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及多元思考

2014-09-25李婷婷刘爽孙鸿飞孙欣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罗布泊李老师人类

李婷婷+刘爽+孙鸿飞+孙欣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美景展示——课堂导入

师:美国学术杂志曾公布的一张卫星照片,从邈远的太空,凝望地球,可以轻松看到一个自然奇观,一只巨大的“耳朵”轮廓惊然呈现,它地处我国新疆境内,它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泊,西岸曾有一个美丽的楼兰王国,是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它的名字在蒙古语理解为 “汇入多水之湖”,它就是罗布泊。在作者吴刚笔下曾是这样一幅场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投影展现罗布泊过去美景。)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吴钢的作品《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师板书)。这样的罗布泊的确让人神往,充满了无尽的诱惑。让我们走进生命绿洲,寻访仙境感受神奇。

二、寻访仙境——情景再现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4~8段的文字,可以适当加入你的想象,尝试描绘一下你眼中呈现出的美妙画面?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展示你眼中的美妙画面(曾经的罗布泊是)______(文中触动你心灵的语句)不禁让我想到了_____(阅读积累的生活经验的曼妙画面)。(生放声朗读,独立思考。)

师:好,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期待共同分享,谁来展现一下你眼中的美妙画面。

生:曾经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不禁让我想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师: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生:曾经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不禁让我想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类霜天竞自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师:老师为你丰厚的积淀折服。我想到一位旅行家曾经说过的话:“在这里仿佛我们已经接近了天堂。”感谢你曼妙的词语。如果语言难以言尽的话,我们可以靠诗句传递。

生:曾经的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不禁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生:曾经的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不禁让我想到了李白诗歌的“意境湖月照我影,绿水荡漾清猿啼”的梦中场景。

师:她向我们传递了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美妙意境,大家还记得最能传递仙境的语句吗?

生: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师:嗯,大家可以想象彩虹为衣,疾风为马是何等美妙的场景,想必诗仙李白如果来到此场景不需美酒早已迷醉了。同学们精彩的描述,让美丽定格,让我们心驰神往。你们的描述也激发了老师的想象。(展现罗布泊过去的美景,配合画面:这里曾是一个梦幻的地方,在阳光下云蒸霞蔚一片绚烂,绸面般宁静的湖水,天鹅绒般的草原,连绵的花朵发出沁人的幽香,牛羊在悠闲地踱步,依水而居的胡杨林怒放着生命,芦苇轻唱,红柳款款,静默中聆听丝绸古道上的驼铃声声,承载着绮丽瑰绝开始了它那回肠荡气的历史篇章,夕阳下,荡舟湖上,罗布人悠闲地欣赏着楼兰古国里那曼妙的歌舞,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呼吸停滞。)

师:如此美景,美好的词语已无法言尽, 这段仙境之旅程让我们流连忘返。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现在的罗布泊怎样了呢?(师请一名学生朗读1至3段内容,关注今天的罗布泊。)

师:感谢你用冷静的语调给我们带来罗布泊今天的场景,谁来描述一下今天罗布泊的场景?

生:荒凉萧瑟。

师:他是通过概述来描述的,哪位同学通过具体的语句描述一下?

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恐怖。

师:还有其他的描述及感受吗?

生: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师: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罗布泊的场景已经让人感到恐怖了,死寂荒漠,同时带有神秘色彩。过去的罗布泊也神秘,这两种神秘一样吗?

生:过去的神秘是生机勃勃的神秘,现在是死气沉沉的神秘。

师:的确,今天的罗布大地有科学家彭加木留下一张纸条后便神秘失踪的世界之谜,还有著名探险家,被誉为“壮士”的余纯顺,在祖国大地上,闯过道道险关,进入罗布泊两天便倒在罗布泊的热浪中……罗布泊的遇难者有名有姓的已达40多人!此时的罗布泊再没有生命的美妙,只伴随着生命随时逝去的恐怖荒凉。

师:所以今天的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魔鬼之湖”“毁灭之地”(板书)。但是平淡的字眼已经残忍地告诉了我们罗布泊今天的样子,那如果亲临罗布荒原,触摸罗布大地的时候又将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亲临荒原——情感共鸣

师:小组研读14至24自然段内容,体会作者亲临罗布荒原后在字里行间流露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传递出这种情感的?同时展读你们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提示:可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生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生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一段。)

师:也许他的朗读并不精彩,但对于他自己实现了超越,把掌声送给他,感谢他的勇气。

生: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

师: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画面他还如何传递出这种情感?

