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特拉奇:来自南斯拉夫的济南爷们

2014-09-24袁勇

齐鲁周刊 2014年37期
关键词:鲁能齐达内南斯拉夫

1999年1月8日,迎着寒风,一架从北京转航的飞机降落在济南国际机场,舱门打开,一袭风衣包裹着桑特拉奇走下玄梯——从战火弥漫的南斯拉夫而来,这个之后被济南人称为桑尼的男人,脸上书写着志在必得。

咔嚓!

不远处,一个快门,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那一瞬间的桑尼。

当时还是摄影记者的袁勇,和其他几家媒体的记者争相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那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通过他的翻译李良石相识”,“老桑第一眼看起来很有气度、很帅”,“典型的南斯拉夫性格,给人的感觉非常机敏、非常智慧”。

“老桑的队伍第二天就开始在体育中心集训,我当时一直跟着在拍照。”训练时的桑特拉奇严谨、严格,他琢磨出的一套执教理念,给当时萎靡的山东足球一剂强心剂,“之后我和小鹏(原泰山队队长李小鹏)聊天,他跟我回忆起当年说,桑尼带来的理念,是我们这些曾在粗线条管理下野蛮踢球的人闻所未闻的。”

桑尼的成功并不是依靠单一的“铁腕政策”。袁勇回忆道:“桑尼十分会鼓励自己的球员”,“有一个例子,当时鲁能泰山队中场宋黎辉被桑尼称为中国的齐达内。宋黎辉的外形和齐达内神似,照桑尼一说,大家也纷纷觉得两人很像。就这样在玩笑和鼓励中,桑尼建立着与球员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贵友大酒店801房间,是桑特拉奇在济南的常住地。下班后,袁勇时不时到这里“串串门儿”。

“桑尼是个率真的人,喜欢开玩笑,喜欢喝酒。他的车开得很棒啊,有一次开车带我们狂奔,很爽!南斯拉夫男人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得很完全:随性、自在、性情中人。”袁勇回忆得津津有味,“如今,桑尼快70的人了,年龄的刻刀并没在他身上刻下应有的年轮。他说话声音依然很洪亮,表情很丰富,肢体语言很夸张,很可爱的一个人。镜头里是非常灵动、鲜活的人。”

这也是袁勇为什么喜欢拍桑尼的原因。

“我做摄影记者拍过很多国内大牌的教练、球星。给我的感觉是,有的教练踏踏实实做事,但不属于明星教练。而桑尼是明星教练。

一是由于他个人的形象,非常的上镜,比如《齐鲁周刊》创刊号的封面,他的那种运筹帷幄,那种自信,从照片就能渗透出来。而后来离开鲁能时的照片,眼神则是迷离的、灰暗的。

他有明星气质,记者也乐于捕捉他的神态瞬间,这些神态通过相机被定格后,确实能给球迷、读者留下很深印象。”

2006年,袁勇应邀对塞黑进行回访。时隔9年,镜头相似,只是位置互调,在机场接机的人换成了桑特拉奇。

“他帮我们订酒店,也给我们介绍很多新朋友,包括当地的足球名宿以及足球官员。”20多天的行程里,袁勇一行拜访了南斯拉夫两个最棒的俱乐部,一个是贝尔格莱德红星俱乐部,另一个是游击队员俱乐部。而桑特拉奇几乎全程陪同。

“有一个细节是,当时从沙特执教归来的桑尼说起中国足球赛事如数家珍,甚于中国的体育记者。其实,他是通过卫星电视关注中国的甲A联赛,尤其是对鲁能,虽说离开鲁能多年,但他对鲁能依然那样的关心”。

“我们都说,桑尼性情上有山东汉子的特性,他一直眷恋济南这个城市,也一直眷恋鲁能俱乐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和鲁能再续前缘,但他对山东、对济南球迷,对鲁能,有很深的情感。”

桑特拉奇是一直渴望回归鲁能执教的,而袁勇坦言“就他日渐增长的年龄来看,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他坚信桑尼对中国足球的理念,是绝对“没问题”的。

“2006年去塞黑桑尼家的时候,我翻拍了他从年轻到后来的很多照片、资料。其实计划里,我是要给桑尼出本书的,但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实现。”

现在袁勇还会从李良石口中听到桑尼的片段,“我对他,是很挂念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能齐达内南斯拉夫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鲁能小学校开展足球赛事精彩瞬间
齐达内的下一站在哪里
鲁能小球员:每天上7节文化课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教练齐达内
南斯拉夫诸语言
齐达内将圆教练梦
齐达内获封“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