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漠的旁观”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2014-09-25王晶晶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旁观者冷漠

王晶晶

摘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冷漠的旁观者,并且这类旁观者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本文就目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通过国外迏坦内和达利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和国内的理论研究,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综述。

关键词:冷漠;旁观者;旁观者效应;亲社会行为

Abstract:The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day, some of the bystander apathy, appeared on the society and this class bystanders present a rising trend,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through the foreign jotham and Dali in the study of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domestic theory study, study of pro-social behavior were reviewed.

Key words:Indifference;stander;Bystander effect Prosocial behavior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似乎成了人们普遍的生活原则。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辆车碾压, 18名路人无人施救,纽约街区Kitty Genovese谋杀案:至少38个邻居目击了该过程,却无人对其进行施救与报警,任由女子残忍地被杀害。近年来,“冷漠旁观”事件及其影响引起学界对诸类亲社会行为的关注。

一、 国外的相关发展与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验研究。

首先提出“亲社会行为”是美国学者威斯伯,他在《社会行为的积极形式与考察》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包括同情、助人、遵守社会规范、亲密友善、公共参与等。其中那些不求任何精神和物质回报的助人行为又被称为利他行为。旁观的冷漠也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现象。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和达利对旁观者效应进行了“冒烟实验,女士遭难、罪行作证、癫痫发作等”实验。得出了旁观者效应:发生紧急情况下,旁观者的人数越多,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他们对Kitty案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除了旁观者的数量外,情境的模糊性同样影响人们实施利他行为的可能性。例如:路遇有人晕倒是否提供帮助,往往取决于人们是否将此看做是一种需要帮助的紧急情况,而在其他旁观者在场的情况下,人们有可能认为其是无关紧要的事。

达坦内和达利的“冒烟实验”和对神学院的学生实验表明了情境和时间等一些外在的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例如:环境坎安宁1979年的现场研究发现,与阴冷潮湿的天气相比,路上的行人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条件下,更愿意帮助研究者完成调查问卷调查。研究者对美国的36个城市的利他行为比较同样发现,利他行为和城市人口的数量显著相关,城市越小,愿意提供帮助的人越多。

“去个性化”指的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觉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与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的承诺等控制力量也被削弱,从而使人们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即人们在去个性化状态下容易产生冷漠旁观者效应。

二、國内研究发现

国内心理学对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概念未做明确的区分,在谈及利他行为时多采用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儿童的研究,大学生的研究也有所涉及。主要采用创设情境,短期训练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

郑健成、潘洁和李伯黍(1990).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为被试,创设出实验情境,以考察被试在分物和选物两种不同的任务中,利他行为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趋势。

实验结果表明:在分物和选物两种人物条件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利他行为表现程度也逐渐增加。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显示出各自的道德价值观念。而试验中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是儿童利他行为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周强和杨梓(1995)提出,幼儿的利他行为可以通过模仿而发生改变,榜样的表扬强化了对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形成以偶重要的作用。张和平(1998)通过研究发现,如有在老师的正面教导和积极的鼓励下,利他行为是完全可以形成的。李丹(2000)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状况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刘文和杨丽珠(2004)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下幼儿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相比,前者的利他行为明显较多。

邵贵平(2000)研究了把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和心里健康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发现:、个体的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这个结论与中国古人的认识和国外的研究是一样的,这种研究思路把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阐释了利他行为的意义。

(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责任分散

当人遇到突发状况需帮助时,若只有一个人在场且能提供帮助,他就会去救人,若不去救人,就会付出很大的心理代价,所以救人的可能性就增加。若很多人在场,就产生了去个性化,即在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提供帮助,个体的责任意识就会丧失,个体倾向于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所承担的心理代价也会相应减少,社会责任大大分散。

2、情景的模糊性

突发事件中,人们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确定自己是否也要有同样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观察常常是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这种眼神看似平静。因此,每个人都观察到他人都很平静且没有行动,从而认为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什么紧急的事情。这个现象被拉坦内和达利称为“多数忽略”,指群体中的成员因为其他人不关心则认定没有什么危险。所以在现如今的社会事件出现了所谓的“冷漠旁观者”。

3、角色期望

在皮亚利文(1972)的试验中,如果有人突发疾病昏倒时,如果有一个医生打扮的人在场,那么其他人对患病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在现实中,一个单独的个体认为自己缺乏救助的能力而犹豫不前,大多数的人都会期待合适的援助者出现。

4、社会评价的恐惧

对受助者实施帮助的时候,人们会注重别人的评论,害怕自己救人之后,别被人看做是做了一件“傻事”,因此会想到将自己准备要做出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加以比较,以防作出不适当的行为。让人笑话。因为社会评价的恐惧害怕成为那个“傻事”的第一人,都在期待别的第一人的出现。而出现了一个人的漠视,第二个人的漠视,第三个人就会认为自己的“漠视”才是最正常的,如果自己作出其他的行為,就会明显地跟其他人不同,偏离了群体的大众行为,他们会对自己的这种“偏离”产生恐惧感。于是,大家便变成为了“冷漠的旁观者”。

三、亲社会行为研究启示与展望

目前,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正朝着对人们的行动朝着对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它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更好去解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促进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亲社会行为研究展望进一步加强对亲社会行为理论的研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我国亲社会行为研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给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第一、发现国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观点集中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其他年龄段的研究较少。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设计多为横向研究,纵向的研究和追踪研究较少,在未来的研究中多多注意横向与纵向相,群体与个案,以及变量实验的研究。

第三、研究视角上看,比较狭窄,对个体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多。要注重以价值观为核心个体差异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第四、应注重跨文化的研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因此要多多注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 戴维.迈尔斯(2006),社会学心理学(乐国安等译)

[2] 郑健成,潘洁,李伯黍(1990).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2),70-74

[3] 张和平(1998).2岁半至3岁半幼儿交往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20—23.

[4] 李丹(2000),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3(3),285—288

[5] 周强,杨梓(1995),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1),156—160

[6] 林泰,陶倩(2001),当前社会利他行为研究的意义及其三层次表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5),28—32

[7] 刘文,杨丽珠(2004),社会抑制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女利他行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6—10

[8] 邵贵平(2000),关于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青年研究,8(1),45—49

[9] 吴念阳(20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福州师专学报,22(4)49

[10] 殷方敏(2006),十多年来中国亲社会心理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科学,21(5),3—9.

[11] 杨莉萍(2009),社会心理学经典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20—228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旁观者冷漠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突然之间
东霞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旁观者,未必清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