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两个舞台艺术形象
2014-09-25曹树钧
曹树钧
2014年仲夏,上海京剧院又向观众奉献了一部由冯钢编剧、续正泰、白云明导演的新编历史京剧《春秋二胥》(以下简称《二胥》)。此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向观众呈现了伍子胥、申包胥这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艺术形象,笔者观后深感欣喜。
伍子胥这个人物,对京剧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不仅《史记》中《伍子胥列传》有较详的记载,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仅京剧就有《乱楚官》《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出棠邑》《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九个剧目,其中《文昭关》更成为京剧舞台上历演不衰的保留剧目。然而《春秋二胥》中的伍子胥却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崭新创造。
在上述传统剧目中,伍子胥以英雄形象出现,他刚正、忠直而又老谋深算,燃烧着一腔复仇的怒火。
在《春秋二胥》中,伍子胥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仇者形象,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被批判的英雄人物,一个性格有发展、有变化的历史人物。在此剧的前半部,伍子胥的父亲因楚平王荒淫无道,父纳子妻,直言谏君,遭致诛杀九族,满门抄斩,三百余口无辜被杀。伍子胥在申包胥的掩护下逃出楚国,投奔吴国。吴王拜伍子胥为上将军,亲率大军,为伍子胥报仇。此时的伍子胥是代表正义力量,乃善的化身。然而,当申包胥告知平王已死,昭王亲下诏书,为伍家平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之后,伍子胥仍向楚昭王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
伍子胥:你将我爹娘的尸骨交还与我,也好筑坟安葬。
楚昭王:这
申包胥:太傅被斩,弃尸荒野,一十九年,这尸骨哪里寻找?
伍子胥:(悲极)尸骨无存!可怜我伍家三百余口,人死无有一口薄棺,身后不见一寸坟台。那平王他倒锦棺玉椁,何等风光。教我如何面对那三百余口屈死的冤魂?
进而提出:“攻取郢都,驾战车踏破平王棺柩! ”至此,戏剧矛盾已由伸张正义转化为伍子胥报私仇与申包胥、楚昭王誓死保卫楚国的尖锐矛盾,伍子胥也已从一位伸张正义的英难转化为一个引狼入室的罪人。
在《二胥》一剧中,伍子胥的性格变化在同另一个主要人物、他的好友申包胥的性格对比刻画中显得尤为鲜明。申包胥与伍子胥原先有着相似的性格: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敢于担当。伍子胥遭遇冤案,申包胥受的冤屈也无比深沉。十九年前,伍子胥遭灭门之祸,申包胥冒死助他逃生,为的是不教忠良绝后。为此,他受牵连下狱,拘禁死牢整整一十九年。但是,申包胥为人宽容,昭王代父平反冤案之后,他力劝子胥得放手时且放手,得饶人时且饶人,宜以德报怨。在这一问题上两人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写戏写人,写人写心。《二胥》一剧不仅在第二场《相遇》、第三场《祭灵》,两次描写了申包胥与伍子胥的性格交峰,而且在第四场《谈心》,深入地展开描述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揭示两位故友冲突的根本原因。在这一场,先是再一次抒发了两人真挚的友情,紧接着便一层一层展开了两人内心世界的不同。伍子胥责问申包胥“为何苦苦阻我鞭尸首”,申包胥回答说:“岂忍见生灵涂炭我独把生偷。 ”伍子胥问他,“贤弟,你定要困守孤城? ”申包胥力劝他: “息兵罢战,这才是你大仁大义的本色! ”当伍子胥告诉他 “少时就要决堤淹城”,申包胥十分震惊,抖须,原地转了一圈,责问他“这全城百姓的安危你又置于何地? ”严正警告他“一意孤行,只怕要铸成大错也! ”并毅然同伍子胥了断兄弟情义。
