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力量
2014-09-26舒霖
舒霖
突然想起许多过度调皮或是太过木讷的孩子,当老师试过了种种方法,却仍没办法改善他们的情况时,常会来问我这会不会是过动儿?可不可能是自闭症?似乎只要孩子符合了某个诊断名称,老师们就比较能接受。
因为大家对有“病”的孩子都比较宽容,这些学生可以被归类为不适合上课。
可是,如果知道“标签化”(labelling)的心理作用有多么巨大时,大家就该更谨慎地使用那些诊断名词。
还记得有位妈妈在孩子被医师判断为“疑似过动儿”时,曾神色凝重地跑到学校来问我该怎么办,她甚至为此自责不已,认为孩子是遗传了自己太紧张的个性所致。
面对这么忧郁的妈妈,我深知平稳的接纳对她有多重要,所以便带着微笑,像阳光男孩般地回答她:“等我先跟孩子相处一阵子后,再给你建议,好吗?”
“可是我孩子太精,不会愿意见心理师的!”她仍是一脸忧愁。
“心理师只是个职称罢了,我也是男生,应该可以跟你孩子有交集的。”我知道没有人喜欢自己被认定心理有病,所以我从来都不从“病”去认识对方。
后来得知她的孩子喜欢打桌球,我就决定以球会友。两周过后,我觉得那孩子只是好表现,所以对周遭的反应会比较强。如果有人懂他并肯定他,他就可以满足地安定好一阵子。
于是我斩钉截铁地告诉那位妈妈:“你的孩子的确很活跃,不过应该不是‘过动儿,只要多给他鼓励,你将发现他会变得更懂事喔!”
“真的吗?”焦虑的妈妈似乎松了口气,脸上有了一丝微笑。
后来,我也把同样的话回馈给孩子的导师。
“我不懂什么‘过动‘自闭的专有名词。那孩子不过就是想被注意嘛,我会多给他机会表现的。”这位导师的回答让我好放心,因为我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那孩子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其实,心理学的很多知识与工具,都是用来帮助了解人的,只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有专业的训练,不然了解的目的没达到,反而会在心中留下误判的阴影。
如果大家以为心理力量只影响心情好坏,那容我再分享一段真实的经验:有一回我扭伤了脚,因为错把热敷当急救,脚胀得连鞋都塞不进了,足足两周没消肿。于是去看了医生,只见他拿针从我脚踝中抽出一管子的脓,还告诉我得开刀装人工韧带。我傻傻地问:“我另一只脚也有点肿。”他说那两脚都得装。
十多岁的我并没有哭,只记得自己爬不上二楼的家,原来是腿软啦!
生活中有些事情发生后,影响会不知不觉渗进心扉:出了大车祸,再自豪的驾驶技术,也会变得畏首畏尾;遭人拒绝后,总会试着让自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不再向他人表白的心防,却悄悄滋生。
还有研究发现,心理力量常在生命的转角中扮演不可思议的关键:感冒看医生,只要病人不知道自己是领了维生素当药,有很高比例的病患,一样会痊愈得很快;重症末期的病友,在坚定相信自己仍有目标待完成时,其意志力所造就的生命奇迹,常有令人动容且难以解释的进展。
承认心理力量的影响并试着面对这些现象,其实就是成长的开始。可别小看这股摸不着的势力,它常常左右我们的思维,甚至影响我们的生命!
《心理师的眼睛》漓江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