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宰相文彦博:两个罐子管自己

2014-09-25王爱军

公务员文萃 2014年9期
关键词:仁宗包拯宰相

王爱军

侍奉过四朝皇帝,叱咤官场50多年

历史上,文彦博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位贤相。他能文能武,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封潞国公,堪称朝堂上的常青树。

少年时,文彦博拜在颍昌(府名,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大儒史炤门下学习。史炤的母亲懂得相面之术,她看文彦博“相貌圆满,仪容俊朗”,惊赞为“贵人”。果然,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就高中进士,那一年,他才22岁。事实上,文彦博在走上仕途后,正是凭借聪明的头脑、过人的机智,在处理一些突发性难题时经常灵光闪现,屡屡化解危机。

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

至和三年(1056年),仁宗突然病倒,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仁宗无子,事先也没有立储君,一旦暴薨,势必引起政局混乱。当时文彦博是宰相,向随侍太监史志聪询问病情,史志聪借口“禁密不敢漏言”,拒绝透露半点消息。文彦博大怒,厉声斥责他说:“我等身为宰相,肩负国之安危,怎能不预知皇帝的情况,何谓泄露机密?从现在起,你要随时报告皇帝的病情,不然就按军法处置你!”随后,他与同为执政大臣的富弼、刘沆吃住在皇宫里,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史志聪又站出来反对说:“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先例。”文彦博说:“这个时候,还能考虑有没有先例吗?”

一天深夜,有人突然叩打宫门,宣称要报告谋反的事情,文彦博唯恐有变,让他等天亮再说。第二天,文彦博详细查问,原来是一名禁卫举报上司都虞侯图谋造反。此事非同小可,刘沆想逮捕都虞侯治罪,文彦博叫来都指挥使许怀德询问,许怀德担保都虞侯不会谋反。文彦博说:“这件事一定是禁卫与都虞侯结怨,诬告罢了,应当立即把他斩首以安定众心。”他请刘沆写了份判词,随后将禁卫推出去杀了。

在仁宗生病的日子里,京城的官吏百姓都惶恐不安,正是靠文彦博等人的主持,大家的情绪才逐渐安定下来。不过谁也未曾料到,仁宗病愈后,刘沆却密报:“陛下身体不好时,文彦博曾擅自诛斩报告谋反的人。”仁宗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文彦博,文彦博没有辩白,只是拿出了那份刘沆的判词,“帝意乃解”。不光善于化解国家的危难,同时也善于保护自己,文彦博天生就是干大事的料,那种超人的胆识,缜密的思维,让人望尘莫及。

不愿宣扬自己的善德

宋仁宗病好后,文彦博和富弼建议早立储君,仁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从宗室中选定了英宗赵曙。后来英宗知道了这段旧事,当面对文彦博表示感谢:“朕之立,卿之力也。”文彦博却严肃地回答说:“陛下立为太子,承继帝统,是仁宗皇帝和皇太后的意愿,臣下没有什么功劳。而且陛下登基时我不在京城,是韩琦等人依照先帝遗愿拥立您的,我也没有参与。”后来,英宗的长子赵顼,也就是神宗也提起这段往事,对文彦博充满了感激之情。文彦博依旧回答说:“英宗皇帝天命所在,臣下有什么功劳可言?”神宗说:“虽然是天命,但也靠人谋,你品性深厚,不宣扬自己的善德罢了。”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拜陈升之为相,文彦博为枢密使,掌管军事。宋朝重文轻武,同样级别的文官排位要在武将之前,神宗考虑到文彦博德高望重,特别下诏说:“文彦博是朝廷历朝臣子,令陈升之位在文彦博之下,以符合朕礼贤之意。”面对这份殊荣,文彦博坚决推辞说:“自我朝开始,从来没有枢密使位次居于宰相之前的,我本人还稍稍知道一点礼节,不敢扰乱朝纲。”甘于人后的文彦博让神宗大为感动。

有人感叹文彦博的修身之功非常人所及,其实他这份宽容、谦让的涵养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赖于日积月累的修养之功。文彦博小时候,虽然读了很多圣贤书,但因为顽皮经常犯错,父亲为此忧心忡忡。文彦博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监督,准备了两个罐子,平时做了好事,就在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坏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提醒自己,终于使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这两个罐子使他一生受益匪浅。

敢和武将叫板

文彦博虽是一介书生,但也不乏军事才能,可谓文武全才,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还将他写进了长篇小说《平妖传》中。

