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设计的文化探讨
2014-09-24何景浩
何景浩
摘要:参与性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尝试从文化角度入手,从本质和源头上来探询参与性设计背后的社会背景极其意义。
关键词:参与性设计;生活方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4007102
1文化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仅定义就有120~250之多,值得强调的是: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大的不同,有一维的认识是几乎相同的: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是人类历史的沉积物。她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并且通过人类的知识、价值、信仰、道德、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文化首先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其次,文化不是指个别人,或者少数人,而是指某一群体共同的行为模式;再次,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几乎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领域,但其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样看来,文化是人类通过与外在的构成创造前提条件的环境相适应,所实现的一切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态、行为模式以及因这些方式样式之需所创造的产品。
2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从人类第一次主动将自然物变成了一个满足生存需要的有用物,设计文化便开始萌动了,或者说,当人类还不能依靠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所有时,就出现了早期的设计形态。这表明,设计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文化。因此,作为一种体现设计域的知识、思维、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及其行为模式的设计文化,她既不是形而下的技术性存在,也不是纯粹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性资源。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首先,设计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设计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文化因素主要有社会发展、文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其他学科文化成果等。其次,设计是文化的缩影与见证,是某种文化现象(如哲学观念、民族精神、重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反映和缩影。再次,设计同时也部分地创造着文化:与其他文化成果相交,成为新的文化;设计对旧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文化。所以,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1背景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变,也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转型,它实质上是中国社会由一个原来较封闭、较古典的社会走向一个较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形态的前奏和过渡阶段,这种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财富的繁荣、贸易额的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外在特征和成就,同时它也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心理经验、感觉模式、消费方式等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种种文化机制引入了古老的中国社会。这些变化和影响主要体现在。
2.2生活方式的转型
生活方式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二是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三是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仅改变了经济的运行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在地域、职业、角色等方面的开放与流通,职业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人们走出原来生活环境和离开原职业,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农民、商人、工人或其他角色间的转换,乡村人、城市人或一种边缘化的角色间流动;抑或是同一身份不同角色的转变:由机关干部、工人成为商人、公司职员成为自由职业人等等。总之,人们在地域、职业、角色方面的转变使得许多人重新获得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转变使得人群的情感和要求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用户是评价一个产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不能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不能打动他们。这是一个常识。
2.3文化转型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大规模数码复制,从此不再有真实和原作,一切都成为类像。然而人需要在生活中体现其独特性,展示其个性,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工业革命之前,文化的主体是精英的雅文化,精神生活被一种古典情趣弥漫着,工业革命使得技术进入产业化状态,而技术的产业化又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大批量生产以至于成为任何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得以享受的对象时,通过对物品的占有而获得的一种生命的体验就走出了贵族的豪宅,变成了普遍的、世俗的情态。新技术与工业生产将那些曾经只能由贵族人士把玩于股掌之间的精致物品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后,物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就随之走向大众化。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在金字塔最上层的精英知识分子眼中,或许认为是一种堕落,但是,就今日大众传播事业发达导致人类知识普及的观点而言,文化的产业化是为了满足众人的需求,必须加速生产、扩张与行销,实质上是在不断提升金字塔的下层。因为象征文明社会结构的传统金字塔三角形一直在蜕变中,当底部越来越小,中腹便越来越膨胀,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球状。球体只要滚动,就没有人永远沉沦在底盘,也没有人能恒久霸占尖端。
设计师是主宰设计的最主要力量,设计通常是在设计师的极度自我或极不情愿地被动接受改造的环境下来完成作品创作。从中国选秀娱乐节目接连不断成功的启示中,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参与互动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有参与作品设计的权利,设计界也不例外,设计作品的互动和交流是重要的。在互动和参与过程中,设计师提升了自己,普通人在设计师的引领下得到了启示,两者在相互修正中,作品最终得到完善。