生:裸露的胸膛,露出肌肤筋骨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罗布泊比做人落魄的状态,可见罗布泊的肃杀。

师:比喻与拟人的修辞角度,原本的河流水滴都已不见,可见这道道肋骨已成为道道伤痕留在心头,怎能不痛?还有你的思考吗?(生齐读“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一段。)

生:我感受到作者的悲哀和无奈的情感。我们可以想象胡杨倒地求救的场景,顿时有种很想哭的感觉。

师:的确,那个求救之手的确伸向了我们的心灵。

生:我联系上文联想到守卫罗布泊的胡杨林“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忍受这最后的绿洲让人……哎!

师:嗯,看来已经觉得情郁于中,难以自拔了!他们小组关注的20段。老师特别想补充一个传说,当地人说胡杨林有三千年的寿命,水源枯竭后1000年不死,死后1000年不倒,倒后1000年不腐烂;这个传说足可见胡杨林的什么特点?

生:生命力的顽强。

师: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今天的罗布泊倒下了,回想刚才小组发言的那份痛苦此刻想必已经跃然纸上了。

生:“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作者的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关键词通过刺痛和沉重体现的。

生:“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夸张的手法体现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无奈。

生:“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我感受到了悲哀的情感。形成对比的的写法加深了痛苦的心境。

师:他们赏析过后把这种感受留给了大家,让我们再次朗读回顾品味。(生齐读。)

师:18段也是很多同学所关注的,为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借助了怎样的写法?

生:列举了数字,沙漠在减少,生命在逝去,传递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师:我们一路跟随作者亲临罗布大地,在作者的痛苦中走来。我们再一次看看今天的罗布大地(投影呈现)。

师:这是生命的炼狱,一个变幻莫测的沙丘,赤裸坚硬的盐壳,荒芜冷寂的沙漠大峡谷,烈日下干枯的胡杨木,不知何时已成为耗尽了生命的骸骨。河流早夹在岁月书签里,憔悴成一道皱纹。昨日万顷碧波的大泽,今日只有干涸见底的河床;昨日孕育了古丝绸之路文明的汪洋之水,近日已被黄沙寸寸踏遍;昨日的篝火歌舞欢饮达旦,今日已化作狂风在耳畔萦绕不散的肆虐哀号。昔日繁华被撕裂抛扬的碎片,让人禁不住沉重得闭上双眼,然后与记忆中的丰美如画黯然相对。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问题一定要问——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endprint

四、揭秘真相——由情入理

师:大家速读课文第10至14段,共同揭秘,看谁有发现?

生: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师:好,一语中的,有没有细化的原因。

生: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师:我们应该能够达成共识,作者反复涉及的字眼是“盲目”,那盲目到底何意呢?

生:不计后果,只看眼前。

生: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这三个原因,这看似简单的原因背后有何真相呢?(生思考。)

师:我们发现者共同的身影就是人类(板书)。作者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幕后悲剧的凶手就是人类。(生齐读第25段。)

师:同学们重读了“悲剧”“人类”,对于“人类”我们已发现了谜底,对于“悲剧”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话——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罗布泊的毁灭我们已看到了,那他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有价值的思考呢?我们继续追随。

师:当你得知神话般的罗布泊神秘的消逝了,你有怎样感受呢?

生:世界上最坏的动物是人。

师:也许你已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但我已感受到言语中的谴责。因为罗布泊的消逝,并非自然神力在作怪,并非地理沧桑的自然轮回,它死在人类手中。人类是这场悲剧的导演。这样的答案,让我们不寒而栗,让我们悲哀至极,可是人类为什么让美丽的仙湖消逝了呢?

生:人类为了生存,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没有考虑后果。

师:人只想到自己,愈发贪婪,我们渐渐找寻到了答案,有一问题自然出现了,人类竟然如此丑陋,如此愚昧,那人类以后是否就不要发展了,自生自灭好了?

