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与借鉴
2014-09-26马娇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并总结其改革措施的实施结果和影响,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
一、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金融行业经历了高度自由化、管制、放松管制以及再管制的过程,这恰恰验证了凯恩的观点——管制辩证法,即监管者制定的条例限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就会设法绕开管制制度,进行金融产品或盈利途径的创新,而监管者又会针对银行规避管制的行为,提出更多更严格的规定来规范银行的行为。监管者和银行的这种博弈将不断被重复。
在1929年-1933年前美国的市场是高度自由化的,而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时期,人们认为不加管制和自由竞争的市场并不能始终保证取得预期的社会成就。基于这种看法,在随后的50年里,政府开始对经济实施各种管制监督政策,直至1979年再次爆发金融危机,人们才意识到,政府过度的管制也并不能真正地稳定经济市场,开始逐步解除管制,利率市场化道路于1980年正式开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期政府颁布并实施了各种改革措施,主要包括“1980法案”和“1982法案”,旨在取消三十年代以来实施的各种管制,以促进利于金融行业竞争的环境。“1980法案”即《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规定:分阶段逐步取消Q条例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超过25000美元的商业或农业贷款不受州政府贷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经政府保险存款的金融机构所发放的其他贷款不受州政府贷款利率最高限的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1982年10月通过了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法案扩大了储蓄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及使用范围,并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对1980年开始的取消管制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使金融行业在相互竞争和高效益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接着,1983年10月,取消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1986年3月,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等少数例外,均取消限制。至此,历经6年之久,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完成。
二、结果与影响
在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金融业在长达50年的金融管制下稳定发展,但同时也丧失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空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通讯成本降低,“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利率持续上升,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资本、新的获利方式、业务多样化的途径。这种公开竞争的新世界打破了旧的卡特尔世界。而以前孤立的金融机构的生存则受到威胁。
1980法案通过后的几个月,虽然市场利率有所下降,但到了1980年6月利率开始上升,并远远超过了法案实施前的水平,加重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成本。而贷款协会在1981年的住宅抵押贷款利息平均收入却赶不上所支付的存款利息。虽然1980年法案中相应提高了贷款利率最高限,但贷款利率仍然具有最高限的事实没有改变。而为了避免吸收存款能力的削弱,存款利率在更大限度上取消了限制。这就导致了负债成本增大,资产收益基本不变的结果,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金融机构的账面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较大的负值。结果,机构倒闭数量日渐增多,就商业银行来说,1980-1983年就有110家倒闭,而1984年上半年,银行倒闭家数为1983年全年的两倍。
三、分析与借鉴
1.从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末发生的两次金融危机来看,政府对金融行业既不能过度放松管制也不能过度管制,两种极度的政策都会对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政府应该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使其金融机构能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同时,还应采取一定的引导机制和保障机制,保证金融机构在良性竞争中共同发展,为整个社会做好服务工作,促进经济稳定向前发展。
2.美国政府习惯在问题发生时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弥补损失,而在解决问题时目光只落在这一个问题上,很容易造成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会造成更多其他问题的产生,后果不堪设想。在七十年代由于存款机构在吸收存款方面被其他金融机构挤占了一部分,造成吸收存款能力减弱。为了增强存款机构吸收存款能力,政府调高了存款机构的存款利率最高限,最终导致存款机构负债成本增高,利润下降,无法偿还借款而纷纷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应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只做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的事情,更应该做好预测分析,预防问题的产生。
3.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美国政府更注重提高存款利率最高限,从而增强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但忽略了贷款利率的放开,虽然贷款利率限制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放宽,但却远远赶不上存款利率的放开限度,这种存贷利率市场化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大批存款机构入不敷出。
参考文献:
[1](美)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的未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美)托马斯·F·卡吉尔,吉里安·G·加西亚.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马娇(1987- ),女,河北廊坊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