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音方面浅谈威海话的文化气质
2014-09-26丛玉青
摘 要:语言的文化气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语音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接触到某种语言或方言,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语音。而语音正能给我们带来关于文化气质最直接的感受。本文以威海语音为切入点,结合姜岚的《威海方言调查研究》以及笔者自己的观察,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对威海话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威海话的发音特点及其能体现出的文化气质。
关键词:语音 威海话 文化气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1](P3)。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我们通过研究语言,可以获得关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信息,感受语言所体现的文化气质,这也是语言与文化之间自相似性的体现。而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这个地区特定的文化风貌,忠实地折射出这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气质。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地处N36°41′~N37°35′、E121°11′~ E122°42′。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境内为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缓和,除少数山峰海拔高于500米以外,大部分地区是200~300米的波状丘陵。威海市下辖三市一区。三市是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一区是指环翠区。威海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中的胶东方言,其方言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域上,根据方言历史演变,威海方言可分为环翠片儿、文荣片儿、乳山片儿。而本文主要以威海环翠区的方言,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威海话”为研究对象,探讨威海话的文化气质。
语言的文化气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语音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接触到某种语言或方言,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的语音。而语音正能给我们带来关于文化气质最直接的感受。本文以威海语音为切入点,结合姜岚的《威海方言调查研究》以及笔者自己的观察,从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对威海话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威海话的发音特点,以及其能体现出的文化气质。
一、声母
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1个[2]。
[?]于儿眼完日远润
威海话的声母与普通话的区别:
(1)威海话中清辅音声母数量为17个,与普通话一样多,浊辅音声母有3个,比普通话中少一个浊音声母r。普通话里读r声母的字,威海话里大部分改读为以y作声母,如日、热、饶、柔、然、人、让、如、若、软、润、容等,将浊声母变成了零声母。还有将舌尖后音r读成舌尖中音l作声母,如仍、扔、瑞、蕊、锐等,同样是浊声母,舌头卷起的幅度变小,舌尖位置前移,口腔内成阻部位肌肉紧张程度变小,发音更舒缓。
(2)威海话里声母分尖团音,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威海话中,有少数团字读作尖音,如郊?iau(南郊)、绞?iau(绞巴嘴)、胶?iau(胶水)、港?ia?(港西)等。
(3)普通话里读n声母的一些字,在威海话里读成m声母,如泥、匿、倪等。同样是鼻音浊辅音,由舌尖中音n到双唇音m,发音部位前移,发音轻松简易。
(4)威海话中零声母丰富。除了上面提到的r声母大部分变成零声母外,普通话里的零声母字ai,在威海话里有一部分被加上了声母y,仍读零声母,如矮、挨、崖等。零声母丰富,多以[y][u][i]起头,发音舌位高、开口度小,音量的响度变小。
二、韵母
注:加下划线的韵母是威海话与普通话共有的韵母。
威海方言的韵母与普通话的区别:
(1)普通话里有39个韵母,而威海方言中有45个韵母[2],威海方言中缺少普通话中的e[?]和i[?]两个单元音韵母,比普通话中多出[yA][yo][uε][iai][yai][iei][yei]等7个复元音韵母和1个[yɑ?]带鼻音韵母。威海方言单元音韵母少,复合韵母多,且这多的8个复合韵母中有5个撮口呼韵母、2个齐齿呼韵母和1个合口呼韵母。
