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事别太中国人:一本杂志的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2014-09-24张霞

齐鲁周刊 2014年37期
关键词:功利任性气质

张霞

我们既是战友又是敌人。这句话送给所有的采访对象。也送给我的同事。

一本杂志是怎么炼成的?什么才是杂志的气质?这由一群人和一种工作态度决定。

第一,是“刁钻”。总编曾亲自到街头上卖报,和城管争夺、吵闹;面对盛情招待的企业家栾涛,她亦毫不买账的叫人“土豪”;当着其手下上百员工,咄咄逼人的问人“私人企业家怎么选择继承人?”记者杨百会在文物现场要求采访,和阻止进场的保安争执,对方拿着枪支恐吓他,他依然毫无畏色继续拍照。

面对“愤怒“的孟京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起他的愤怒,向他挑衅,让他关注。这些年我们和保安、主管单位、主办方吵过无数的架,群访的时候推过同行很多跟斗。

第二,是“虚荣心”。 不可不回避一个现实,本质上周刊人有一种莫大的“虚荣心”,那就是对别人文字写得太精彩的恐惧。2014年的同题作文《我们的2013》我赶着捡钱一样急于一吐为快,迅速写完,交了上去。刊物出来之后让我后悔莫及了足足一个月:他们写的这么好!这么好!早知道我看完他们的稿件再写,并且以后牢牢记在心底,“且不可莽撞,要悄悄观察别人的文风,探察别人的底细。”

我们如此想做第一名,如此不能忍受别人比自己优秀。甚至“虚荣”的有些“阴险”。《艺术家永远的18岁》这个选题制作的时候,总编辑张慧萍、执行主编由卫娟、编辑部主任顾玉雪和我一起参与制作,当晚四个人一起熬夜,个个找不到灵感,“对方也写不出来”成为我当天最大的快乐,夜里九点钟从办公室道别,我们纷纷假装撂挑子回家睡了,第二天却统统交上了稿件。

第三,是“神叨”。好的人物稿件,好的新闻从来都是灵魂的工作,它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通灵,它需要你不停的流浪和战斗。总有一刻你需要把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放在她们身上感受,与她们过电,然后再使用自己的一些认知和见识,和她们在另一个磁场里招招手。

写81岁的老艺术家单应桂的时候,我无从下笔,编辑部的同事嘲笑我:“你迷失在了老灵魂里。”而我们对这种“跳大神”一样的“灵魂巫术”集体认同,“没进去”是我们的写作口头禅。

第四,是“无用”和“破坏”。无用之用本质上就是诗意,周刊做过很多没事找事的选题,十艺节我们出来调侃《济南人为什么爱鼓掌?》,三八妇女节我们说《男人没了:这个世界的性别叫做女》,大过年我们说《闲暇里的文明》,曼德拉去世我们论述《黑人叙事》,就连一个明星离婚我们都会联想到《中国前妻有力量》……

一个试图保持尊严的年轻人对生活始终需要骄傲和任性,需要吃力不讨好。杂志更是。 “它以疯狂的决心和热情寻找的是‘献身,而不是‘幸福。”有人这么剖析一切文化和艺术,周刊的气质同样如此。周刊是任性的,“无用”的。“无用”的背后是不功利,不功利就是一种诗意;“破坏”背后是不满和创造。最好的时代恰恰需要这种无用和挑衅。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利任性气质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千万别任性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任性者的搞笑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有才任性党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