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种辣椒双膜栽培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2014-09-24梁菊秀刘逊忠刘华才黄光耀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辣椒

梁菊秀+刘逊忠+刘华才+黄光耀

基金项目 《农作物“三避”栽培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25404)。

摘要通过设置冬种辣椒双膜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采用双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增产增收显著。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2种顶膜保护处理分别比地膜栽培模式增产7 635.0 kg/hm2、增长24.2%,净增益24 915元/hm2和增产6 205.5 kg/hm2、增长19.7%,净增益20 097元/hm2;分别比露天栽培增产1 204.95 kg/hm2、增长44.5%,净增益41 448元/hm2和增产10 620.0 kg/hm2、增长39.2%,净增益36 630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产量效益最好,露天栽培产量效益最差。

关键词辣椒;冬种;防寒栽培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S6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77-02

辣椒属于喜温、耐旱、怕涝、喜光而又较耐弱光的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温度低于15 ℃时,生长发育受阻,持续低于12 ℃时受害,低于5 ℃则植株易遭寒害而死亡。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年总积温为7 800~8 200 ℃,年平均无霜期为329~354 d。年平均气温为22 ℃,最低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10 ℃,比较暖和,适宜实行稻—椒水旱轮作模式种植辣椒。但常出现5 ℃左右的短时低温,辣椒易受寒害甚至死亡,严重地影响了辣椒的生产效益。为了探索辣椒防寒栽培技术,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辣椒采用了双膜(地膜+天膜)栽培试验,研究其对辣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辣椒冬种防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在钦南区那丽镇三蔸竹村进行。供试保温材料:竹片,宽2.5 cm、长2.7 m;地膜,厚0.006 mm、宽1.2 m,为黑膜;顶膜厚0.03、0.02 mm,宽3 m,为透明膜。供试辣椒品种为香辣美人。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地膜+小拱棚顶膜0.03 mm(A);地膜+小拱棚顶膜0.02 mm(B);地膜(CK1);不盖地膜、顶膜(CK2)。每个处理区面积24 m2(20.0 m×1.2 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盖膜后,用温湿度记录仪放入各棚内离地面10 cm处固定,CK1、CK2直接绑在离畦面10 cm的桩上,于晴天连续24 h测定温度,每隔3 h采集1次,选取高温日、最低温日和中温日各测3 d,计算各处理的平均数;测定单果重、单株质量。

1.3试验方法

定植前应统一施基肥(施复合肥750 kg/hm2、碳铵375 kg/hm2、硫酸锌45 kg/hm2、硼砂7.5 kg/hm2、过磷酸钙900 kg/hm2、煤灰30 t/hm2);统一种植规格(每畦1.2 m,株行距0.35 m×0.40 m),三蔸竹村辣椒于11月14日定植,12月25日覆盖顶膜。

小拱棚顶部离畦面高度80~90 cm,四边压实,加竹片扣紧,保温保湿。拱棚内基本保证温度在15~30 ℃,即使外界最低气温5 ℃,棚内也能达到10 ℃以上。遇中午高温时,揭开拱棚两端加强通风,确保棚内温度不超过35 ℃。3月上旬当外界气温基本稳定在15 ℃时,揭开两端加强通风炼苗2~3 d,然后选择午后全部揭开拱棚。

1.4田间管理

1.4.1重施果肥。由于有地膜和顶膜的有效保护,小拱棚揭开前已有少量辣椒开花挂果,揭开拱棚后,即重施果肥,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对水100~200倍,用喷雾器或机械淋施到植株根部,并用0.3%高钙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喷施叶面[1-2]。门椒采收后再追1次肥,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225 kg/hm2对水100倍淋施。采果后每隔10 d分别用0.3%高钙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喷施叶面1次;挂果期要保持土壤湿润。

1.4.2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作保障,采取“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策略,减轻或控制辣椒病虫害的发生。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