如今从一些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参与性设计的例子。在某游戏内容更新的工作中,其游戏运营团队以尊重玩家意见、满足玩家需求为工作前提,邀请广大用户来为即将更新的新怪物进行设计命名,玩家参与游戏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这一种社会实践时,有人呼吁公众参与城市设计,并提出专业人员必须在参与程序中协调不同参与者的多重目标,从而达成最终的一致;如今流行一种说法:“80%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新加坡H55公司设计的自我推销合集,它的封面设计是一个获奖作品,观众也可应邀参与设计,读者可以将“I want the title of this book to be ”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得到他中意的书名。字母是粘贴在书页上的,和孩子们常玩的那种贴在冰箱上的磁性字母相似。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鼓励读者参与,让他们尝试各种可能性,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图1何健荣(Hanson Ho)新加坡20013参与性设计的意义
用户的评价是判断一个产品好坏的标准。“参与性设计”(Users Participatory Design),用户不再是新产品的消极的等待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这种理念下,用户和设计师、客户一起参与到原来由设计师独立完成的工作中,如市场分析、设计创意、设计评价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成型,用户变成了前研发者、前创造者、甚至是前设计者。在这些用户协助下,把最终的用户需求和商机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在传统设计流程中,开发新产品之前,一些市场调查已经能够满足产品开发的基本市场定位信息,但这仅仅是一个较宏观理论分析的结果和市场预测,许多细节以及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是无法通过传统市场调研来完成的,况且如今人们的真实需求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因此,用户越早介入产品开发,将有利于更加深入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也有利于设计师更好的理解消费中潜在的设计问题,使最终产品贴合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需求。使用者通过一定程度的参与创造个性,在后现代哲学流行的多元化社会的今天,这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种设计模式还有赖于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观察力。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克里斯·亚伯.张磊,司玲,侯正华,陈辉译.建筑与个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赵超.用户参与性设计-面向民主化语境的技术社会[A].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汇编,2007.
endprint
摘要:参与性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尝试从文化角度入手,从本质和源头上来探询参与性设计背后的社会背景极其意义。
关键词:参与性设计;生活方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4007102
1文化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仅定义就有120~250之多,值得强调的是: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大的不同,有一维的认识是几乎相同的: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是人类历史的沉积物。她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并且通过人类的知识、价值、信仰、道德、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文化首先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其次,文化不是指个别人,或者少数人,而是指某一群体共同的行为模式;再次,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几乎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领域,但其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样看来,文化是人类通过与外在的构成创造前提条件的环境相适应,所实现的一切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态、行为模式以及因这些方式样式之需所创造的产品。
2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从人类第一次主动将自然物变成了一个满足生存需要的有用物,设计文化便开始萌动了,或者说,当人类还不能依靠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所有时,就出现了早期的设计形态。这表明,设计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文化。因此,作为一种体现设计域的知识、思维、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及其行为模式的设计文化,她既不是形而下的技术性存在,也不是纯粹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性资源。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首先,设计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设计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文化因素主要有社会发展、文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其他学科文化成果等。其次,设计是文化的缩影与见证,是某种文化现象(如哲学观念、民族精神、重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反映和缩影。再次,设计同时也部分地创造着文化:与其他文化成果相交,成为新的文化;设计对旧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文化。所以,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1背景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变,也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转型,它实质上是中国社会由一个原来较封闭、较古典的社会走向一个较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形态的前奏和过渡阶段,这种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财富的繁荣、贸易额的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外在特征和成就,同时它也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心理经验、感觉模式、消费方式等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种种文化机制引入了古老的中国社会。这些变化和影响主要体现在。
2.2生活方式的转型
生活方式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二是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三是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仅改变了经济的运行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在地域、职业、角色等方面的开放与流通,职业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人们走出原来生活环境和离开原职业,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农民、商人、工人或其他角色间的转换,乡村人、城市人或一种边缘化的角色间流动;抑或是同一身份不同角色的转变:由机关干部、工人成为商人、公司职员成为自由职业人等等。总之,人们在地域、职业、角色方面的转变使得许多人重新获得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转变使得人群的情感和要求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用户是评价一个产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不能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不能打动他们。这是一个常识。
