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
2014-09-25郝志翔
郝志翔
高职教育是集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一体的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端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升学率逐年增高,仍然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用人企业都反映很难选到理想的员工。原因在于职业精神匮乏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与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当前,高职院校除了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促使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游刃有余,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本文旨在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探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效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
精神大有裨益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提炼出来并为职业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理想等品质。发展高职教育,贵在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如何使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几年的学习,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任之一。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与高职教育培养领域显现出的问题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
企业发展之需。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具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强调专业与岗位对接,实施“双证书”制度,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说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重要。但是,通过近些年高职院校组织的毕业生校园双向招聘会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可知,大多数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并不仅仅是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德才兼备是企业选荐人才的最佳标准,当德与才不能兼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企业宁愿舍才而取德,企业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但更关注员工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
职校生存之需。各高职院校近年来为生存和发展竞争激烈,再加上生源的持续萎缩使这种竞争近乎残酷。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企业在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其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软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无论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还是从学院的良性健康发展的角度思考,都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为本位。只有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树立自身品牌,实现院校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之需。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紧密了校企合作关系,搭建了校企之间沟通的桥梁。将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促使学用相长,这种培养模式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和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体验和锻炼。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则也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因为只有学校为企业培育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才能真正受益,才会在校企合作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之间精神的融通和理念的契合。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现状及
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劳动者和高中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的同时必须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保障,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但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中却常常出现学生的职业精神成为其职业发展瓶颈的现象,一方面是高职生抱怨无法获得晋升甚至无法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感叹无人可用,双方均无法找到满意的契合点。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职业精神认识缺位。学生职业精神的高低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具有密切关系。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目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宣传,而一般高职院校对职业精神的关注则不够,也未将其纳入到素质课程体系中。一些高职院校还坚持传统的职教理念,重职业能力而轻职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神贯彻不彻底,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另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一些学生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泛滥,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给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职业道德素质堪忧。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往往挑剔工资待遇、工作地点;丰厚的薪金、在城市工作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从而导致许多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表现在敬业精神上,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表现在创业意识上,自主自立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的思想准备,缺少吃苦和奋斗精神;在对待工作的意义上,缺乏正确的认识,诚信意识淡薄,工作拈轻怕重,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根据对某高职院校18~20岁年龄段的学生调查发现,约28%的学生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约36%的学生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
职业理想不甚明确。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确立职业理想。这一问题的形成一是受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对毕业后能否专业对口,甚至能否成功就业信心不足;二是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感兴趣,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兴趣爱好,大部分学生都是出于其他目的或听从父母的安排。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对本专业的不断了解,他们逐步发现所学专业并非所好,于是出现了年级越高,对自己专业喜爱程度越低的现象;三是部分学生从根本上就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没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四是部分学生心理不成熟,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更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业者这种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职业认知不够清晰。许多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只是道听途说,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认知。他们认为企业更看重新员工的能力,依次是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这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他们认为企业只愿意接受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因此,对就业抱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学生接触企业的实践机会少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另外,学校及教师的职业精神教育意识不强烈,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即使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专业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要求。
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精神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将影响高职学生今后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最终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
精神的有效路径
职业精神是对所要从事职业的一种态度,是保障专业技能得以发挥的最大力量,也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一项内容。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不会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有效的培养。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能只靠德育课的单纯说教,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习与实习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因此,学校必须从学生走进院校那天起,就要营造强烈的职业精神氛围,使其形成强烈的职业目标定向,让其在职业的角色定位中去体会培养职业精神,发自内心地崇尚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使职业精神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举措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
严格职业实训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领悟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能够践行职业精神。首先,必须将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计划列入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其次,在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前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实习前的培训,介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再次,实习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环节,与企业共同商讨建立严格的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结合不同的专业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制订出适合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具体规范,在实习实训中使学生把这些规范养成习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素养。
提高职业认知程度。企业专访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极为重要,学校应在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后就建立企业访问制度,在第一学年就可安排学生走访企业,让学生及早接触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了解这类职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心理素质。通过对企业的专访,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升对所学专业以及所要从事岗位的了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位置,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另外,可适当调整高职学校专业课程、顶岗实训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训实习的学时,这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大有好处。
强化职业责任意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途径,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的实习指导师傅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的同时,也在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示范和教育;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做好“校企合作文化对接”,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职业导向训练融入课堂实训教学。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专业技能课程直接挪到合作企业去上。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环境中感受“职业人”的角色定位,促使其在实践中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提升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夯实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校方可建立校史陈列馆,让学生了解往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知晓在校学生作品展览、获奖成果,营造职业环境。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职业人,同时激励他们做出更好的作品,获得更多的成果。其次,可以不失时机地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先进员工、成功职业人士来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介绍他们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让学生在感受和敬仰榜样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同时,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使他们加深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在校企的学习实践中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营造职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发挥整合企业资源的作用,建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组织,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引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以形成高职院校具有“职业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物质文化硬件建设上要突出职业的特点。可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把实训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员工,穿上统一的工作服、凭上岗证进入“车间”,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其次,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加强互动,把企业所倡导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精神渗透到校风校训等核心校园文化之中。最后,以校企制度文化互动为抓手,完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高职院校要实行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借鉴优秀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在学校制度、课堂纪律、学生的行为举止等方面严于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教育。
蕴育职业精神素质。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举办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职业活动,如5.12“国际护士节”,5.17“世界电信日”,10.9“世界邮政日”,9.10“教师节”等,通过让学生参与节日主题活动,从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培养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认同和向往;可利用校内传媒宣传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社会对职业人的期望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成果汇报演出,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积极向上、争当技术能手的风尚。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职教育要蓬勃兴旺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渗透于校企双方一点一滴的职业精神教育中。高职院校应精心统筹校企双方资源,着力有序推进“合作平台”建设,加强符合校企双方实际的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为了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校企双方应合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既有职业技能又有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