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关于两种分工的看法

2014-09-25谢昱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工厂

谢昱

摘 要:早先的思想家对社会分工的研究只是一般性的,从马克思开始才关注到社会分工的类型。社会分工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存在形式是社会内部分工,分工在作坊内部并不发达。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人类社会中才有条件出现资本家指挥较多的工人在同一地点和时间生产同种商品。

关键词:社会;工厂;分工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以后,开始深入批判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逐渐发现分工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实际上包含两种类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无论处于哪种社会形态,整个社会的分工都是存在的,是不同社会形态共有的,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独创了工场手工业分工”1。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特别关注了作坊内部分工,其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分工是永恒不变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如货币、分工、信用等都被经济学家们说成是永恒不变的。”2普鲁东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错误地使用,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批判,并且意识到不能简单的以好坏来划分事物,辩证法既要关注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又要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融合,事物内在的差异正是这种融合的来源,所以必须将这种差异找到。马克思对作坊内部分工的关注也始于这本书,他指出,分工包含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作坊内部分工,一种是社会内部分工,对于这两种分工之间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当企业主可以利用权威详细规定现代工厂中的分工时,只有自由竞争才能决定现代社会的劳动分配,其它权威、规则都毫无作用。”3值得一提的是,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之间有矛盾存在,“权威越是无法支配社会内部分工,权威对工场内部分工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分工就越发达。所以,社会中的权威和工场中的权威在分工方面成反比关系。”4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同时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考察生产不应该在这里出现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原因在于很多组成不同规定的部分就包含于共同点中,推动生产发展的正是这些差别。

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行了论述。差别方面:社會内部分工划分的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工场内部分工做划分的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是相同的。“将社会劳动划分为不同的劳动部门,这即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目的;而工场内部分工则发生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5。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社会内部分工,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生产的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互相交换各自的产品。这反映了其它劳动部门与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部门之间所存在的对立关系。工场内部分工则不涉及商品交换,其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产品此时尚未进入流通阶段。单个商品生产者所提供的商品并不完整,需统一接受资本的指挥,从而对同一种使用价值进行生产。所以,工场内部分工反映了工场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对立关系。联系方面:工场内部分工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分工,“社会内部分工是工场内部分工的基础和出发点。”6社会内部分工受工场内部分工的影响会继续扩大,“工场内部分工对社会内部分工还具有反作用,能使社会内部分工进一步扩大。”7这两类分工最重要的差别在马克思看来就是:商品经济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分工,其与交换相联系,受市场自由竞争的权威的支配,商品生产者即产品的生产者,他们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社会内部分工体现出来;资本家可以自己的权威支配工场内部分工,这种分工反映出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资本家是商品所有者,工人是生产者。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来描述工场内部分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内部分工这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这种区别还是本质上的。”8具体而言:首先,这两种类型的分工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内部分工的媒介是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反映出各商品生产者间的对立关系;工场内部分工的媒介是资本家联合不同劳动力,反映出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其次,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方面存在不同,“互相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分别占有生产资料是社会内部分工的前提;一个资本家集中占有生产资料是工场内部分工的前提。”9再者,社会内部分工具有任意性、偶然性的特点,工场内部分工的计划性更强。“在不同的劳动部门中,商品生产者以及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任意的、偶然的、杂乱无章的进行着分配;而在具体的工场手工业中,工人与其所对应的职能之间始终保持固定的比例。”10换言之,在社会内部分工情况下会自发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工场内部分工情况下则要根据固定的比例分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果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场内部分工都要遵循各自的规则运行,那么前者的规则是无声的、内在的,发生在事后,只能通过考察市场价格的晴雨表才能有所察觉,而且还能使商品生产者不能任意行动;而后者的规则则是有计划的、预先的。”11最后,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因社会内部分工的存在而相互对立,他们只承认竞争的权威,任何其他权威都不承认,利用利益对单个商品生产者进行控制;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是工场内部分工的重要前提,资本家除了占有生产资料以外,也占有劳动者。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工场内部分工才发达起来。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亚当·斯密进行了多次批判,认为其没有以“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12来看待分工,因此也就无法透过社会分工看到人类社会生活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到来而受到的影响。除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类型的社会分工以外,马克思还对分工给人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卷)第598页,(第五卷) 第410、412、415页,(第七卷)第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4、305页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工厂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