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蕴含的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2014-09-26罗琴
罗琴
摘 要:《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某些教育思想对于认清中国教育现状,促进中国当代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方式转变有诸多指导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思想;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306-02
柏拉图(公元前427至前 347年)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生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他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对话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是一本综合性的著作,柏拉图不仅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而且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问题。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担负领导国家大任的哲学家,即“哲学王”。他所设想的《理想国》是由哲学王依据宪法统治城邦,而哲学王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产生。此外,还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体制等。因此,柏拉图不失为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一、柏拉图主要的教育思想
(一)形成教育体系,注重早期教育
柏拉图提出了分阶段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阶段,教育内容主要是用适合的故事和游戏来引导儿童的兴趣,陶冶情操。在普通教育阶段,儿童7岁后进入学校接受文化课程的培养和体育项目的锻炼。20 岁将接受第一次选拔,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而高等教育则是国家对极少数具有潜能的人施以高深的教育,经过层层筛选后极少数人成为哲学王。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键在于早期的教育。柏拉图认为“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1]为此,他特别强调以做游戏、听故事、音乐熏陶等形式来培养儿童正直、善良、正义的道德品质。同时,在教辅材料、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严格挑选、符合法律,以适合引导儿童的优良品性。柏拉图是提出学前教育思想观点的第一人,他关于学前教育方式、途径、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选择教材的意见都极具价值。
(二)重视道德教育,增强道德观念
“善”是柏拉图在伦理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标,他所倡导的道德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善”的养成又依赖于知识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最高善的充分认识才能够确保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而只是一味地跟从别人做事,那么即使能够中规中矩也不能算作是道德行为。
柏拉图十分看重美德的培养,认为一个人要具有美德,从小就不要接触罪恶的形象,否则“耳濡目染,有如牛羊卧毒草中咀嚼反刍,近墨者黑,不知不觉间心灵便铸成大错。”[1]同时,他主张通过音乐和诗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音乐来陶冶人的灵魂,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兄弟友爱,道德律令,永生观念”的道德观念。
(三)注重艺术教育,形成完美人格
柏拉图注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在柏拉图的眼中是基本的教育。在他看来,音乐可以陶冶心灵,培养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当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1]同时,他十分注重体育锻炼,主张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更主要的是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培养勇敢的心理品质。但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并不是独立的,他强调要尽可能将音乐和体育配合起来,使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最终达到和谐。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最终能够使人的心灵和谐发展,形成高尚完美的人格。
(四)提出国家教育思想,重视教育与政治的联系
柏拉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重视教育在社会和国家中的作用,并始终把教育同国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早期教育中,主张对儿童进行善的教育,教给他们正义、勇敢、节制等,以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护卫者的培养上,从其幼年起,就在劳筋骨、苦心志、见贤思齐等方面考察,经考验无懈可击后,将这种人定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护卫者。而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坚定的爱国信念,酷爱真理的品质都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造就。
通观《理想国》全篇,柏拉图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内容有严格的规定,必须适应奴隶等级制度的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符合奴隶制国家要求的“哲学王”和护卫者,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实现和维持理想国的根本手段和保证。
(五)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打破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应该给予女子跟男子同样教育的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各种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任何一项管理工作,并不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也并不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职务,不论男女均可参加”[1]。因此,男女应同样具备受教育的权利,给予同样的教育内容,用同样的培养训练的方法给妇女,对她们进行音乐和体育教育。他主张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外出打仗,女子与男子都应当一起守卫与追逐,并尽可能共同享有一切事物,女子和男子一样可以担任统治者和辅助者。他认为“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的根本价值在于为国家培养出了各个方面的人才与劳动力,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历来重视教育的发展,并不断推进教育改革。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素质教育,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到新课程改革。但是,在教育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许多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教育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endprint
由于中国教育的历史传统和不太科学的人才评价体制使得应试教育的弊端长期存在。应试教育将分数和升学率放在教学评价的重要位置,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试教育内容的缺位,生活教育被放到了一边,使得教育畸形发展,素质教育也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着投入不足,资源分布不均,发展失衡等问题,教育日趋功利化。当前,高考改革、九年一贯制等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结合中国当前教育实际,吸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国的教育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学前教育,推进终身教育
在柏拉图提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儿童阶段的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的教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学前教育的质量仍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应着力提高幼儿教育的入园率,为更多的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除了正规的幼教机构外,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为适龄儿童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政策扶持,维护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阶段,而终身教育则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进终身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公民的综合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因此,中国应在注重学前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全方位的教育。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道德水平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是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重要杠杆,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保证[2]。柏拉图极其重视人心灵的塑造与美德的培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至善”。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德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国除了提高教育质量外,还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塑造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提升道德水平。道德水平的高低关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关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引导学生确立远大志向和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上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环境,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最后,道德的教育与建设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制度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重视人文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教育,注重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远在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便有了人文教育的思想火花,人文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3]。然而,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他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4]。
当前,中国要适应时代发展,关键取决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着力突破应试教育的弊端,重视人文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坚持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方针下,深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教育中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 司晓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5):176-178.
[4]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