文彦博曾任河东路转运副使,他所管辖的鄜州(鄜音同夫,今陕西富县)与西夏相邻,屡受西夏骚扰。文彦博发现通往鄜州城内的运粮道路迂回绕远,不易行走,而距离最近的一条道路还是唐朝时所修,早已破败不堪,无法通行。于是,他亲自带人修复了这条故道,同时在城里储存了很多粮草。人们都很困惑,不知道他的用意。后来西夏李元昊进攻鄜州,围城10日,看到城内准备充分,只好撤兵而去,数年不敢来犯。此时,人们无不叹服文彦博的深谋远虑。

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被召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这一年,农民出身的河北人王则发动起义,攻占了贝州(今河北清河),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郡王。朝廷派大臣明镐领兵镇压,可是贝州城墙极为坚固,易守难攻,宋军打了很久,都未能攻破。仁宗很不满意,感叹说:“这么多执政大臣,竟然没有一人可以为国家分忧!”文彦博于是主动请缨,仁宗高兴地说:“贝字加文为败,卿必擒则矣。”文彦博抵达贝州后,一边指挥官兵猛攻北城,一边派人在南边往城内挖地道。仅仅十几天,地道就挖好了,一支神兵突然出现在贝州城内,王则束手就擒。

北宋一朝,国境安稳始终是大问题。北方的辽国屡来侵犯。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4年)与辽国签署和平协议后,数十年未起战端,然而军队却年年有增无减,国家财力不堪重负。文彦博认为和平时期国家没有必要保持庞大的军队,提出要淘汰冗兵,节省经费。这个议题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一位资深老臣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年朝廷担心灾荒年间会发生灾民暴动,这才在灾区大规模征兵,现在如果执意裁军,恐怕这些被裁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到时候这个罪责你担得起吗?”宋仁宗听了,一时迟疑难决。文彦博昂然地说:“现在国家公私困竭,冗兵是重要原因,如果因为裁撤冗兵而发生变故,甘愿朝廷治我的死罪。”最终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裁减军队达8万多人,减轻了财政压力,事后果然如他预言的那样,没有发生任何变故。

文武兼修的文彦博成了北宋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难怪历任皇帝都极为信任和倚重他,80多岁还舍不得放他回家养老。

给“包青天”当靠山

在同僚中,文彦博与以刚正著称的包拯友谊最为深厚,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同榜故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两人都有正直无私的性格。

皇祐二年(1050年),文彦博、宋庠为相,包拯则在谏院任职,负责监督执政官员。宋仁宗因为宠幸张贵妃,一次就授予她伯父张尧佐宣徽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4项要职,朝野上下无不震惊。包拯当即弹劾张尧佐“无功食禄,窃居高位,不知羞耻”,同时批评宰相曲意阿循,使皇上做了“私昵后宫”的错事,这实际上把文彦博、宋庠都捎上了。这件事竟成了后来文彦博被免除宰相之职的导火索,不过文彦博知道包拯素来不肯以私情伤害公义,并未记在心上。

至和二年(1055年),包拯因保举不当,被降级罚俸,贬到池州(今安徽池州贵池区),心情十分郁闷。这时,文彦博再度为相,包拯便给他写了一首诗,引用西晋爱国将领刘琨“枕戈待旦”之语,表达了想热心报国的心志。文彦博也给包拯回复了一首诗,其中写道:“名高阙里二三子,学继台城百六公。别后愈知昆气大,可能持久在江东?”暗示他,像你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是不会长期滞留在江东的。果然,在他的举荐下,不久包拯就回到了开封府的大堂。在传统戏曲里,有的说包拯有个大靠山是皇太后,也有的虚构出一个宰相王延龄,其实现实中最真实的靠山正是文彦博。

绍圣四年(1097年),文彦博无疾而终,享年92岁。在充满着险恶与沉浮的官场,这是一个让人惊异的年龄,宋神宗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问文彦博说:“你有养生之道吗?”他的回答是:“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恰好即止。”“任意自适,恰好即止”,八个字道出了他长寿的秘诀。

《宋史》评价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一个“大”字,既是对他一生成就的概括,更是对他胸襟与修为的最好褒奖。毕竟,衡量一个人伟大与否,并不在于他的职位有多高,而在于他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精神财富。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猜你喜欢

仁宗包拯宰相
包拯的脸是怎么变黑的
宋仁宗好色
包拯智擒偷锅贼
唐朝吃饭那些事儿
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宰 相
猫宰相识破谎言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