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各国有高招
2014-09-25王璜
王璜
挫折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借以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早已得到了全世界教育界的公认。
英国:高难考题挫学生锐气
英国家长常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家长给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让孩子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
英国的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英国的牛津中学曾推出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校方坦言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声称考生“不可能拿满分”。据称,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作为国内顶级的私立女子中学,牛津中学设计这套数学测试题的难度循序渐进,直到超过中学生的能力极限。校方负责人表示,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校方担心因为自身完美而产生的优越感会让她们今后经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学校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挫折教育法让这些“完美小姐”从小就认识到“完美是求知的敌人”。
另一所英国顶级女子学校——伦敦温布尔登中学,则推出了“失败周”活动,邀请很多成功人士出席。活动中,这些特邀嘉宾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失败经历,告诉他们偶尔失败完全可以接受,关键是如何正确面对失败。
德国:死亡课让学生“走近”死亡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为其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另辟蹊径,他们让孩子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由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该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这样的课程使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从而培养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类似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中小学是十分常见的。
此外,德国的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到法庭参观,并旁听审讯现场。此举意在不刻意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不回避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面。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会与社会隔离,会对社会产生更深入的了解,以防将来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会有茫然若失、无所适从的感觉。
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阴暗面,也是其教育改革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许多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也有涉及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日本:让幼童独自身处陌生环境
在日本,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自立与忍耐的教育,因为日本人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孩子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在日本的一些电视节目中,经常会有两项这样的比赛—— 一项是给一个4岁的孩子3 000日元,让其一个人进入商业街,去寻找和购买3样指定的物品,并限时3分钟返回。这对一个幼儿的智力、语言和勇气是极大的挑战。孩子不仅要记住母亲要他采购的3样东西,而且还要同各种商店店员及行人打交道。另一项是让一个6岁的孩子自己去10公里外的一个亲戚家,母亲则化装成陌生人看着孩子如何找路人问路,如何饥渴难耐,如何疲惫不堪。悄悄跟随的母亲每每心疼得流下泪来,但绝不会帮孩子一把。
日本家长把这些看做是一种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接受挫折的宝贵经历,在潜移默化中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本文摘自人民网)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