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色彩地域特征的解读与研究

2014-09-27

流行色 2014年6期
关键词:彩度色彩环境

摘要:本研究从地域属性的角度探讨内在生成的城市色彩体系,研究城市色彩系统的约束条件,即城市色彩的生成环境。通过丰富例证,深入分析作为城市色彩内在基因的自然环境色彩,剖析作为城市色彩地方性格的人文环境色彩,论证了城市色彩的共性基因和个性特征来自于它所属的自然环境和人环境,提出了专属于某地的城市色彩不能是异质的,应该是从本土的自然、文化环境中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色彩地域性自然环境色彩人文环境色彩

1.城市色彩的地域属性

自21世纪初期以来,城市色彩研究与应用已在中国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期间最值得业内人士欣慰的事情,不是开展城市色彩实践的城市在数量上的激增和地区范围的扩展,而是中国的城市色彩理论与实践逐渐开始明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最初学习借鉴国外城市色彩理论与技巧,以应对快速城市化中出现的城市色彩乱象,直到今天,开始自觉地用色彩的鲜明表述作用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营造城市建筑色彩形象,并力图用色彩的标识作用帮助干城一面的城市寻回失落的特色。

城市色彩虽然是城市物质空间最直观显性的表现,但绝不是单纯满足视觉审美需要的外在装饰。一个城市适宜的色彩形象而应该是由当地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生成的色彩体系,不仅能表达城市的个性特征、历史文化,也体现与环境的适应、融合与协调。为城市探寻来自于本土的城市色彩体系,并借助其色彩魅力强化本土特征的城市色彩谱系提取与应用实践策略,也正是城市特色营造可以期待的内容和途径。

探寻生于本土的地域性城市色彩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城市色彩系统的约束条件,即城市色彩的生成环境。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色彩体系,是经过自然选择和文化影响的综合作用,被逐渐筛选传承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城市色彩基因表现。城市色彩的生成环境是具有一定个性和共性的环境因素组合,包括地域性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人工环境因素等。本研究选择色彩地理学的视角,对地域性城市色彩构成因素与特质进行研究,将各类自然地理分区和文化分区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地域范围和时间范畴作为设定的约束条件,并概括性的分为自然环境土壤和文化环境背景两大类,研究地域性城市色彩特质的生成环境类型与构成。

虽然说,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造就了独特的城市色彩形象,但是二者在城市色彩特质塑造方面并非均衡表现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城市地区,往往对城市色彩的约束和影响较大,例如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典型热带海洋气候下,灿烂阳光、碧蓝海水和沙滩岩石被称为大自然最美的创造(图1),自然环境的特质大大超出了原有土著文化与移民文化的表现,城市色彩以自然景色为主导,仅做轻松的人为装点;有的城市则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不及文化环境突出,而更多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中国江南地区众多城镇的黑白灰色调即是文化精神主导城市色彩的典例。

2.自然环境色彩一一城市色彩的内在基因

自然环境是全球化趋势下尚能保留一定本土性的环境因素,也是最具独特性的城市色彩生成条件。自然环境的土壤、植被、光照、温湿度、雾霾等条件,会决定性地影响当地人的色彩偏好,对城市色彩影响显著。

例如低纬度地区的强日照光环境下,物体的光反射率大,会形成耀眼的反射光,外来者通常难以适应反射光而频频眨眼,而本地人在长期基因遗传的作用下,视网膜已经对这种强刺激的反应有一定的适应性,眨眼的频率也相对来访者较低。相应的,为了满足长期强光照射下视神经系统的光色调节需求,人们也会通过主观的色彩平衡调节作用,例如加入高彩度色彩等方法,使色彩的显示在高强度光环境中表现正常。这就是为什么在强光照且炎热的墨西哥城,人们还会使用大量高彩度色彩的原因(图2)。这即是本地自然环境中地方性色光源培育的“地方性的眼睛”以及地方性的色彩偏好。

