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2014-09-26孙东媛

山东青年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办大学影响因素

孙东媛

摘要:通过对民办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发现其心理具有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成熟、抽象思维迅猛发展但易片面、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智力水平达到最高峰、社会需求迫切等特点,而影响其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教育、家庭、个体自身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体自身因素。

关键词:民办大学;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因素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号)指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可见,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非常关心。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关注,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关注。

一、民办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年龄上看,这一时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的生理发展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都发生着巨大改变,而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又显示出他们心理发育未达到完全成熟状态。以这样的心理状态来面对众多的剧烈的变化,其心理必定会经历一段坎坷、动荡、不稳定时期。此时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更为复杂多变的,具有独特性:

(一)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成熟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独立自主、个性化,普遍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干涉指责,期待社会将其看作成熟的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自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因自身社会生活经验积累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还没有确立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高估自己,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有时表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倾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自我结构相对稳定,且能在新环境或新经验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相反,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协调自己的自我结构,从而对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抽象思维迅猛发展但易片面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思考问题时不再满足一般的现象罗列和获得现成的答案,力求自己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增强,主张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一切,思维的辩证性、发展性提高。但其抽象思维水平没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表现为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展比较慢。易钻“牛角尖儿”,且爱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缺乏深思熟虑,有偏激、过分自信和固执己见的倾向。过分追求完美、对自我苛求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更体现出大学生思维缺乏客观性。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情感发展日益完善。强烈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学习、工作、生活态度上,更体现在对待师长的态度与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大学生情感的最大突变是爱情的来临。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不断由弱到强,大多数人的心理体验趋向平衡。但如果受到内心需求与外界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其情绪已产生较大波动而出现两极性,即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情绪高涨或消沉,可能从极端冷漠突然转向狂热,引发消极后果[1]。这种内心的情感冲突引发较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情绪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四)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大学生多数已能逐步自觉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和果断性有较大发展,但意志水平发展不平衡、不稳定。能独立迅速地处理好一般学习、生活问题,但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或草率武断、盲目从众的心态。学生的意志水平往往受到情绪变化的影响,情绪好时意志水平偏高,情绪低落时意志水平下降[1]。

(五)智力水平达到最高峰,社会需求迫切

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

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生理、心理已接近成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较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3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造成个人困扰。民办高校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高校大学生也存在一定差异,产生的心理问题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诸多不同。

因此,民办大学学生健康、顺利的完成学业并走入工作岗位,就必须抓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引导与调整。这无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影响民办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从我国高校当前的普遍状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一部分学生得到咨询帮助,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就当前民办学校大学生的具体现状来说,影响其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方面因素

社会快速发展给学生带来了种种心理冲突,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耳听目见的与在学校里学到的、老师教导的相距较远,心理产生很多疑惑。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部分学生在强烈的竞争中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丧失自信心,甚至诅咒生活,厌弃人世,由此造成的学生心理障碍削弱学校教育效率等问题。就业的压力,人才招聘和使用上的某些不公平竞争,使许多学生担心自身才能不能得以展示、前途就此断送等。经济贫困成为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主导因素之一。各种不良风气和刺激的增多,部分学生贪图安逸,产生了追求高层次物质享受与低水平物质实力的心理冲突。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与渠道的增加,使部分学生追求感官快乐甚于理性满足,导致丧失奋斗的内在动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因素

有的高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追求高分、考证等,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学校评优中,突出智育忽视实践活动。当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时,部分学生走向“厌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迎合并加重了那些对学校有意见或者“厌学”学生的不良心理。

集体生活打破原有的包办代替,因亲力亲为产生不适应感。“填鸭式”教学模式被打破所带来的不确定感和无目的感。入学前对大学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孤独、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3]。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对子女严格管教的父母,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把子女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处于这种类型家庭的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但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容易屈从。用过分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由于没有遭遇较多的挫折体验,这种大学生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到别人左右。那些对子女行为完全放任,很少约束的父母,使孩子养成了任意放纵的心理,这种大学生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另外,我国许多心理研究的成果显示,家庭不和,甚至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也造成孩子出现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

由于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大学生的严重自卑心理。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因经济条件差而产生心理负担很重。随着人类日益由生理负重进入情绪负重时代,敏感的大学生较普通人容易体验到更多的心理疲劳。

(四)个体自身因素

个体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学生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的主因[4]。

第一,人际关系的好坏。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亲密、融合的关系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让生活更轻松如意,但是当大学生处在一种疏远、冷淡关系时,便有一种紧张状态,心情不愉快、烦恼,甚至有可能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

其次,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承受力差、自控力薄弱。自我评价的高低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只看到自身长处,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有的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拼命追求超出本身力所能及的东西;有的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懒懒散散,混时度日;有的甚至根本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缺点。自我评价消极混乱对提高心理素质是极端不利的,不仅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而且还严重影响与他人交往。

第三,心理承受能力低。这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感情比较脆弱,娇气十足,爱虚荣,喜赞扬,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的锻炼,经不起挫折,对于考试失败、遇到困难、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同学关系出现紧张等,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某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力,在感情和理智发生冲突时,不能运用理智的力量来为感情导向,而是随意放任感情,我行我素,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并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四,心理冲突带来的挫折感。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面临着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的选择,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冲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1)趋避冲突。是指当同一个目标既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们有吸引力,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威胁,对人们有着某种伤害性的时候,人们趋近这一目标和逃避这一目标的动机会同时存在,并互相冲突。这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最多,而往往又最难解决。(2)双趋冲突。当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目标,并且两个目标对人们具有同样吸引力时,但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得二者不可兼得,必须放弃其中一个目标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难以做出取舍的内在冲突。(3)双重趋避冲突。当同时有两个目标,人们面临两种选择时,每一种选择既可能有利于人们,但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不利,这便是双重趋避冲突。强烈的心理冲突会使大学生陷入无尽的疑惑和苦闷之中,导致内心世界的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使心理功能得不到发挥而影响心理健康。

第五,性成熟引起的困扰。大学生的性生理己基本成熟,这必然带来其性心理的变化。他们渴望接近异性,但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因而增加了对性爱意识和欲望表露的盲目性和欠严肃性,很容易进入低级情感滥泄的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异常;有时热恋双方情感难以自控,发生冲动越轨行为,导致事后悔恨、焦虑、恐怖性情感;当爱情与毕业分配形成两难选择时,男女双方可能会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严重时会因失恋出现极度情绪低落。

[参考文献]

[1]石小玲.新生代大学生16项人格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7):165-169.

[2]刘国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297-298.

[3]罗增海.SCL-90和EPQ对282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2000,18(4):58~61.

[4]陈宁.大学生情绪预测倾向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34~136.

猜你喜欢

民办大学影响因素
多源流理论视野下我国营利性民办大学的政策过程及未来思考
民办大学国际化教育50强出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夺冠
新时期我国一流民办大学建设研究
三亚学院连续两年位居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