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4-09-26朱玉利
朱玉利
摘 要:激烈的就业竞争需要大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竞争力包含素质性就业能力、知识性就业能力、实践性就业能力、创新性就业能力四个方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需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应用型办学转型、职业规划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完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188-03
中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每年毕业生数量以30%的速递递增,庞大的毕业生数量是导致就业难的客观原因。然而,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主观原因,如何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是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能够求职成功的就业能力,即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战胜对手获得用人单位满意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包含了大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对大学生的求职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求职失败。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学生、高校、国家均具有重要意义。(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势必要求毕业生具有有别于其他求职者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关键。(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竞争力。新一轮的高等学校布局调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空间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符合时代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劳动者,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竞争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质量的标准,因此,培养了具有强劲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必定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势必会弱化学校的竞争力。(3)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高校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知识层次高、社会关注度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牵动千家万户,具有强劲就业竞争力必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学生毕业时实现顺利就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结构
(一)素质性就业能力
就业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求职者专业文化知识的竞争,更是求职者综合素质的竞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求职者取得求职成功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求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性就业能力,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对求职的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敬畏岗位的谦卑心态等。二是劳动者基本的为人常识,主要包括交际、沟通、尊重、合作等方面。三是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体是对求职毕业生的最低要求,没有健康的体魄便无从谈起竞争,因此,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知识性就业能力
专业知识是从事就业岗位开展工作的直接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取得求职成功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专业与求职的职业是相联系的,专业决定了求职的方向。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努力打牢自身专业知识,在众多的毕业生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全面体现就业的专业性。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学习一般包括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为就业提供基础理论,专业核心知识为就业提供核心技术能力,专业方向知识为就业提供拓展能力。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求职大学生的专业性就业能力,知识性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决定了大学生就业的成败。
(三)实践性就业能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能够将书本知识熟练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要有将书本知识转变成实际操作能力,避免“纸上谈兵”现象,提升自己求职过程的实践性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除了要坚守传统的课堂学习以外,还要积极走进实验室、实训基地,强化训练自己的实践能力,避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创新性就业能力
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创新能力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整合而成的,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1]。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根本在人才,人才灵魂在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无法在求职和工作中实现不可替代,就会在竞争中失去比较优势,积极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强势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思索,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性就业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大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找到工作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是毕业时临时突击培训的,更不是主要依靠学时不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它应该是贯穿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建立“大学四年抓就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彻底改变“大四全年抓就业”的传统观念,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问题解决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2]。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二是加强大学生“三品”教育。即大学期间教育学生做人讲品德、做事讲品质、生活讲品味,通过“三品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三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常识,培养学生的交际、沟通、尊重、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加强诚信教育。辅导员在考试、团员推优、入党考察、奖学金评定等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诚信习惯、树立诚信意识、形成诚信品格。对“诚信”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营造诚信氛围。树立诚信模范典型,在毕业时颁发诚信证书,彰显诚信品质,褒奖诚信行为,形成毕业生诚信品牌,提升学校的诚信品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endprint
(二)全面推进应用型办学转型,努力提升大学生求职驱动力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的灵魂,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具体:一是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动态调节招生专业,停招、间歇性招生就业难度大的传统专业,扩大新兴应用型、就业市场前景好的专业。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引进行业专家的建议,按照行业、岗位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使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新建本科院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企业验证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服务,以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为原则开设相关课程和设计相应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既要保持专业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工作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既要专业知识传承又要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教室,更应该把教学搬到实验室、实训基地,彻底扭转目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作业抄书,考前死记硬背,考场作弊不断,考后全忘脑后,用时一筹莫展,毕业就业困难的现实[4]。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全面推进应用型办学转型,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源动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5]。为了改变传统的“大四学年抓就业”的就业观念,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在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将来的就业目标、规划职业愿景、为每一位学生私人定制一份发展规划,科学设定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从源头上、过程上为大学生毕业求职保驾护航,帮助学生形成求职源动力,围绕职业目标从容不迫地增强就业竞争力,避免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可持续竞争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只有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新时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的持续能力[6]。大学生要想在就业和未来的工作实践中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大学阶段大学生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一是大学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差异,针对个性差异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是营造创新氛围。四是夯实专业知识,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沃土。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是政府、社会、家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需要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高度,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邓辉,李炳煌.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分析与提升[J].求索,2008,(2):162-163.
[2] 王成海,丁金胜.大学生基于职业规划的就业核心竞争素质培养[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0):63-65.
[3] 杨鹰.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析[J].学理论,2009,(10):218-219.
[4] 姚圣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解读[J].思想政治研究,2009,(4):98-100.
[5]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67-168.
[6] 唐伦刚.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科技资讯,2008,(34):163.
Training Path on the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ZHU Yu-li
(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The fierce competition for jobs requi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contain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ability,professional employability,employability practical,and innovative employability four field.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T requires from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applied educational transition,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innovative ability to complete the four areas.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employment;competencies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