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段讲评:为习作起步助力

2014-09-26季茂旺

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作文

■季茂旺

习作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中年级段的片段训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起步作文教学最有力的起点,也是高年级成篇作文最有力的支撑,是真正的以学定教。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指导”轻“讲评”。所以,片段训练的讲评,更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褒赏”助力,引领“入格”

任何作业,有布置就要有评价、反馈。作为师生都感到畏难的写作训练,更应该有写就有评。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以片段训练为切入点,对达成单元大作文的训练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把单元大作文的训练点进行前置梳理,分散在阅读教学的片段训练中,重视每次的片段训练讲评,让片段训练从内容到形式较好地为作文服务。

片段训练的讲评,是有了学生片段这一文本之后的指导,它既是对写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为今后的写作指明方向,是真正的以学定教、顺写而教。研读学生片段后的讲评,是起步作文教学最有力的起点。入门当有法,在片段训练的讲评中,教师以“褒奖”评价引领学生,让学生再次提笔时做到心中有法。在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的讲评要带领学生“入格”。在学的基础上形成技巧,小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写作“套路”, 照“格”下笔,熟能生巧,模仿,创新,就可以进入写作的一种新境界。教师运用一定的章法指导作文教学,就可以做到“教学有法”,而后再步入“教无定法”的新境界。

充分挖掘课文的示范功能。将单元大作文的训练点进行前置梳理,挖掘单元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寻找并设计训练点,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识格”、“入格”。

习作现状剖析:批改习作,不难发现,起步阶段学生的写作,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段的概念缺乏,不知片段的结构布局,写得比较散乱;二是写不具体,缺少细节描写,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人物形象。片段的结构化、具体化,直接影响着整篇文章的质量,所以,片段教学应注重结构训练和细节描写。

具体操作案例

片段训练点设计。训练点一:学习三(下)《荷花》时,模仿第二自然段进行总分结构的片段训练。单元课文类似范例《珍珠泉》第二、三自然段。

训练点二:学习《荷花》时,模仿作者对荷花不同姿态的描写,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相对应的单元大作文:写一写家乡的景物,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优秀片段展示: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花坛正中的红继木啦。远远望去,红继木好像一团大火焰。走近一看,满树都是红花,有三四朵一簇,也有五六朵一簇的;有的还是花骨朵,尖尖的,细细的。微风吹过,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你陶醉其中。

点评:段落结构清晰,模仿《荷花》中的片段,以总起——分述的结构来描写红继木。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将远看红继木的整体感和近看红继木花的细节结合起来描写,小作者能够汲取课文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喜欢的花,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值得赞赏。通过片段练习和点评,提升学生对课文典型段落的敏锐度和借鉴能力,在单元教学中多次穿插类似的片段训练(本单元中《珍珠泉》的第二、三自然段都是非常典型的段落),单元大作文自然是水到渠成。

分析:在讲评时,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寻找典型的片段,引领其他学生“入格”。其示范的“格”,来自于身边的同学,学生有亲近感,也更乐于模仿,同时也是对优秀小作者最好的褒奖方式。

操作:选典型的“格”。针对单元习作要求,在学生的片段中寻找适合的范例。如三(下)第八单元的大作文: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编一个故事,写出人物的神奇(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致的动作描写)。在教学《女娲补天》时,学了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安排孩子写一个动作片段。

同伴优秀片段展示:近了,更近了,组长终于来到他的身边,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作业,快交作业!”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样滑稽,又是那样神秘。猛然,他把头一扎,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从组长胳膊旁闪过,脚底像抹了油一样飞奔逃走了。

点评:通过“一定一嚷”这两个动词、“像一座泰山”这一比喻,刻画了组长的来势汹汹;“嘿嘿一笑”这一语言描写、“笑-扎-闪-抹-飞奔逃跑”这一串动作,加上“像一条滑溜溜的泥鳅”“脚底像抹了油”两个贴切的比喻,更是把这个总是拖欠作业的“老油条”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迁移训练:同伴的动作描写好,大家就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评议,明白动作描写要去“笼统”,写具体,在此基础上加以修饰,就能凸显人物个性。

培养学生“斟词酌句”意识

分析:小片段以短见长,教师要善于见微知著,沙里淘金,要评到点上,评出精彩。教师眼光的追寻点会成为学生写作的追求方向;因此,教师要有敏锐发现好句子的眼光,并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激励。

操作:片段训练。学习三(下)《荷花》之后,进行一个随文片段训练:模仿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同伴精彩句子展示:聪:最有趣的要算红继木的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红继木的根有些长在土里,有些露出地面,一不小心,还会将你勾住呢!(点评:最美设问!)