1.4.3适时采收。辣椒可连续结果多次采收,采取双膜避寒栽培技术措施的辣椒采果期比传统种植提早10 d以上。为了有利于上层多结果及果实膨大,提高产量,第1、2层椒果宜早采收,其他各层椒果宜在果皮由皱转平、色泽由浅转深并光滑发亮时采收[4]。采收盛期一般每隔2 d采收1次,采收宜在晴天早上进行,中午水分蒸发多,果柄不易脱落,采收时易伤及植株,并且果面因失水过多而容易皱缩。降雨天不宜采收,因采摘后伤口不易愈合,病菌易从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5-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气温变化动态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B保温效果明显,特别是晴天有太阳光照时,膜内温度随着阳光的增强迅速上升,气温最高可超过40 ℃,比露地气温高出15 ℃以上。膜内温度变化动态:每天10:00开始逐渐升温,12:00后温度急剧上升,16:00左右温度达到最高点,18:00后温度开始下降,19:00以后温度急剧下降;阴天没有太阳光直射时,膜内最高温度也比露地气温高4~6 ℃,每天11:00温度开始升温,12:00—15:00温度达最高点,16:00开始下降,阴天温度上升与下降速度均较缓慢。薄膜覆盖后不论晴天或阴天均较薄膜外最低温度高4 ℃以上,最高温度可超过6~15 ℃。只覆盖地膜和露地栽培,测定点温度差异不明显。

2.2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单株挂椒数、单椒重、椒长和椒径处理A、B表现比较好。处理A、B(顶膜保护)平均单株挂椒数、椒重、椒长、椒径与CK1相比分别增长33.8%、11.3%、13.7%、5.5%和30.9%、4.7%、9.4%、0.9%,与CK2相比分别增长56.9%、20.4%、19.7%、6.5%和53.4%、13.3%、15.2%、1.9%,处理A、B单株挂椒数、椒重、椒长增长明显;椒径与CK1、CK2差异不大。处理A、B(顶膜保护)比CK1、CK2提早上市12 d。说明冬种辣椒实施地膜+天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对辣椒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3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B(顶膜保护)与CK1比较分别增产24.2%、19.7%,增产极显著;处理A、B(顶膜保护)与CK2相比分别增产44.5%、39.2%,增产极显著;CK1与CK2相比增产16.3%,增产达极显著;处理A、B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A、B增产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加设天膜能有效地保护辣椒安全度过寒冷期,确保辣椒能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不加设天膜保护的2个对照,辣椒因霜冻而死亡缺株减产明显。

2.4不同处理对辣椒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冬种辣椒采取地膜+顶膜或地膜栽培均能大幅度地提高辣椒的经济效益,地膜+顶膜处理又比地膜栽培处理提高效益。处理A、B、CK1分别比CK2提高效益41 448、36 630、16 533元/hm2。处理A、B分别比CK1提高效益24 915、20 097元/hm2。比较可见,处理A辣椒经济效益最好、处理B其次、CK1再次、CK2最差。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冬种辣椒采取地膜+顶膜0.03 mm、地膜+顶膜0.02 mm、地膜栽培模式均比露天栽培的增产增收明显。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地膜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1 512.0 kg/hm2、净效益87 813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增产增收的效果最好,露天栽培的效果最差。

综上所述,建议今后大田冬种辣椒的种植过程中推广地膜+顶膜0.03 mm或地膜+顶膜0.02 mm的栽培模式,可明显地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7]。

4参考文献

[1] 刘华才,叶建春,梁菊秀.辣椒双膜避寒栽培技术[J].广西农学报,2012(5):75-76.

[2] 陈全生.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70.

[3] 苗忠.拱园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32.

[4] 刘晓燕.无公害辣椒中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36,140.

[5] 邬学洪,章国庆.辣椒早春大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63.

[6] 刘辉,陈静.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4,57.

[7] 银昌祝.冬种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5):14.