生:不是这样的。最主要的是要控制对水的使用,人与自然的矛盾焦点主要在水,人的盲目使用才导致这个后果。只要有所控制就会避免。

师:他抓住了问题的焦点“盲目”,人类可以改变自然,但一定要注意尺度。要尊重自然,才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此时相信我们已找到最有价值的思考了。

师:罗布泊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看视频,启发思考。人类因为曾经的无知而愚昧,似乎情有可原,现在应当觉醒了。于是人们期待喜剧的出现,罗布泊似的悲剧似乎该停止了。那么悲剧停止了吗?(生齐读后三段。)

师:看来答案已不言而喻,那被人们成为高原蓝宝石的青海湖曾一度面临水面下降、生态恶化的危机;那被人们赞誉为沙漠明珠的月牙泉,已是烛光渐暗逐渐干涸;还有被人们称为稻香果香绕湖飞的太湖,也因为四周遍地开花的化工厂肆意倾倒污水而到了鱼虾绝种,人们身心备受伤害的程度;而我们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松花江哺育了两岸儿女,竟也因化学污染面临一度停水的危机。(投影展示。)

师:此时我们已感到警钟在一个又一个地敲响,悲剧在一个又一个延续,人类愚昧过后并没有觉醒,贪婪过后并没有止步。人类仍旧沉浸在在自己科技创设的富足与安逸中,我们也许只能把自己心中的愤慨借助朗读传递出来。(生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五、言为心声——真情碰撞

师: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喊必然震撼所有人的心灵,让人们的生态意识真正觉醒,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也可用用手中的笔传递我们的心声,去唤醒人们的觉醒吧!

仿照句式共同完成创作《人与自然》(投影展示):

自然慷慨地给予,人类贪婪地索取,

是谁让无边的黑夜星光灿烂,

又是谁让我们的天空黯淡无光;

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是谁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谁让苍茫的大地摇曳多姿,

又是谁让满天的黄沙肆虐横行;

给予我们恩惠的自然,为什么要受到伤害?

不断索取的人类,为什么没有停止?

救救我们的自然!

救救我们自己!

师:自然慷慨地给予,人类贪婪地索取,是谁让无边的黑夜星光灿烂,又是谁让我们的天空黯淡无光?

生:是谁让碧海晴天波光闪闪,又是谁让茫茫沧海惨遭污染?

生:是谁让沉寂的孤山绿意盎然,又是谁飘零的落叶随风而去?

生(齐): 给予我们恩惠的自然,为什么要受到伤害?不断索取的人类,为什么没有停止?救救我们的自然!救救我们自己!

师: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的记忆!罗布泊的悲剧还在唱着挽歌,人类社会的繁华还在期许美好的未来,痛定思痛,制止悲剧,我们只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如果我们捡起一片纸,自然便会多一份绿色;如果我们拧紧一次水龙头,自然就会对出一份生机,如果我们珍视每一片绿地,自然就会少一份荒芜,如果我们呵护每一朵鲜花,自然就会多一份绚烂。

思考一 ——刘爽:如何设置情境,有效导入

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是从精彩的导入开始的。导语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在课堂气氛的酝酿与内容结构的调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方式很多,常用的有:提问设疑法、故事导入法、引用导入法、开门见山法、温故导入法、解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李老师此课的教学导入采用的是典型的情境导入法。结合她的课,我谈谈 “如何设置情境,有效导入”。

1. 情境导入的有效创设首先在于教师自身的情感状态。

课前,我们看到李老师面带甜美的微笑,洋溢饱满的情绪,散发着自信的魅力,这些都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也是积极踊跃,自信满满。教师的积极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于教师平日里对学生倾注的真情和爱,这是本节课的情境导入的坚实基础: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默契的手势,一句低低的耳语,都能换来孩子们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鼓励。懂感恩、知回报、有情有义的孩子怎能不理解老师对他们的殷殷期待,怎能不努力?

2.导入环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还得益于教师的语言魅力。

教师饱含感情的生动描述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语言或生动鲜活,或流畅婉转,或深刻启思,我们可根据文章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采用不同的语言描绘,以创设优美意境,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思维。

李老师在导入中,用了“邈远”“凝望”“ 惊然呈现”“烟波浩渺”等一系列词语,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亲切甜美的语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而神秘的意境,开启了一片想象的空间。

3. 设置情境,有效导入更离不开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音乐是微妙的语言。本节课伊始,班德瑞的轻音乐《仙境》便弥散在课堂上,带给我们一种轻灵的感觉,仿佛每一个毛孔都传递出舒适感。这时,在李老师甜美流畅的描述中,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短片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那浩渺的太空,那蔚蓝色的星球,那只巨大的“耳朵”轮廓,那个烟波浩渺的大湖泊,那个美丽的楼兰王国,那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鲜明的色彩、和谐的画面,无不带来视觉的享受,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令人心驰神往。就在这短暂的片刻,多媒体成为世界上最神奇的魔术师,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带我们神游天地,穿越古今。

