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普及化、大众化,也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才能确证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得到社会主体心悦诚服的认同,也才能助推“中国梦”。而真正能够激发社会主体进行自觉实践的动力,则是实践共同体的生成。“共同体并不必然意味着一起出现,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身份的小组,或者存在可以看见的社会界限。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在这个活动系统中,对于他们在干什么,这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共同体意味着什么,参与者有着共同的理解。”[4]实践共同体,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情境行动体,是基于一定时空场域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情境样态;另一方面,情境对于实践共同体的形成和存在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实践特性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

无论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还是观念体系,抑或实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属性特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要有一种情境化的思维,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置于某种特定情境之下,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接受、认同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是一种中国情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折射中国语境下的现实境遇;是一种时代情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聚焦当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是一种大众情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凸显生命与伦理的关怀;是一种生活情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反映和满足主体的现实诉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紧密联系当下现实生活情境中现实的具体的人,要与人们的真情实感联系起来,而不是抽象的生活、“被具体”的人;构建的是一种和谐生态,既包括人们所处的周遭的自然生态,也包括社会生态;既包括精神生态,也包括行为生态;最终目的是推进个体与社会共赢。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的本质意蕴就在于通过各种具体的生产生活情境场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客观客体与个体现实需要这个主观主体的有机对接。

三、双重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是一个双重情境化的过程。所谓双重情境化,“一是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回复知识与其所指、发生和应用情境之间的本然联系;二是将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使知识成为学习者动态复杂的知能结构中强有力的部分”[5]。这两个维度其实质一是要将知识或内容本身“所指”的特定客体情境化,二是要将与知识或内容“能指”的特定主体情境化。也即是说,知识或内容的传授、传递、传播只有契合了“所指”与“能指”,达到客体情境与主体情境对接互融,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体所接受。无论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观念体系,还是实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远离具体人或教育对象的存在物,而是具有强烈的对象性和情境性,其解释、运用、传播、培育的有效展开,都离不开其所指、发生和应用的真实情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这个“所指”的真实场域,那么“能指”必将失去本源支撑,只能成为一种空中楼阁式的“纯粹理性”或抽象的“宏大叙事”。即便是在原初知识基础上外化或物化而来的、表面独立存在的间接知识,也都无法脱离其对象性和情境性存在。只有在真实的客观情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传播、确立才有所依、有所指。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或知识所指、发生和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为教育对象提供感知、感觉、感染、感悟、感化的真实场域,以真境释真情,以真境促真情,真境真情交融,获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成为惰性、呆滞的观念或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客体情境化”的同时,也应当深切观照到由社会主体原有的价值知识、价值体验、价值观念和价值心理所构成的主体情境。唯有如此,原有价值知识、价值体验、价值观念和价值心理及其价值情境脉络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对象当下理解、分析、判断、接受,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念结构中强有力的支撑部分。无视当下鲜活、动态多变的现实主体背后的被遮蔽的“历史的我”,将无法激活、索引其内在需要的驱力。主体情境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动态的构成,“在场域来说,是学习者本身所处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就构成他学习新知识基础的自身因素来说,包括他所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不仅限于在客观知识系统中他已经掌握的)”[6]。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情境是其成功获取、内化、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重要维度。当新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不能融入教育对象已有的观念经验系统之中时,只能成为无意义的符号和待忘记的言辞。当然,教育对象已有的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和即将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尽是一致的、没有冲突的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由教育对象所处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形塑而成的核心价值观及其自我身心状态所构成的主体情境决定了教育对象在新的情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迁移与践行的成败。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是一种远离现实客观情境和主体情境的直接给予答案的教条式的模式或方法。基于刺激—反应联结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忽视了人的主体情境;将学习天然地看作是学习者大脑固有的一个过程的信息加工观,则又忽视了人所处的客观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教育。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置于其萌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原初的真实情境,融入社会主体情境尤其是主体的日常生活情境之中,成为教育主体思维、知识、经验和生活模式可知的一部分,才能引发教育对象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价值真谛,并且去践行。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是一种具体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两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向度进行:一是对融入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的历史积淀情境的挖掘;二是基于现实生活中人为当下现时优化情境的创设。

历史积淀情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累积所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物质与精神产物的集合体,它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微观境遇与宏观环境的统一。[7]它主要包括人文性的、社会性的、精神性的、阶级性的等积淀情境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个社会形态、各个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这些历史积淀情境之中,成为一种文化血脉与价值信念,穿越历史与现实时空的风云变幻,流淌在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人类社会中的不同阶级、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历史积淀情境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延伸性、连续性、教育性等特征,它是人类一切价值实践活动的不断积累、不断融合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提炼的基础。尤其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实践情境,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认同与培育的重要载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割裂现实情境与历史情境的内在联系。历史积淀情境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情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只能加以挖掘、移植或者仿真模拟。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有效的而又能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利用的历史积淀情境,在使社会主体尽量“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炼的这些历史场景之中,从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加以扬弃整合,也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现时情境是指现实生活中当下即时发生的主客体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特定时空场域。我们与其说生活在环境中,不如说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之中。现实生活是繁纷芜杂的,因而,现时情境是一种自在环境,蕴含着有利于或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展开的众多因素。现时优化情境是针对特定教育主体在特定时空场域创设的有利于实现一定教育内容、目标的特定教育情境,是教育者的主体主导性和教育对象的主体主动性的高度统一,具有可控性、自觉性、典型性等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时优化情境创设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现时优化情境创设的价值生成与魅力绽放正是基于特定内容之上的,只有紧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定培育内容才能呈现异彩,培育内容也因有效的情境创设而更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与此同时,现时优化情境创设又要紧密契合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如认知需要、心理需要、审美需要、精神需要。否则只是一厢情愿的、貌合神离的陪衬,无法交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现时优化情境创设要符合特定教育对象的认知层次特点。现时优化情境创设要因人而异,适合不同教育对象的认知层次。脱离主体学习者知识结构或经验不经主体的认同、消化和吸收的情境创设是起不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只有创设符合教育对象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才可能成为教育对象融入其中、获得知能的有效情境。三是现时优化情境创设要贴近教育对象生活实际。我们首先是生活于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本身就是知识、观念产生的源泉,它是优先于知识、观念世界的一个先在世界。教育情境的撷取、创设不能仅仅囿于教育内容、知识所指,还要极力面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在教育对象鲜活生动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教育情境创设的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问题与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问题紧密衔接起来。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积淀情境挖掘与现时优化情境创设并不是毫无关联的两个向度。前者是继承,后者是超越,两个向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暗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进程之中。还需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有一种情境化的实践思维,但同时又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去情境化与泛情境化。坚持去情境化,其核心思想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直接灌输”即可。坚持泛情境论,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入了情境化的绝对论的死胡同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情境化并不是时时地地不加以具体分析的情境化,它必须根据不同教育对象、时空场域来决定是否需要情境化。否则,容易导致陷入唯情境化的形式主义之途。

参考文献

[1] Jon Barwise,John Perry.Situations and Attitudes[M].CSLI Publications. Copyright)1999. Introduction to the Reissue Edition xxiii

[2] 卡尔·雅斯贝尔斯. 当代的精神处境[M].北京:三联书店,1992:25.

[3] 夏征农.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362.

[4] Lave J,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98.

[5][6] 郑太年.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关于教学革新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4(12):6-10.

[7] 董杰.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200.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情境化教学
构建生活化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