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新闻如何写活

2014-09-26丁钟夫

新闻前哨 2014年7期
关键词:会议信息

丁钟夫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常受制于议程、内容而陷入程序化的误区,记者的稿件几乎一个模式,报道缺乏新意。如何改进会议报道?这已成为各新闻媒体共同面对的现实难题。

挖掘会议现实意义

会议中有新闻。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部门和群众团体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都有其明显的目的。或是传达政令,或是布置任务,或是研究解决问题,或是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市、县一级召开的会议,往往涉及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务,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既然如此,那么,广大观众为什么不爱看会议新闻呢?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已经形成一个固定俗套的模式: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召开何种会议;会议的议程和主要内容;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讲话;参加会议人员名单等等。无论什么会议报道都摆脱不了这个框框,会议中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淹没在流于形式的报道之中,观众自然觉得空洞乏味,这叫观众如何不反感呢?

比如:某市召开惠农补贴工作会议,一般记者都会写某某时间在某某地方召开惠农补贴工作会议,领导指出、领导要求等。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报道,将补贴的详细情况,什么时候能够落实、补贴金额为多少,哪些人能享受得到——这样就能做出一条让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了。

采写会议新闻,记者要了解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要求是什么,会议涉及的内容中哪些是与老百姓的关系较密切的,是老百姓最盼望知道如何解决的,是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通过对会议信息进行筛选、整理,着重挖掘会议的现实意义,才能把新闻“做大”,将会议新闻做成深度报道。只有抓住关键性、实质性内容,会议报道才不至于千篇一律,让人一看就换台。

在新闻的拍摄上,不要单单只拍摄会议的画面,可多利用电视现场采访的手法,将重要的会议非常直观地、立体展现给观众,将会场氛围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使广大观众既能直接地看到现场的场面,又能同时听到现场的声音,还能感受到现场特有的气氛。剪辑画面时,要充分利用新闻资料、图片、图表等相关信息来丰富会议报道。

善于寻找关联信息

有的会议,本身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但与会议相关的一些情况,如会议要解决的问题的成因、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更让人关注。所以我们要善于跳出会议,挖掘会议背后的新闻,结合会议一起报道,把这类会议新闻做活,做得更充实、更有味。

比如,一次防汛抗旱会议,先是惯例地开会,指出当前防汛抗旱的形势,只是单纯报道会议现场画面的话,当然会显单调。但如果记者主动跟相关单位联系,下到基层去拍摄一些各部门落实好防汛抗旱的画面时,一条有关联的新闻就出来了,不会像单独一条会议新闻那么单调。

把报道的领域扩展到会外,利用不同的报道形式,要运用追踪报道的形式,对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进展如何进行跟踪报道,督促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有力地配合中心工作,记者要多下基层“走转改”从会议新闻中追踪一些系列报道。在剪辑时,多采用最新的资料和最能说明问题的画面,同时对枯燥的数据和条文多采用美观的图表来直观表述,减少会场镜头,提高观众的收视兴趣;在写作技巧上,由单一型改为多样型,突出主要事实,将最重要、最引人注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写出来,手法要新颖,以有限的新闻容量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采制出上级领导和老百姓都满意的会议消息。

扩大新闻信息含量,必须在传播理念转变上下功夫,对于一些领导讲话和会议文件不仅要给予报道,且更要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在形式上做活,让人感觉到有一种亲和力,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一般说,一个重要会议的新闻报道,都有新精神、新信息的提出;这些新精神、新信息又往往是老百姓关注的新闻点。记者应该抓住这些新闻热点,用“特写”的手法把文章做大、做足。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新精神、新信息的准确把握问题,不吃透文件精神,是看不出“新”的,而新信息的提取也不是随意概括、断章取义,准确分析理解才是关键。

“逮”住会议外之新闻

会议是新闻信息的集散处,会议出新闻,出大的时事新闻,国内外均如此。作为记者,不必一味地厌烦会议新闻,而应该想法把会议报道写活、写深、写出特点来。不少老记者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从文山会海中抓出特点,不拘一格创新路,拓宽视野,及时发现和“逮”住会议以外的新闻。 (孝感广播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会议信息
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重要会议回顾
重要会议回顾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