通过层层展开的矛盾,伍子胥与申包胥冲突的根源越来越明朗。原来两个人的不同在于:伍子胥的内心被往日的仇恨盘踞缠绕,只剩亲情友情,不再怜悯仁爱;申包胥则在危局之中抛下个人的深重怨恨,有一颗悲悯黎民百姓的仁爱之心。“仁”在中国古代或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一个核心的道德观念,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生存权和人的尊严的肯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儒家思想最伟大的地方。剧中的申包胥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者。
巴尔扎克说过:“当思想变成了人物的时候,它就能具有能动的力量”。抽象的概念只能说服人,而典型形象(即具有思想的形象)就能感动人。《二胥》一剧中,申包胥与伍子胥就是两个成功的典型形象,他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启迪观众:当不义方已经认错之后,要以德报怨多宽容,尤其对广大黎民百姓应有悲悯之心。这也就是《二胥》一剧告诉观众的生活真理。世人皆明此理,便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而有尊严的人类社会。
《二胥》一剧中,除了通过申包胥与伍子胥的对比,展示了这一真理,还通过楚国太后、平王妃孟赢与伍子胥的对比描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一真理。伍子胥要平王妃开平王之棺,以报当年受辱之恨,平王妃一拜二拜向他致谢,最后猛然拔出匕首刺向伍子胥,痛斥他是“祸害楚国的罪人! ”这一惊心动魄的描写,与主要人物的对比描写,收到了殊途同归的艺术效果。
《二胥》一剧不仅在文本创作上成功地塑造了伍子胥、申包胥这两个崭新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表导演的二度创造,将全剧严谨大气的风格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剧的表演不论主角、配角均十分敬业认真,唱做念打和谐统一,安平扮演的伍子胥、傅希如扮演的申包胥不仅唱做俱佳,而且富于激情。伍子胥这一形象在传统剧目中均以老生行当扮演,此剧演出改以净行花脸行当,这也是此剧在艺术上的一个大胆创造。红脸的伍子胥在扮相上更显美观大方。在表演上安平借鉴了前辈的艺术经验,趟马时,增加一个马童,加强舞台气氛。在马童翻扑跳跃技艺的配合下,伍子胥端庄稳健地舞动马鞭,深厚的武功根基,显得庄严威武,神采奕奕,每每亮相,都似一尊形神兼备的雕塑人像。安平的演唱雄浑、豪放,《祭灵》一场,他的演唱令观众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京剧艺术最终是以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呈现的,此剧的导演将他对剧本的解释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地通过演员的表演得以和谐的体现并完成。戏一开始便开门见山,通过序场将十九年前的一场惨剧(前史)以简洁的手法,形象而又惊心动魄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此后随着剧情的展开,全剧起伏跌宕,有张有驰,十分紧凑而又曲折多姿地呈现。最后一场开棺验尸,平王妃刺杀伍子胥未遂,毅然自尽,形成一个高潮。紧接之后异峰突起,申包胥为了楚国百姓免遭战火蹂躏,九死一生再会伍子胥,形成全剧最大的高潮,使全剧题旨得以淋漓酣畅的体现。
全剧结尾处理将舞台效果、灯光的表现交织在一起。平王妃自杀,申包胥拂袖而去,伍子胥心如刀绞、百思不解,只落得孤身一人,空空荡荡,丧魂落魄,神情尽销。眼前出现楚昭王母子、吴王、申包胥的幻觉,忽然一声惊雷,伍子胥拔剑惊起,颓然落坐。戏终意未尽,为剧中人、也为观众留下了一个思索的空间。这样的结尾别出心裁,耐人寻味。
艺无止境。京剧《春秋二胥》虽经反复推敲,也难免还有一些不足。比较起来,在感人的力度上,申包胥的表演似还可进一步提高。吴兵入侵、大水淹城、百姓遭受涂炭,是否可以根据京剧的特点,运用一些人物过场以更加简洁的形式加以体现?
笔者观看此剧,深感这是一次美的享受。此剧无论从艺术创造还是深远的哲理内涵上再经打磨之后,完全可以介绍到国外。她不仅能向世界介绍我国的精美艺术,而且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仁爱的核心道德观,为构建文明和谐的人类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