疆域960平方公里的中国有着广袤的自然地理,跨越寒带、温带和热带的地理纬度,造就了五大梯度的光气候分区,产生了色彩差异巨大的土壤、岩石、水域与植被色彩,蕴含了丰富的色彩特质。同样以光环境因素为例,云南丽江位于东经100°25。北纬26°86°,海拔2418米的云贵高原上,处于中国的第一光环境分区,高山高原气候特点明显,阳光充足、日照强烈、反射率高、云雾稀少。阳光灿烂的气候环境造成喜欢使用厚重浓艳色彩的偏好,当地民族服饰和装饰艳丽斑斓,传统建筑常用白照壁、红棕柱和多彩的浮雕花饰,虽然色相范围较窄,但是高彩度的原色应用较多,色调粗犷浓烈(图3),是对强光照环境回应的典例。尽管传统建筑与服饰的色彩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隐喻,但是光环境在集体色彩感觉中的选择作用依然是强烈明确的。与强光照的丽江相反,位于北纬30.67度,东经104.06度的成都,因地处低洼的四川盆地西部且邻近川西高原山地,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影响,多云雾少日照,年日照时数仅为1239.3小时,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成都因此处于中国最低梯度的光环境分区,即第五光环境分区。其显著气候特点是:春季常温不高,夏季短光弱照,秋季凉雨绵绵,冬季多雾阴云。四川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对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在这样低调的光照环境下,晴天的天空也是彩度很低的蓝绿灰色,植被环境是中至中低明度的绿灰色。因此,成都的天空、水色、植被都在中彩度中至中低明度的范围展现,春季明丽阳光照耀下的江水偶有绿如蓝的色彩,夏天云层间闪烁的阳光唤起新发竹叶的嫩绿,秋冬细雨冲刷的冬青树叶反射出湿润冷绿的光亮(图4)。这些明度和彩度的变化已经足够为成都的冷灰色调点彩,就如同著名作家李劫人描写当地市井生活的小说《死水微澜》的意象。在这样的色彩环境中,视神经在无需调高彩度的情况下就能清晰感受色彩,也逐渐为居民培育了在中低明度的光环境下,欣赏色彩在低彩度间变化的色彩偏好与适应性。为了对自然环境色彩做出回响,成都地区的川西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青黑色瓦屋顶、青灰色砖墙、褐色门窗梁柱等趋近统一的低彩度色彩组合,呈现出中性至冷灰的朴素色调,夹杂其间的灰白粉墙以其高明度放大了物体反射率,调剂了低光照环境下的视觉感受,也有效增加了日照不足的采光量,其色彩关系如同幽绿的竹林中点缀黄白相间的栀子花般自然(图5)。在以往许多民居研究的论著中,川西传统建筑色彩往往被简单总结为当地材料限制的结果。然而从色彩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对建筑色彩的约束与刻画,就像在四川盆地中自然天成的民居那般放松与舒展。

除了上述两个极端光气候环境例子之外,当地的温湿度、土壤、岩石、植被等自然色彩特征培育本土化色彩倾向的实例也是不胜枚举的。

从恒定的地形地貌到变幻的风云气象,从一枝一叶的植被色彩到一朝一夕的光影律动,自然环境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一个地区人们对色彩明暗度、彩度的偏好,甚至是色相的选择。可以说,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当地人的色彩生理感知,由此形成的色彩生理感知又成为色彩心理的基础,从而孕育具有环境适应性的地域性色彩体系。

3.人文环境色彩一城市色彩的地方性格

城市中的色彩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是城市居民共同经营的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化。但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本土文化本身就处于亟待保护的地位,为此,法国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不在全球化经济的时代被其他文化侵袭,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提出“文化例外”的概念(法文Lexception culturelle,英文cultufal exception,也有台湾学者译为文化免议)。将本土文化置于高于经济的地位,是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也说明本土文化的珍贵与脆弱。令人遗憾的是,在以经济实力论英雄的当代,很多经济弱势的地区往往在文化上也是式微的,是缺乏自信和自觉的,现阶段中国本土文化也同样处境尴尬。

事实上,本土人文环境是城市精神产生的土壤,更是构筑城市色彩面貌的灵魂。本研究希望通过地域性色彩体系蕴含的文化精神,展示文化脉络对于塑造地区特色的价值。城市色彩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城市的精神条件总和,包括城市历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节庆活动、社会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人文环境以其深厚的内涵赋予地域性城市色彩体系以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如果说,自然环境提供了城市色彩的特定生长土壤,人文环境则赋予城市色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广阔的地理版图,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内涵,不是单一内容的人文环境特征可以表述清楚的,需要在细分各种文化类型的前提下才能清晰把握,文化的多元造就了色彩的丰富,地域性城市色彩的个性和多样性正是由这些独特、具体的地区文化形成的。

