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及其教育策略
2014-09-25骆琴
骆琴
【摘 要】从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良消费观出发,针对不良消费观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不良消费观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0-02
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泛化,校园生活的日益社会化,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也在不断侵害着大学生的身心,使他们萌生攀比消费、超前消费、享乐消费等不良心理。这不仅使大学生的消费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而且也引发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针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观提出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消费观
(一)盲目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是指消费者不顾及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收入水平,在没有达到一定消费能力的情况下进行超出自身经济承受力的消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盲目超前消费观主要是受社会上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群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其所崇拜偶像或人群的影响。对于还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光靠兼职工作赚钱和家庭的有限供给是往往是满足不了他们的超前消费欲望的。这些学生的消费特点是在其家庭经济收入不允许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水平消费,包括购买高档次的名牌产品、出入高档场所等。
(二)攀比炫耀消费观。部分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消费上赶上或超过他人,从而使自己不会受到别人的冷落,不被认为是“落伍”之人。因此,这就导致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离了自我正常需要的轨道,而是以异乎常人或常理的消费姿态存现于群体中。这些大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的消费异常的节俭,但在一些他们认为能“挣面子”的消费方面常常出手阔绰,他们无处不在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高消费水平,从而凸显自身的“不菲身价”,并博得周围人群的关注和仰慕。
(三)人情至上消费观。中华民族享有着“礼仪之邦”的传统美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商品交易的愈发繁荣,人情往来逐渐染上了浓厚的经济色彩,人情消费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逐渐地从无形走向有形,从局部走向全民化。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是校园,但他们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与社会上的各种不同团体产生密切关联。社会上的人情消费方式也对大学生之间的人情往来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在日益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项目中,礼品支出、请客吃饭、恋爱消费是大多数大学生支出最多的项目。
(四)享乐主义消费观。部分大学生把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当做人生的快乐之源和追求目标,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丝毫不顾忌自己的可支配和承受能力,消费也完全没有计划性。他们信奉“金钱万能论”,并把消费数量的多寡看成是衡量自己和他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或唯一标准。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这些大学生利用高校所赋予的大量自由时间来进行尽情地消费和享受。而对于这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一旦被享乐主义消费观所迷惑,必然会导致其挥霍无度的消费习惯,其对崇高理想和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也将变成一句空话。
(五)个人主义消费观。在崇尚个性的时代,大学生往往更加向往独特性,希望自己的追求和言行等方面与众不同,从而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受大众传媒、商品广告的影响,大学生开始关注或模仿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或影视明星进行消费,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力求凸显个性和特色。这些行为和思想必然为广大学生带来个人主义消费观,而持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认为如何消费只与个人相关,与别人无关。他们觉得钱是自己的,是私有财产,怎样花,如何花,何时花都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其他人不应该给予干涉或反对。
二、不良消费观的负面影响
(一)不良消费观淡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享乐主义等消费观是西方消费文化中的不良成分。这种病态的消费观强调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外在物质和服务进行无限的占有,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和标榜自己的身份。这种消费观念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其危害更是多方面的。一旦大学生对不良消费观坚信不疑,他们就会过分重视外在物质和服务的享受,把追求自我快乐的满足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购买新兴电子产品,喜欢攀比,而入党热情减少,就业只关注薪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淡薄。这些会使大学生丧失了价值追求,缺乏思想深度,简单、片面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信仰、理想的追求;逐渐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时,往往忽视社会利益,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
(三)不良消费观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良消费观使大学生片面追求享乐主义,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他们把物质上的追求当成成功的标准,并忽视了自我内心深处精神方面的追求。不良消费观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各种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优劣判断的失误,并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甚至丧失。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消费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其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和人类群体而存在,因为消费本身就表征了人类社会条件下的不同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消费必然受到当下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也受到消费伦理文化的限制,因此任何一种不合乎社会存在或发展规律的个性主义消费都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都会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消费观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从大的方面讲,“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勤俭节约、不畏艰辛”等理念和行为准则都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而从理性消费的角度出发,大学生首先应该努力践行“勤俭节约、不畏艰辛”的传统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大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大力度,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消费文化,提倡人们进行理性消费,大力弘扬包括勤俭节约以及艰苦奋斗等的传统美德,使全社会逐渐形成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消费观和良好社会风气,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大学生改造世界观,提高认识。同时,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促使其摒弃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不良消费观,从行为及心理上全方位地崇尚勤俭节约,并促使其坚定信念,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习惯。
(三)完善科学理财的系统知识。我国各学校道德教育的普及一直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的,所以,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向大学生传播合理消费知识,使合理消费观教育逐渐成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意识,从而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各种消费道德规范,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良好消费习惯。高校的学习、生活给了大学生独立理财机会。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予以关注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消费指导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理财意识及理财能力,培养其消费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加强个人行为认知教育。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其消费行为多是一种属于自我控制、自我选择的行为,故针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的方法重点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我的能动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应该包括对自己家庭状况和自己的消费偏好、消费风格、消费水平等方面信息的客观了解和认定。这些方面信息的认知或认定可以通过比对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在学会自我认知和开展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消费行为和观念所存在的不足和危害性,并进而自觉自愿地去改进不足之处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总之,对大学生合理消费观的教育好比是一项不仅复杂而且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己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而在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学校应该将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的主体教育中,特别是将其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消费观塑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赵祥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3]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