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回归: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路径生成*

2014-09-25向颖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思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向颖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在其著作《学校和社会》中从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出发,强调教学中经验指导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杜威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概念。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目前初中思品课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多只处于理论认识阶段,没有上升到实践层次,其所学没有很好地指导实践,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此,中学思品课教学有必要向“生活化”回归,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促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

生活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人的现实世界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生活教育是教育的生命”,道德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用真人、真事、真理、真情去教育学生,就能增强德育的感召力,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的真实性,首先要求教育目标真实。教师必须将理论化的教学目标“回归”到生活中,使道德教育目标建立在更多地关注和反映受教育者生活上。中学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天天在进行,时时在进行,学生的品行、见识和修养等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将教学目标“生活化”。

例如:在《维护人格尊严》(苏教七上)一课的教学中,公交公司《员工守则》规定:服务人员和驾驶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用这一案例来分析怎样维护人格尊严这一问题时,我们将教学目标建立在“生活化”基础上。让学生担当“服务员”和“乘客”两种不同角色,让他们去感受和体验维护“劳动者的尊严”的意义所在。将本堂教学目标设置在“生活化”基础上进行,其教学目标就是“能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人的人格尊严的平等性,能树立起维护劳动者尊严的担当”。因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会接触社会,直接或间接面对或者自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这一案例情景,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这既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又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体验德育的真实性

生活是思品课教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实化。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内容也来自于生活,但是,这种生活往往不是学生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创设教育情境是关键,要让学生体验感悟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教学内容不是学生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远离生活实践,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领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要让学生自己认识生活、演绎生活,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验情感。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苏教七上)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宽容、大度、友善的意义,提高学生谦让、宽容的意识,可以就班级目前同学间存在的矛盾、不和谐因素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们在自我剖析中不自觉地树立起宽容友善的积极心态。

教学中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设置教学环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要想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提高其实效性,思品课教学内容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真诚的生活需求上,让活生生的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就是教师把学生从“灌输”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会贯通,通过创设情景、课堂讨论、游戏激趣、体验性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情景、游戏和实践来体验、内化,促进学生自我“生活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消除思品课和现实生活间的“鸿沟”。如:在教学《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环境》(苏教八下)一课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我们周围有没有群众乱砍乱伐和过度放牧,造成植被、林木严重破坏的现象?如何对待城市生活垃圾、空气污染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从身边做起,如何去践行保护资源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对环境话题的“兴趣点”,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课堂创设学生发现、交流、研讨的参与性情境。教师不要去设计过多的“陷阱”,也不需要去把“可持续”建立在高深莫测的理解上,教师的“作为”是引导拓展思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教学过程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陶行知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师生关系,要把学生看作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生活化”的过程,只有为学生提供公平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方能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让思想品德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追求“本色课堂”价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快乐中领悟,老师在快乐中教,师生其乐融融”,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探究,应把握“简明而不简单,平实而不平淡,激情而不矫情”的原则,很好地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整合为一体,在自然、和谐、轻松的课堂真实环境中,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思想和品德的生成,还原思品课的课堂“本色”。

如:在学习《天生我才必有用》(苏教七上)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做一个好班长?把班长需要的条件包括具备的素养、能力、水平分条列出,让学生逐条“对号入座”,从而得出自己能否做一个合格班长的分值,并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在班上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的探究,一方面激发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准确判断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在自我观察、自我反省、相互比较中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生活化的“本色”课堂上,学生不经意进行了尝试—内省—检测—反馈:尝试(自己能否担当班长这个虚拟角色,自己的优缺点有哪些);内省(自我反省与检讨,自己确实存在哪些差距);检测(运用客观的检测手段作价值判断,自己在班集体中各个方面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反馈(通过结果来进一步了解、认识自己,查找不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发现和发挥自己潜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这样,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本色课堂”中体会“生活”的乐趣,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总之,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使思品课教育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可信的、有生命的、可触摸的教育。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脱离生活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即“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回归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思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班里那点事儿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