基金项目 《农作物“三避”栽培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25404)。

摘要通过设置冬种辣椒双膜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采用双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增产增收显著。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2种顶膜保护处理分别比地膜栽培模式增产7 635.0 kg/hm2、增长24.2%,净增益24 915元/hm2和增产6 205.5 kg/hm2、增长19.7%,净增益20 097元/hm2;分别比露天栽培增产1 204.95 kg/hm2、增长44.5%,净增益41 448元/hm2和增产10 620.0 kg/hm2、增长39.2%,净增益36 630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产量效益最好,露天栽培产量效益最差。

关键词辣椒;冬种;防寒栽培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S6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77-02

辣椒属于喜温、耐旱、怕涝、喜光而又较耐弱光的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温度低于15 ℃时,生长发育受阻,持续低于12 ℃时受害,低于5 ℃则植株易遭寒害而死亡。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年总积温为7 800~8 200 ℃,年平均无霜期为329~354 d。年平均气温为22 ℃,最低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10 ℃,比较暖和,适宜实行稻—椒水旱轮作模式种植辣椒。但常出现5 ℃左右的短时低温,辣椒易受寒害甚至死亡,严重地影响了辣椒的生产效益。为了探索辣椒防寒栽培技术,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辣椒采用了双膜(地膜+天膜)栽培试验,研究其对辣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辣椒冬种防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在钦南区那丽镇三蔸竹村进行。供试保温材料:竹片,宽2.5 cm、长2.7 m;地膜,厚0.006 mm、宽1.2 m,为黑膜;顶膜厚0.03、0.02 mm,宽3 m,为透明膜。供试辣椒品种为香辣美人。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地膜+小拱棚顶膜0.03 mm(A);地膜+小拱棚顶膜0.02 mm(B);地膜(CK1);不盖地膜、顶膜(CK2)。每个处理区面积24 m2(20.0 m×1.2 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盖膜后,用温湿度记录仪放入各棚内离地面10 cm处固定,CK1、CK2直接绑在离畦面10 cm的桩上,于晴天连续24 h测定温度,每隔3 h采集1次,选取高温日、最低温日和中温日各测3 d,计算各处理的平均数;测定单果重、单株质量。

1.3试验方法

定植前应统一施基肥(施复合肥750 kg/hm2、碳铵375 kg/hm2、硫酸锌45 kg/hm2、硼砂7.5 kg/hm2、过磷酸钙900 kg/hm2、煤灰30 t/hm2);统一种植规格(每畦1.2 m,株行距0.35 m×0.40 m),三蔸竹村辣椒于11月14日定植,12月25日覆盖顶膜。

小拱棚顶部离畦面高度80~90 cm,四边压实,加竹片扣紧,保温保湿。拱棚内基本保证温度在15~30 ℃,即使外界最低气温5 ℃,棚内也能达到10 ℃以上。遇中午高温时,揭开拱棚两端加强通风,确保棚内温度不超过35 ℃。3月上旬当外界气温基本稳定在15 ℃时,揭开两端加强通风炼苗2~3 d,然后选择午后全部揭开拱棚。

1.4田间管理

1.4.1重施果肥。由于有地膜和顶膜的有效保护,小拱棚揭开前已有少量辣椒开花挂果,揭开拱棚后,即重施果肥,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对水100~200倍,用喷雾器或机械淋施到植株根部,并用0.3%高钙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喷施叶面[1-2]。门椒采收后再追1次肥,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225 kg/hm2对水100倍淋施。采果后每隔10 d分别用0.3%高钙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喷施叶面1次;挂果期要保持土壤湿润。

1.4.2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作保障,采取“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策略,减轻或控制辣椒病虫害的发生。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