就中国的人文环境而言,人文地理分区不能简单对应行政区划或自然地域分区。民族集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的差异、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历史演变过程等因素综合构筑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多种分区。本研究采用典型人文地理分区理念,在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大一级文化区下,又划分多类文化亚区和文化副区,例如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副区、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副区、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副区、关东文化副区、内蒙古文化副区、新疆北疆文化副区、新疆南疆文化副区、吴越文化副区、淮河流域文化副区、荆湘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闽台文化副区、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方文化副区的等文化分区。多元的文化分区包含了多样的地方文化性格和地区精神,也塑造了带有典型文化地理特征的城市色彩文化以及色彩偏好。

例如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副区的济南,城市文化主要包括龙山文化、大舜文化、泉文化、齐鲁文化。其中,大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典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其实质就是讲究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的道德文化,其精神核心为“德为先,重教化”;以黑陶发现为标志的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代表中国东部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和稳定持重的城市性格;而齐鲁文化是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鲁文化,与齐国当地东夷文化的齐文化融合的成果。其中,大陆文化的鲁文化是仁者型文化,重传统、遵义理。偏海洋性文化齐文化是智者型文化,尚功利、求革新。相对而言,鲁文化在济南更有土壤和影响力;此外,粗犷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灵秀的湖泊和泉水也赋予济南城市温和内敛的性格。综上所述,济南城市的人文性格突出的表现为:中庸厚德、重礼守矩、质朴保守。

这样的地区文化性格必然影响到城市色彩的倾向,一方面以器物和活动呈现的具体色彩表达:例如黑陶如漆墨色的古朴厚重感,又如民间工艺品和节庆活动中代表乡土热情、吉庆传统的中至中低彩度中明度的R、中明度的YR、中高明度的Y等色彩等;另一方面,则是色彩使用偏好:如较少强对比色彩关系,喜好相邻色组合的方式,体现遵循固有范式的中庸守矩和内敛(图6)。

人文环境的具体色彩,尤其是节庆活动的色彩是不宜直接运用到建筑立面上的,而且中国传统建筑受到礼制影响,在用材用色方面有完整的制度不能僭越。尽管如此,人文环境色彩的偏好还是会延续到城市的物质空间中来。本研究结合济南市奥体中心片区色彩规划项目、济南市西客站片区色彩规划项目、济南市北湖片区色彩规划项目的色彩调研,对用地范围内1683栋建筑进行了测色,其得到色彩样本8960个;对20处道路桥梁进行了测色,得到色彩样本51个;对35处户外广告及流动色进行了测色,得到色彩样本63个;对62处街道家具进行了测色,得到色彩样本96个。通过调研分析和色谱提炼得出:在济南传统建筑的色彩上,喜好厚重暖色的色彩偏好,很好的被朱漆棕柱承接了;黑陶的历史感写在了入户大门的黑漆色上;严正内敛的色调偏好在中明度低彩度Y色调的灰砖墙和低彩度中低明度PB色调的小青瓦屋顶上演化;灰砖、棕柱、小青瓦的色彩关系表达了厚道质朴、硬朗实在的文化性格。济南的现代建筑依然延续着暖色调的色相偏好和相邻色组合的色彩搭配方式,但是这种传统建筑的朴素色彩关系在大体量现代建筑上就显得有些粗糙和单调,济南常见的中明度中低彩度的YR、Y色调,以及相邻色组合的高层建筑色彩即是这种色调取向的表现(图7)。

另一个人文环境色彩影响力的例子在江南。被誉为“太湖明珠”的无锡位于吴越文化副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在近、现代阶段最突出的价值就是由传统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向近现代具有资本主义形态与因子的“工商经济”的社会形态转型。“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构成了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无锡望族商儒合一的世俗化倾向也加强了无锡“讲实在、兴实业、求实惠、重实效”的商业文化和民本思想,崇文重教的学理性、兼容并蓄和谐性、道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在促进工商经济的目标下得以发展。同时,无锡还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船桥相望的水乡文化,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秀细腻的吴歌、吴乐、昆曲、评弹等谱写了精致婉转的吴语文化和温良平和的民风性格,成就了无锡的务实灵活、细致婉约的人文特征。