从孩子们惊喜的表情中,我分明看到他们的好奇心被激起,他们的求知之火被点燃,他们已自觉走进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寻访仙境,为情境再现的描述做好了准备。

4. 设置情境,有效导入,关注学生的感受。

endprint

情境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李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从学生好胜好奇,特别是对新奇的事物呈现较强烈的兴趣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课堂导入中,她用精彩的语言、悦耳的音乐、具体的图像综合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我们看到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学生在有形、有境、有情、有体验中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本节课导入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符合文本的特点,而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适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学生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另外,还能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所以,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是一个有效、有魅力的导入环节。

思考二——孙鸿飞:强烈对比的教学策略

一篇2 000多字的长课文,在教者的个性理解组接下有条不紊,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篇理性思考的报告文学,在教者富有感性的语言表达下竟能动人心魄,让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作为一个真正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样的语文教学者,在感受了这种课堂氛围之时,看到学生的思维认识由模糊到清晰,情感认识由平静到激动,我也同样在思考总结,是什么样的一种设计意图与理念使一节课堂有如此的魅力?除却其他种种因素之余,我们感受到它就是对比。就是它,就是这种力量将一个个问题推向了极致,理所当然又顺理成章,自然天成毫不伪饰,赤诚坦然毫无做作。

“对比”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能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其艺术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爱憎,烘托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阐明道理。

它决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不知不觉中我们为人处事看待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在人的情感上,更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冲击,而这种平时所用的写作方式,人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感触一旦融入了我们的课堂之中,就会产生非常的课堂效果,而李老师正是对这种思考进行了深入理解,才会有如此有效且直观可感的课堂设计。

最让我们震撼的莫过于人间仙境的绝美与死亡禁地的阴森那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当两个画面同时出现在所有善良易感的人的面前,当那已被李老师用强烈的视觉、听觉、感觉勾画渲染出的一片世外桃源、一个欲界仙都、一个净土天国的美在我们面前就那样真正地凋零、撕毁、死亡、腐烂时,极度的美丑对比彻底冲垮了人们的心理底线,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这就是悲剧,而最可怕的是李老师动情的声音还在不断催化着这种悲情。还记得她的语言吗:昨日万顷碧波的大泽,今日只有干涸见底的河床;昨日孕育了古丝绸之路文明的汪洋之水,今日已被黄沙寸寸踏遍;昨日的篝火歌舞欢饮达旦,今日已化作狂风在耳畔萦绕不散的肆虐哀号。

课已至此,种种对比成为课堂上的一种强烈映衬,学生从模糊学习到情感融入,课堂氛围由学习场共鸣为一种情感体。

李老师更巧妙地在各个环节上有意无意间运用对比衬托的思维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许多问题:如对于传统神秘的理解与作者在本文中对于神秘的理解;在结尾小诗写作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对比。

这些做法我个人十分认同,如果我设计本课也会采取这种方式,而且更要着力渲染这种美丑画面与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共鸣。另外,我会将这种对比继续深化,人类因无知而破坏,理不可恕,情有可原;而当人类已知道破坏的结果,悲剧却因人类的贪婪继续延续,不仅无知,简直无耻;无知可怜,无耻可悲。

思考三——孙欣:长课文组接法的运用

我们的语文课面临课时短、教材长、阅读篇幅大的矛盾。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就是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李老师运用“长课文组接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朗读4~8段,加入想象尝试描述罗布泊曾经的美妙画面。再把罗布泊绿树环绕、湖泊澄澈昨日的罗布泊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回读课文的1~3段,从彭加木的失踪、余纯顺的遇难,到今天的罗布泊没有一只鸟、一棵树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罗布泊是生命禁地。

然后教师设置了“亲临荒原——情感共鸣”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研读14~24段,作者亲临罗布荒原后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传递出这种情感的?”学生会深切感受到面对“胡杨林的挣扎与求救”以及“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肌肤”的那种痛彻心魂的悲切,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速读课文10~14段,找寻并标画出罗布泊消逝原因的句子”,探求罗布泊的消逝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了。

李老师运用“长课文组接法”实现了“长文短教”,为我们长课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我的启发很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要不断探讨长课文教学的方法,就会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高效。

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布泊李老师人类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该得奖的李老师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