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影响因素研究

2014-09-26张谋贵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副产品加工业变量

张谋贵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 230051)

一、引言

农副产品加工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直接提供人们吃、穿、住、用的生活消费品,是农业生产的继续和延伸,是连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桥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积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市场之间衔接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另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增长极,带动农村地区仓储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可见,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仅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发展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的原料为农副产品,行业门槛较低,投资少,适于采用耗能低的劳动密集生产方式,各地都能发展,特别是农业大省具备农副产品加工优势。但现实结果是,农业大省不一定是农副产品加工强省。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研究成果较多,总的看,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关于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这部分研究较多,包括全国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整体现状及对策研究[1-2]和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及对策研究[3-4],主要研讨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与问题、发展模式及战略等。

(2)关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从规模战略、品牌战略等方面分析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内涵与提升路径,构建指标用计量模型进行竞争力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国内竞争力研究[5];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6]。

(3)关于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制定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环境政策等[7-8]。

(4)关于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组织研究。运用主导产业选择标准,选择和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9-10],发展成主导产业。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相关理论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11-12]。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与契约选择理论[13],对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组织形式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意义、问题及对策思路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多,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不够。特别是从全国层面研究影响农副产品加工的因素还比较少见。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关键因素,有些是次要因素,找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因素,对于评价各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和出台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因素

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比较复杂,各地的情况不一样,难以寻到普遍的规律,即使有比较成功的个案,也不足以说明问题。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一些宏观因素(对于无法进行量化的因素不列入),而宏观因素与政府的调控措施有关,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结合农副产品加工的实践,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本文将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因素分为四大类: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其它因素。

(一)资源因素

资源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产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对这个产业发展无疑是有利的。从实际分析,影响农副产品加工的资源因素有:农产品的丰富程度、劳动力资源、人口资源、消费市场资源(购买力)等。

(二)经济因素

资源因素也不是绝对的,并非有了资源因素,农副产品加工业就一定能发展得好,经济因素不可小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可以进行流动,如果市场发育得好,资源可以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为最有竞争优势的地方所用。人们常说,“农产品大省,不一定是农副产品加工强省”就是这个道理。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会改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转变使消费市场对加工后的农产品产生偏好或新需求,这会激励农副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的扩大。绿色消费潮流会扩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规模。工业基础好,资本充足,科技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发达地区可能会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将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向外地转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也可能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市场化因素

市场环境和机制越健全,越有利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如国有经济改革越彻底,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进入越充分,竞争就越充分,越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市场化因素较多,这里以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作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象。

(四)其它因素

地理和区位因素也可能影响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如沿海地区有利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有利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越活跃,越有利于农副产品加工业出口,越有利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因素:y=a0+a1x1+a2x2+a3x3+…xnxn

式中:y为分省计算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销售收入,为因变量;x1、x2、x3、…、xn分别为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a0、a1、a2、a3、…、an分别为待估计的参数项。若使以上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达到最优,就要求自变量x1、x2、x3、…、xn首先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中,要包含所有对y影响显著的自变量,消除对y影响不显著的自变量;

(2)模型包含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或近似线性关系。

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逐步回归分析法。即利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一系列同步观测数据,通过对相关矩阵的变换和数理统计的假设检验,逐步把显著性的自变量选入回归方程中,同时也把非显著性的自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最终建立一个最优回归方程。

(二)变量选取

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口资源和市场资源。自然资源因素选取农产品产值作为变量x1,人力资源因素选取15~64岁人口作为变量x2,人口资源选取人口数量作为变量x3,市场资源选取全社会商业零售总额作为变量x4。

其次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和工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以GDP总量作为变量x5,人均GDP作为变量x6,财政状况以财政支出额和人均财政支出额作为变量x7和变量x8,工业基础以其它工业(全部工业销售收入扣除农副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销售收入作为变量x9。

第三是市场化因素。包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对外资及对私营资本的开放程度。分别选取工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作为变量x10、变量x11和变量x12。

第四是其它因素。选取进出口总额作为变量x13,选取是否属于沿海省区作为虚拟变量x14。

(三)数据来源

数据(载面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全国各省(市)的2012年的统计年鉴。自变量x1、x2、x3、…、x14直接来源于统计年鉴。因变量y数据来源于农副产品加工业12个子行业的销售收入的总和,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业的销售收入总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分类,农副产品加工业包括上述12个行业)。

(四)逐步回归

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在所考虑的全部因素中,按其对y作用显著程度的大小,由大到小地逐个引入回归方程。那些对y作用不显著的变量可能自始至终都未被引入回归方程。另一方面,已被引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在引入新变量后也可能因为变成对y作用不显著而从回归方程中剔除。逐步回归的步骤如下:

首先,检验各自变量x1、x2、x3、…、x12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SS18.0软件),各自变量相关系数如下:

表1 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表

从表4可以看出,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有的超过了0.9,不少超过了0.7,表明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共线性,用逐步回归对自变量进行剔除。

其次,用每个解释变量(x1、x2、x3、…、x12)分别对被解释变量(y)做简单一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2 一元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为y)