1.4.3适时采收。辣椒可连续结果多次采收,采取双膜避寒栽培技术措施的辣椒采果期比传统种植提早10 d以上。为了有利于上层多结果及果实膨大,提高产量,第1、2层椒果宜早采收,其他各层椒果宜在果皮由皱转平、色泽由浅转深并光滑发亮时采收[4]。采收盛期一般每隔2 d采收1次,采收宜在晴天早上进行,中午水分蒸发多,果柄不易脱落,采收时易伤及植株,并且果面因失水过多而容易皱缩。降雨天不宜采收,因采摘后伤口不易愈合,病菌易从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5-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气温变化动态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B保温效果明显,特别是晴天有太阳光照时,膜内温度随着阳光的增强迅速上升,气温最高可超过40 ℃,比露地气温高出15 ℃以上。膜内温度变化动态:每天10:00开始逐渐升温,12:00后温度急剧上升,16:00左右温度达到最高点,18:00后温度开始下降,19:00以后温度急剧下降;阴天没有太阳光直射时,膜内最高温度也比露地气温高4~6 ℃,每天11:00温度开始升温,12:00—15:00温度达最高点,16:00开始下降,阴天温度上升与下降速度均较缓慢。薄膜覆盖后不论晴天或阴天均较薄膜外最低温度高4 ℃以上,最高温度可超过6~15 ℃。只覆盖地膜和露地栽培,测定点温度差异不明显。

2.2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单株挂椒数、单椒重、椒长和椒径处理A、B表现比较好。处理A、B(顶膜保护)平均单株挂椒数、椒重、椒长、椒径与CK1相比分别增长33.8%、11.3%、13.7%、5.5%和30.9%、4.7%、9.4%、0.9%,与CK2相比分别增长56.9%、20.4%、19.7%、6.5%和53.4%、13.3%、15.2%、1.9%,处理A、B单株挂椒数、椒重、椒长增长明显;椒径与CK1、CK2差异不大。处理A、B(顶膜保护)比CK1、CK2提早上市12 d。说明冬种辣椒实施地膜+天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对辣椒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3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B(顶膜保护)与CK1比较分别增产24.2%、19.7%,增产极显著;处理A、B(顶膜保护)与CK2相比分别增产44.5%、39.2%,增产极显著;CK1与CK2相比增产16.3%,增产达极显著;处理A、B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A、B增产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加设天膜能有效地保护辣椒安全度过寒冷期,确保辣椒能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不加设天膜保护的2个对照,辣椒因霜冻而死亡缺株减产明显。

2.4不同处理对辣椒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冬种辣椒采取地膜+顶膜或地膜栽培均能大幅度地提高辣椒的经济效益,地膜+顶膜处理又比地膜栽培处理提高效益。处理A、B、CK1分别比CK2提高效益41 448、36 630、16 533元/hm2。处理A、B分别比CK1提高效益24 915、20 097元/hm2。比较可见,处理A辣椒经济效益最好、处理B其次、CK1再次、CK2最差。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冬种辣椒采取地膜+顶膜0.03 mm、地膜+顶膜0.02 mm、地膜栽培模式均比露天栽培的增产增收明显。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地膜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1 512.0 kg/hm2、净效益87 813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增产增收的效果最好,露天栽培的效果最差。

综上所述,建议今后大田冬种辣椒的种植过程中推广地膜+顶膜0.03 mm或地膜+顶膜0.02 mm的栽培模式,可明显地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7]。

4参考文献

[1] 刘华才,叶建春,梁菊秀.辣椒双膜避寒栽培技术[J].广西农学报,2012(5):75-76.

[2] 陈全生.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70.

[3] 苗忠.拱园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32.

[4] 刘晓燕.无公害辣椒中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36,140.

[5] 邬学洪,章国庆.辣椒早春大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63.

[6] 刘辉,陈静.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4,57.

[7] 银昌祝.冬种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5):14.