元音具有响亮、爽朗等乐感,威海话中单元音只有8个,相较普通话的10个,其元音的乐音性必然会减弱。复元音韵母在发音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过渡”[3](P49),舌位是在逐渐变动的,并非是突变的,而是连续的音质变化,另一个特点是,发音时中间的气流是不间断的,每个元音的音长和音强是不等的,“发的音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形成整体的”[3](P49),也就是说有一个音听起来最为响亮清晰的。这使得威海话音节较长,拼合相对复杂,听起来节律感强,语速也因发音过程而显得较慢,给人一种从容大方的感觉。
再从韵母用字数量来看,单就威海话中的2个齐齿呼韵母[iai][iei]来说,二者都保留了中古音痕迹,但其在威海话中用字数也不同,[iai]的开口度大,发音相对响亮,而字数较少,[iei]的开口度小,发音响度相对较小,字数较多[2](P7)。例如:
[iai] 矮、挨、崖、埃
[iei] 街、皆、解、戒、界、介、鞋、械
从韵母的口形来看,开口呼韵母发音时,口腔开合大,共鸣腔大,音色响亮清脆,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韵母发音时,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发音并不响亮。而威海话中的开口呼韵母数量少,相较普通话多出的8个复韵母是撮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这也反映了威海方言并没有普通话那样响亮清脆,而是略有些舒缓低沉,给人一种厚重感。
(2)威海话中的韵母[ε]不同于普通话。在普通话中没有[uε]韵母,且[ε]也只有“欸”字,而威海话中[ε]韵字很多,普通话中的[?]韵字,如“得、德、勒、格、则、色、客”等字,普通话中[ai]韵母的字,如“百、白、柏、掰、拍、迫、摘、窄、翟、择、宅”等,普通话中的[ei]韵母字,如“北、黑、贼”等,普通话中的[o]韵母的字,如“迫、墨、脉”等字,在威海方言里读成[ε]韵母的字。[ε]属于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且这些字威海话中多读作去声,使威海话有一种厚重感。endprint
(3)普通话里的零声母字e,在威海方言里有的读成[uo],如“饿、鹅、蛾、俄、娥、恶、噩”等。普通话里有些韵母e与声母g、k、h相拼的字,如“歌、科、河”等,威海方言里读成韵母[uo]。增加了介音[u],这体现了山东胶辽官话果摄见系与开口一等字拼合读合口呼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介音[u]开始消失,就笔者调查,“歌、科、河”等字中,“歌”由[kuo]音变为[ko],“科”由[k′uo]音变为[k′o] ,而“河”还保留了介音[u],介音[u]开始消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威海话里,当韵母ui、uan、un与声母d、t、n、l、z、c、s相拼时,介音[u]消失,就变成了ei、an、en,如对、腿、最、催、岁、段、团、暖、乱、钻、篡、酸、蹲、吞、论、尊、村、孙等。威海话保留了中古时期介音[u]消失的特点,同时[u]的消失,使得舌位不需要太高,口腔肌肉更为放松,发音相对更简单舒缓。
三、声调
与普通话中的声调相比较,威海方言有三个声调,即阴平、上声、去声,比普通话中少一个阳平。威海方言声调调值偏低,如下表所示,同样是发阴平,普通话中的调值为55,威海方言中的调值为33。威海方言声调起伏不大,上声在普通话中的调值为214,在威海方言中的调值为213;去声在普通话中的调值为51,威海方言中多发成53。而且,普通话中的阴平(55)在威海方言中多读成去声(53),如“高”“专”“开”“初”“婚”“鹅”“难”“人”等,给人一种厚重感;而普通话中的去声(51)在威海方言中多读成(33),如“近”“厚”“盖”“抗”“汉”“共”等,又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威海方言这种没有阳平,声调调值偏低、起伏不大等特点,声调柔和,再加上方言中多儿化音现象,使音节发音时间较长,总给人一种厚重舒缓的感觉。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感知到语音是一个混沌状态的系统,其中充满了确定性与随机性。从古到今,语音是不断演变的,中间有着许多随机性因素在起作用,这就使语音系统呈现一种混沌的无序的状态。“按照混沌学理解,无序只是相对于简单的有序来说的”,“无序其实也是有序的,只不过它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有序”[4]。威海话的语音是一个混沌的无序系统,语音的演变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但是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作为语言的载体,体现着文化气质。语音的这种无序也显示着一种有序。
威海话的语音特点有:(1)声母分尖团,零声母丰富,存在舌尖位置前移、口腔肌肉紧张程度小、发音舒缓等特点;(2)复合韵母丰富,音节较长,富有韵律感,给人一种从容大方的感觉;(3)声调调值偏低、起伏不大等特点,给人一种厚重舒缓的感觉。张公瑾先生对文化气质有如下分类:强悍型、庄重型、敦实型、活泼型、娇柔型。笔者认为,威海话应该属于敦实型。
注释:
[1]张公瑾,丁石庆主编著:《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姜岚:《威海方言调查》,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版。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
[4]张公瑾:《混沌学与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丛玉青 山东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