根据¯R2的大小排序,对解释变量的重要程度依次为,x12,x4,x5,x9,x2,x7,x1,x7,x10,x11,x13,x14,x8,x6。

第三,以y为被解释变量,以x12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然后依次引入x4,x5,x9,x2,x7,x1,x7,x10,x11,x13,x14,x8,x6,保留t检验显著的变量,剔除t检验不显著的变量,在引入变量过程中,逐渐改进使¯R2尽量最大,通过SPSS18.0计算得以下最优模型:

表3 逐步回归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R2=0.95,F=130.4962,模型拟合得非常好,模型参数x12、x4、x7、x1的t值相伴概率都小于0.05,显著,再经检验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模型达到最优。通过计算模型参数的标准化系数,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影响程度的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x4、x12、x1、x7,即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产品产值、财政支出额,说明在这些变量中,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收入影响最大,其次是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再次为农产品产值,财政支出额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呈负作用。

四、分析及结论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支出额及农产品产值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影响显著。而劳动力的数量、人口数量、GDP、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额、其它工业销售收入、工业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外商投资企业销售收入、进出口总额,是否属于沿海省区10个变量对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影响不显著。

(1)农副产品加工业与私营工业经济呈正相关。从模型看出,参数x12显著,参数x10和x11不显著,表明私营经济越发达,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就越发达,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关系不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分布广,不需要多少科技含量,需要的投入资本额少,有个作坊就能操作,产业进入瓶颈低,比较适合私营经济的进入,正因为产业瓶颈低,导致这个产业的竞争激烈,产业利润率低,因而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有实力的经济实体看不上这个行业。所以,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必须要激活私营经济的活力,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

(2)全社会商品零售额越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也越发达。其主要原因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不像其它的工业产品,其有一个保质期,有的产品要求保存的条件苛刻,同时产品价值不高,受运输成本的影响,不适合长距离运输,大多数产品在当地销售,因而农副产品加工业就与当地居民的购买力直接相关。而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反映消费能力和当地居民的购买力的指标,购买力强,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大,能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的销售,进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因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还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当地居民的购买力。

(3)财政支出总额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呈负相关,即财政支出规模越大,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反而小。主要原因可能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层次低有关。在工业所有的行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属于传统产业。工业化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地方政府非常看重传统产业。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进行产业升级,逐步淘汰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可能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向其它地区转移,农副产品加业增长减缓,或者负增长,因此,经济越发达,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不一定越大。地方财政支出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即地方财政支出额大,说明地方经济比较发达。这就解释了财政支出总额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呈负相关的关系。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关注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做好承接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转移。

(4)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产值呈正相关,即地方农产品产值越大,越有利于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农产品资源禀赋决定的。因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是农产品,而农产品具有不易贮存,易腐烂,不适合于长途运输,只能在当地进行加工。虽然有的农产品可以进行一定时间贮存,但由于价值低,运到外地加工运输成本高,缺乏竞争力。这说明,农产品丰富的地区,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一大优势。但反过来,具备这一优势,不一定就会导致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得很好,因为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因素是多样的,农产品资源禀赋只是一个因素。这就解释了当前“农业大省,不一定是农副产品加工强省”这一现象。

(5)农副产品加工业与人力资源关系不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放开了劳动力的管制,允许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各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基本上能得到满足,且各地劳动力价格差别不是太大。尽管农副产品加工业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满足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因此,模型给出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与人力资源关系不大,符合实际。

(6)工业基础不会影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基础有关,特别是与重工业的发展有关,因为重工业可以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精良的设备。模型显示,参数x9不显著,否定了这一观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工业发展很快,基本上能满足农副产品设备的需要,加上市场开放度很高,装备设备不会成为制约农副产品加工的瓶颈。

(7)农副产品加工业与经济外向度关系不大。模型显示,参数x13、x14不显著,表明经济外向度不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制约因素。虽然有些省和地区,通过外贸出口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但模型反映,这不是普遍规律。从实际看,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产品主要是用来满足国内的需要,出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2011年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出口交货值为1 017亿元,占全部农副产品加工产值的6.64%。因而农副产品加工业与经济外向度相关程度不高。

综上所述,农副产品加工业与私营经济规模正相关,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必须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当地的居民购买力有关,经济发达地区反而比落后的农业大省更容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当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受产业升级的影响,低端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可能向外地转移,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变慢;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大省具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的最大优势,要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重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经济赶超。

[1]王为农,贾玉良.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57):21-38.

[2]朱维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71-73.

[3]袁仲,澹台思鑫.河南省农产品加工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2):57-60.

[4]周中林.湖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3(2):30-36.

[5]刘彩云,马殿平,张润清,等.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统计,2007(9):50-52.

[6]胡晓鹏.中国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1):70-76.

[7]郑长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117-121.

[8]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9(12):6-17.

[9]刘冀.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分析[J].浙江统计,2003(10):4-6.

[10]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中国知网硕博论文库,吉林农业大学,2005.

[11]陈利昌.我国乳品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2):64-68;

[12]陈会英,吕敏,周衍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4):61-63.

[13]蔡荣,虢佳花 ,祁春节,等,农产品流通市场中的交易行为与合约安排 [J].统计与决策.2007(17):117-118.

[14]魏益民.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2):1.

猜你喜欢

农副产品加工业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也谈分离变量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