基金项目 《农作物“三避”栽培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25404)。

摘要通过设置冬种辣椒双膜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采用双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增产增收显著。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2种顶膜保护处理分别比地膜栽培模式增产7 635.0 kg/hm2、增长24.2%,净增益24 915元/hm2和增产6 205.5 kg/hm2、增长19.7%,净增益20 097元/hm2;分别比露天栽培增产1 204.95 kg/hm2、增长44.5%,净增益41 448元/hm2和增产10 620.0 kg/hm2、增长39.2%,净增益36 630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产量效益最好,露天栽培产量效益最差。

关键词辣椒;冬种;防寒栽培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S6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1-0077-02

辣椒属于喜温、耐旱、怕涝、喜光而又较耐弱光的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温度低于15 ℃时,生长发育受阻,持续低于12 ℃时受害,低于5 ℃则植株易遭寒害而死亡。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气候温暖,阳光充足,年总积温为7 800~8 200 ℃,年平均无霜期为329~354 d。年平均气温为22 ℃,最低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10 ℃,比较暖和,适宜实行稻—椒水旱轮作模式种植辣椒。但常出现5 ℃左右的短时低温,辣椒易受寒害甚至死亡,严重地影响了辣椒的生产效益。为了探索辣椒防寒栽培技术,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对辣椒采用了双膜(地膜+天膜)栽培试验,研究其对辣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辣椒冬种防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在钦南区那丽镇三蔸竹村进行。供试保温材料:竹片,宽2.5 cm、长2.7 m;地膜,厚0.006 mm、宽1.2 m,为黑膜;顶膜厚0.03、0.02 mm,宽3 m,为透明膜。供试辣椒品种为香辣美人。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地膜+小拱棚顶膜0.03 mm(A);地膜+小拱棚顶膜0.02 mm(B);地膜(CK1);不盖地膜、顶膜(CK2)。每个处理区面积24 m2(20.0 m×1.2 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盖膜后,用温湿度记录仪放入各棚内离地面10 cm处固定,CK1、CK2直接绑在离畦面10 cm的桩上,于晴天连续24 h测定温度,每隔3 h采集1次,选取高温日、最低温日和中温日各测3 d,计算各处理的平均数;测定单果重、单株质量。

1.3试验方法

定植前应统一施基肥(施复合肥750 kg/hm2、碳铵375 kg/hm2、硫酸锌45 kg/hm2、硼砂7.5 kg/hm2、过磷酸钙900 kg/hm2、煤灰30 t/hm2);统一种植规格(每畦1.2 m,株行距0.35 m×0.40 m),三蔸竹村辣椒于11月14日定植,12月25日覆盖顶膜。

小拱棚顶部离畦面高度80~90 cm,四边压实,加竹片扣紧,保温保湿。拱棚内基本保证温度在15~30 ℃,即使外界最低气温5 ℃,棚内也能达到10 ℃以上。遇中午高温时,揭开拱棚两端加强通风,确保棚内温度不超过35 ℃。3月上旬当外界气温基本稳定在15 ℃时,揭开两端加强通风炼苗2~3 d,然后选择午后全部揭开拱棚。

1.4田间管理

1.4.1重施果肥。由于有地膜和顶膜的有效保护,小拱棚揭开前已有少量辣椒开花挂果,揭开拱棚后,即重施果肥,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450 kg/hm2对水100~200倍,用喷雾器或机械淋施到植株根部,并用0.3%高钙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喷施叶面[1-2]。门椒采收后再追1次肥,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225 kg/hm2对水100倍淋施。采果后每隔10 d分别用0.3%高钙磷酸二氢钾+0.2%尿素溶液作根外追肥喷施叶面1次;挂果期要保持土壤湿润。

1.4.2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作保障,采取“抓住适期,主动出击,全面用药”的防治策略,减轻或控制辣椒病虫害的发生。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3]。