本研究结合无锡锡东新城商务区色彩规划项目,通过对作为文化外在符号的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节庆活动、日常生活场景等69种人文活动和用色偏好分析,提取人文色彩共计303种。无锡人文环境的色彩多分布在中低彩度中低明度的Y、YR、R以及PB等,既表达稻渔并重的水乡质朴传统,也表现吴语文化的轻巧委婉,也有吴文化的古雅(图8)。

这样的人文环境色彩必然影响建筑色彩的性格。本研究通过对无锡锡东新城商务区范围和部分老城区的建筑、街道家具、桥梁构筑物等人工环境色彩调研,共计提取1956种色谱样本。分析提取代表色得出,无锡传统建筑色彩明显受到人文环境色彩的影响:黑白灰调是江南水乡建筑共有的色彩倾向,这种色调对比关系体现了吴文化的哲学气息和亦商亦儒的无锡望族的精神志向。但是在无锡传统建筑色彩中,几乎没有无彩色系N系列的黑色、灰色和纯白。浓重的黛瓦由极低彩度和明度的PB、YR、R充当,灰调则多是低彩度中低明度的RP、R等色,部分高明度低彩度的PR和Y几乎褪尽颜色来迎合吴文化的清秀淡雅、表现粉墙的白调,不够纯粹的黑白灰调反而展现了有生命感的色彩;YR、Y和R色从喜悦的节庆活动走向低彩度的绛色来表现历史感的古雅深刻;PB从纯朴的蓝印化色彩变化成中高明度低彩度的远山蓝紫色点缀在斗拱构件上。发展到现代,无锡建筑中的黑白灰调依然延续。虽然现代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现力更强了,但是却把黑白灰这种色调关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黑白灰三色:白色因为完全去除了色相而显得了无生气,N系列的灰色黑色关系也少了趣味多了理性和效率。工业产品化的青玻、蓝玻也因为整齐划一的纯色而少了文化的情感。整体上,成品化的建筑材料的使用,促成建筑色彩从暖灰为主的色调向冷灰转变,工业化、国际化的建造技术和材料,使建筑色彩受到地方性人文环境色彩的影响减少。细节上,现代建筑简洁立面上的色彩变化少,色彩形象亦显得单调(图9)。

4.结语

时代必然要前行,科技也一定要进步。现代化建造技术和材料技术毕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和便捷,现代人也无需为了怀旧的情感去阻止科技的发展而退回到手工制作的年代。通过传承本土自然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城市色彩来营造城市特色是更具表现力和可行性的方法与路径。

探寻具有地域专属性的城市色彩体系,需深刻解读其自然环境土壤和人文环境背景,因为专属于某地的城市色彩不能是异质的,应该是从本土的自然、文化环境中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地区或城市具有各自的色彩表现,城市色彩的共性基因和个性特征来自于它所属的自然环境和人环境。从当前许多城市色彩的现状来看,城市色彩表现的缺失、对传统色彩的简单复制与摹写、趋同相似的建筑色彩形象,无一不是城市色彩中文化内涵与本土价值的失落。因此,通过解读地域性色彩特征,领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意义,寻求属于自己城市的色彩特质,为城市营造具有标志意义的色彩环境,是城市色彩的理想目标,也是在全球趋同的时代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

参考书目:

[1]柳家奎,《惠山泥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P16;

[2]陈碧辉、张平等,《近50年成都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J]《气象科技》,2008.12,P760-763;

[3]杨春宇,梁树英等,《城市色彩的观测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J]《灯与照明》,2011,12,P1-5.

[4]付祥钊,张慧玲,黄光德《关于中国建筑节能气候分区的探讨》.[J]《暖通空调》,2008.38(2),P44-47.

[5]黄薇,《建筑形态与气候设计》,[J].《建筑学报》,1993.3.P10-14.

猜你喜欢

彩度色彩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茶叶构成的色彩图
老年人彩度对比敏感度函数研究及滤波应用
环境
神奇的色彩(上)
Cartoon淘气小妹 卡通撞色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