微:花挨挨挤挤的,叶子躲在里面,像是和我们捉迷藏呢!又像是一个害羞的小孩子,躲在大人背后,不肯见人。(点评:最美比喻!)

青:红继木叶子非常奇特。刚长出来的新叶,嫩绿嫩绿的,叶子上有许多细毛。而老叶子,紫里透着绿,反面也有很多小细毛,摸上去毛茸茸的,感觉怪怪的。(点评:一双“火眼金睛”,令人赞叹!)

点评:教师在欣赏学生的片段时,也需要一双“火眼金睛”,好句子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但一片段里写好一句话,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学生而言,要培养孩子斟词酌句的习惯,有佳句才能写出好段落。教师在句子边上做这样简单的评价批注,教师只需几秒钟,但对学生而言,这是最给力的鼓舞,每一次展示,都在学生心里播下了一个“我要写出精彩”的种子。这样看似简单的评价,却能引起越来越多学生关注习作的各个角度,为自己的习作得到更多的“最美”而努力争取。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起步教学,教师要多赏识,少指责,多一份等待,少一分训斥。喜欢表达、乐于展示,才能有所长进。当然,对于片段训练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教师在讲评中要为学生寻因,并提出修改的建议。一次片段训练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不会只有三两个,教师要善于选择,每次讲一两个典型问题。不期望一次训练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好,每次解决一两个,五次,十次,一学期,一学年,学生的语言就会准确、干净、顺畅、利索。指导修改的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既便于学生接受,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描写要打“组合拳”

分析: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及场面等的训练。在讲评中,教师要把学生在写作上模糊的“感觉”揪出来,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具体的例子。

操作:问题片段: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怒气冲冲地看着我们,她惊得一动不动。我们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但握紧的拳头始终没有松开。

问诊寻因,风趣命名:师:哪里要有表情,小作者却没有写?生:老师“气呼呼”的表情。师:要写好表情,就要用好表情的五要素: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牙齿。

“组合拳”最有威力,在描写表情时要善于发挥“组合拳”的威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演,学生观察、修改。正格后的片段: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看见我们,她惊愕地眨了眨眼睛,切切地咬着牙,人一动不动。我们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但握紧的拳头始终没有松开。

点评:只说怒气冲冲,读的人印象不深刻。有了表情描写,一个怒气冲冲、惊讶的老师就出现在了眼前,作文也就不呆板了。同样,写一个人笑了、哭了、生气了,不能大致写,要细致地写出他的笑、哭、生气的表情。用上我们特有的“组合拳”功夫,学生对这一方法就会心领神会了,他们刻画的人物表情就丰满了。

“千人一面”变形记

分析:中年级学生的描写易犯“千人一面”的毛病。如描写人的外貌,不管大人或小孩子,男的或女的,用的都是“圆圆的脸蛋,乌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描写春天的花坛,最惯用的是“绿绿的叶子,红红的花,长长的柳条,真是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人物也好,景物也罢,小动物亦然,没有个性特征。三(下)第三单元的习作为写写我自己,其中好几个学生都写出了以下这样的片段,不是复制但胜似复制。

问题片段:我,今年十岁,读三年级。长得虎头虎脑,圆圆的脸蛋,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一双明亮、炯炯有神的眼睛,笑起来便有个小酒窝……大家都说我可爱极了。

问诊寻因,风趣命名。“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小作者由于没有抓住自己最突出的一两个特征来写,因而笔下的人物便没有个性特征了。给这位没有特点的小伙伴来一个大变形!请再一次对着镜子认真观察自己的长相。看自己最突出的一两个特征是什么?而后再听听同学意见。如脸形、头发、眉毛、眼睛、牙齿等哪一处与众不同,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一两个重点描写。

在片段讲评中,常见的问题做了“病例命名”。如“一逗到底”病;一个片段都没有标点符号的,患了“不喘气儿”病;刻画人物时缺少神态描写,患了“呆若木鸡”病;片段中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患了拼音“横行天下”病;缺少语言描写,患了“哑巴”病。学生只有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才会明白“应该这么写”。这样的训练,不追求“大容量”,要“小步走”。每次训练能够走一小步,一次有一次小进步,一学期就有一个大进步,一学年就有了了不起的更大进步。

从学生片段实际出发的讲评,看起来没有法,实际上有法。以学定教,最贴近学生的习作实际,也是最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在教学中只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段训练,认真地做足讲评文章,学生在学习上自然能够轻松起步,乐意远行。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