1.4.3适时采收。辣椒可连续结果多次采收,采取双膜避寒栽培技术措施的辣椒采果期比传统种植提早10 d以上。为了有利于上层多结果及果实膨大,提高产量,第1、2层椒果宜早采收,其他各层椒果宜在果皮由皱转平、色泽由浅转深并光滑发亮时采收[4]。采收盛期一般每隔2 d采收1次,采收宜在晴天早上进行,中午水分蒸发多,果柄不易脱落,采收时易伤及植株,并且果面因失水过多而容易皱缩。降雨天不宜采收,因采摘后伤口不易愈合,病菌易从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5-6]。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气温变化动态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B保温效果明显,特别是晴天有太阳光照时,膜内温度随着阳光的增强迅速上升,气温最高可超过40 ℃,比露地气温高出15 ℃以上。膜内温度变化动态:每天10:00开始逐渐升温,12:00后温度急剧上升,16:00左右温度达到最高点,18:00后温度开始下降,19:00以后温度急剧下降;阴天没有太阳光直射时,膜内最高温度也比露地气温高4~6 ℃,每天11:00温度开始升温,12:00—15:00温度达最高点,16:00开始下降,阴天温度上升与下降速度均较缓慢。薄膜覆盖后不论晴天或阴天均较薄膜外最低温度高4 ℃以上,最高温度可超过6~15 ℃。只覆盖地膜和露地栽培,测定点温度差异不明显。

2.2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单株挂椒数、单椒重、椒长和椒径处理A、B表现比较好。处理A、B(顶膜保护)平均单株挂椒数、椒重、椒长、椒径与CK1相比分别增长33.8%、11.3%、13.7%、5.5%和30.9%、4.7%、9.4%、0.9%,与CK2相比分别增长56.9%、20.4%、19.7%、6.5%和53.4%、13.3%、15.2%、1.9%,处理A、B单株挂椒数、椒重、椒长增长明显;椒径与CK1、CK2差异不大。处理A、B(顶膜保护)比CK1、CK2提早上市12 d。说明冬种辣椒实施地膜+天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对辣椒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3不同处理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A、B(顶膜保护)与CK1比较分别增产24.2%、19.7%,增产极显著;处理A、B(顶膜保护)与CK2相比分别增产44.5%、39.2%,增产极显著;CK1与CK2相比增产16.3%,增产达极显著;处理A、B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A、B增产明显主要原因:一是加设天膜能有效地保护辣椒安全度过寒冷期,确保辣椒能正常生长发育,二是不加设天膜保护的2个对照,辣椒因霜冻而死亡缺株减产明显。

2.4不同处理对辣椒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冬种辣椒采取地膜+顶膜或地膜栽培均能大幅度地提高辣椒的经济效益,地膜+顶膜处理又比地膜栽培处理提高效益。处理A、B、CK1分别比CK2提高效益41 448、36 630、16 533元/hm2。处理A、B分别比CK1提高效益24 915、20 097元/hm2。比较可见,处理A辣椒经济效益最好、处理B其次、CK1再次、CK2最差。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冬种辣椒采取地膜+顶膜0.03 mm、地膜+顶膜0.02 mm、地膜栽培模式均比露天栽培的增产增收明显。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地膜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1 512.0 kg/hm2、净效益87 813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增产增收的效果最好,露天栽培的效果最差。

综上所述,建议今后大田冬种辣椒的种植过程中推广地膜+顶膜0.03 mm或地膜+顶膜0.02 mm的栽培模式,可明显地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7]。

4参考文献

[1] 刘华才,叶建春,梁菊秀.辣椒双膜避寒栽培技术[J].广西农学报,2012(5):75-76.

[2] 陈全生.辣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70.

[3] 苗忠.拱园大棚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32.

[4] 刘晓燕.无公害辣椒中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136,140.

[5] 邬学洪,章国庆.辣椒早春大棚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63.

[6] 刘辉,陈静.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4,57.

[7] 银昌祝.冬种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4(5):14.

猜你喜欢

辣椒
卖辣椒者的智慧
辣椒之争
卖辣椒的人
卖辣椒的智慧
我的办法我知道
用自己的方法卖辣椒
卖辣椒的智慧
我的办法我知道
卖辣椒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