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青山羊选种技术
2014-09-25崔绪奎高淑霞刘茜茜
王 可 崔绪奎 高淑霞 刘茜茜
(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山东省畜禽疫病防治与繁育重点实验室 济南 250100)
青山羊是我省优良地方品种,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的山羊品种资源,以其味道鲜美,风味纯正,高繁多胎、轻柔薄暖的青猾皮等特色而闻名于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青山羊的选育一直以生产猾子皮为主要目标,以成熟早、多胎性为选育方向。九十年代后,由于青猾子皮销路不畅,产业由以毛皮为主逐渐转向以肉为主。针对目前青山羊由经济用途的转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羊产业创新团队建立了青山羊肉用种羊的选育技术,以体型外貌、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为选择指标,采用体型外貌选择、性能选择、系谱选择,同胞选择和后裔选择综合评定的方法,使选种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1 体型外貌选择
种羊需健康无病,两眼有神,运作灵活,耐粗饲,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具有典型的“四青一黑”的特征,即背毛、角、蹄、唇均为青色,前膝为黑色。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部上宽下窄,具有短角,额稍突出,有淡青色白章。公羊额部有较长卷毛,公母羊颚下均有胡须,颈部稍短呈水平。鬐甲不高,背腰平直,胸部宽深适中,肋骨开张良好,十字部稍高,尻微倾斜,尾小上举,四肢端正,粗短结实,蹄质坚实。
1.1 羔羊的选择 羔羊断奶后,要选择初生、断奶体重大,毛青色亮泽,健康无病,精神活泼,胸宽深,体长大,体型结构紧凑,四肢端正、粗短的羔羊。公羊要求头方大,角间距宽,眼大、明亮有神,睾丸发育良好。母羊要求体型清秀,槽口宽深,口裂长的羔羊留作后备羊。
1.2 种公羊的选择 应选择体型大,体躯结构协调,体态丰满,肢势结实,精力旺盛,雄性性状发育良好,睾丸对称,大而有弹性,叫声洪亮深沉,角型好的公羊做种羊。
1.3 成年母羊的选择 母羊应选择体型大,体格紧凑丰满,背腰平直,后腹部稍大,四肢端正,乳房及生殖器官发育良好,毛青色有光泽,四肢粗短结实,胸宽深的母羊做种羊。
1.4 年龄要求 青山羊体高、体重的变化规律是从出生开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4岁时达到最大值,4岁以后基本维持原状。产羔率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是从初产开始至6岁期间逐年增加,6岁以后开始下降。因此在选留种羊时以4岁以内的羊为最佳,6岁以后的羊不留作种用。
表1 青山羊外貌鉴定评分标准表
表2 青山羊体型外貌评分等级表
2 生产性能选择
2.1 生长发育评定 青山羊生长发育评定分四个阶段进行,依据初生、3月龄、6月龄、周岁体重和体尺的个体最低标准评定。达到表中各年龄段体重标准的羊定为一级;公母羊体重比一级羊高15%以上,体尺公羊比一级羊高8%,母羊比一级羊高5%以上者,可以定为特级;体重比一级羊低8%~10%,体尺小3%~5%的羊可以定位二级;其他的定为三级。
表3 青山羊一级羊体重体尺标准表 (kg、cm)
2.2 繁殖性能评定 繁殖性能是青山羊的重要生产性能,总体要求是母性强、泌乳性能好,并尽量选留年产2胎或两年产3胎,初胎或二胎产双羔或三羔的,或者出生于双羔以上的母羊。依据表4列出的青山羊繁殖性能的标准进行种羊评定。
表4 青山羊繁殖性能评分标准
2.3 系谱选择 系谱系统记载了个体亲本及相关亲属配种、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一系列资料。通过参考2~3个世代内的亲代祖先,即个体的父母,其次为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的资料,结合个体本身成绩,可以评估种羊生产力水平和遗传性的稳定情况,了解亲代亲缘繁殖和选配效果,从而指导选种工作。
2.4 同胞选择 利用同父母的全同胞或同父异母的半同胞的生产力水平来估算被选种羊的成绩,此法尤其适用于被选种羊还没有产生后代前的早期选择。
2.5 后裔选择 按照其后代的表现成绩选种,这是目前最准确的选种方法。选种的目的在于获得优良后代。如果被选种公羊的后代好,说明该公羊的种用价值高,选种正确。具有较高生产性能的后代,其亲代一般也具有很高的生产性能。如果后代不理想,就不能留做种羊。采用同期同龄后代对比的方法,以某公羊女儿数和被测各公羊总女儿数加权平均后的有效女儿数,计算被测公羊的相对育种值,来评定其优劣。相对育种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x—相对育种值;Dw—某公羊女儿某性状平均表型值与被测公羊全部女儿同性状平均表型值之差。相对育种值越大,公羊越好。一般以100%为界,超过100%的为初步合格的公羊。进行后裔测验的公羊,通过各种资料的对比分析后,凡是在后代中特级和一级羊所占比例大、生产性能高、肉用性状特点突出的,均可评为优秀公羊。进行后裔测验的母羊时,在与不同公羊交配的连续产羔中,都能生产优良羔羊的母羊,就可认为是能够将自己优良品质遗传给后代的母羊;在与不同公羊交配时,连续产生不良后代的母羊,则不宜种用。具有多产性能的母羊最有价值,这些母羊所产的羔羊应予以特别记载,并在其他条件类似时,优先列入育种核心群。
经过上述综合评定后,确定种用价值,对于种用价值高的个体,给予较多的繁殖机会,从而增加育种群体的总体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