2.3文化转型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大规模数码复制,从此不再有真实和原作,一切都成为类像。然而人需要在生活中体现其独特性,展示其个性,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工业革命之前,文化的主体是精英的雅文化,精神生活被一种古典情趣弥漫着,工业革命使得技术进入产业化状态,而技术的产业化又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大批量生产以至于成为任何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得以享受的对象时,通过对物品的占有而获得的一种生命的体验就走出了贵族的豪宅,变成了普遍的、世俗的情态。新技术与工业生产将那些曾经只能由贵族人士把玩于股掌之间的精致物品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后,物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就随之走向大众化。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在金字塔最上层的精英知识分子眼中,或许认为是一种堕落,但是,就今日大众传播事业发达导致人类知识普及的观点而言,文化的产业化是为了满足众人的需求,必须加速生产、扩张与行销,实质上是在不断提升金字塔的下层。因为象征文明社会结构的传统金字塔三角形一直在蜕变中,当底部越来越小,中腹便越来越膨胀,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球状。球体只要滚动,就没有人永远沉沦在底盘,也没有人能恒久霸占尖端。
设计师是主宰设计的最主要力量,设计通常是在设计师的极度自我或极不情愿地被动接受改造的环境下来完成作品创作。从中国选秀娱乐节目接连不断成功的启示中,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参与互动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有参与作品设计的权利,设计界也不例外,设计作品的互动和交流是重要的。在互动和参与过程中,设计师提升了自己,普通人在设计师的引领下得到了启示,两者在相互修正中,作品最终得到完善。
如今从一些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参与性设计的例子。在某游戏内容更新的工作中,其游戏运营团队以尊重玩家意见、满足玩家需求为工作前提,邀请广大用户来为即将更新的新怪物进行设计命名,玩家参与游戏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这一种社会实践时,有人呼吁公众参与城市设计,并提出专业人员必须在参与程序中协调不同参与者的多重目标,从而达成最终的一致;如今流行一种说法:“80%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新加坡H55公司设计的自我推销合集,它的封面设计是一个获奖作品,观众也可应邀参与设计,读者可以将“I want the title of this book to be ”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得到他中意的书名。字母是粘贴在书页上的,和孩子们常玩的那种贴在冰箱上的磁性字母相似。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鼓励读者参与,让他们尝试各种可能性,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图1何健荣(Hanson Ho)新加坡20013参与性设计的意义
用户的评价是判断一个产品好坏的标准。“参与性设计”(Users Participatory Design),用户不再是新产品的消极的等待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这种理念下,用户和设计师、客户一起参与到原来由设计师独立完成的工作中,如市场分析、设计创意、设计评价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成型,用户变成了前研发者、前创造者、甚至是前设计者。在这些用户协助下,把最终的用户需求和商机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在传统设计流程中,开发新产品之前,一些市场调查已经能够满足产品开发的基本市场定位信息,但这仅仅是一个较宏观理论分析的结果和市场预测,许多细节以及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是无法通过传统市场调研来完成的,况且如今人们的真实需求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因此,用户越早介入产品开发,将有利于更加深入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也有利于设计师更好的理解消费中潜在的设计问题,使最终产品贴合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需求。使用者通过一定程度的参与创造个性,在后现代哲学流行的多元化社会的今天,这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种设计模式还有赖于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观察力。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克里斯·亚伯.张磊,司玲,侯正华,陈辉译.建筑与个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赵超.用户参与性设计-面向民主化语境的技术社会[A].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汇编,2007.
endprint
摘要:参与性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尝试从文化角度入手,从本质和源头上来探询参与性设计背后的社会背景极其意义。
关键词:参与性设计;生活方式;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4007102
1文化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仅定义就有120~250之多,值得强调的是: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大的不同,有一维的认识是几乎相同的: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是人类历史的沉积物。她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并且通过人类的知识、价值、信仰、道德、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文化首先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其次,文化不是指个别人,或者少数人,而是指某一群体共同的行为模式;再次,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几乎包括人类的所有行为领域,但其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样看来,文化是人类通过与外在的构成创造前提条件的环境相适应,所实现的一切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态、行为模式以及因这些方式样式之需所创造的产品。
2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从人类第一次主动将自然物变成了一个满足生存需要的有用物,设计文化便开始萌动了,或者说,当人类还不能依靠语言文字很好地表达所有时,就出现了早期的设计形态。这表明,设计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文化。因此,作为一种体现设计域的知识、思维、价值、意义、符号系统及其行为模式的设计文化,她既不是形而下的技术性存在,也不是纯粹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性资源。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首先,设计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对设计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文化因素主要有社会发展、文化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其他学科文化成果等。其次,设计是文化的缩影与见证,是某种文化现象(如哲学观念、民族精神、重大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反映和缩影。再次,设计同时也部分地创造着文化:与其他文化成果相交,成为新的文化;设计对旧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的文化。所以,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2.1背景
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变,也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转型,它实质上是中国社会由一个原来较封闭、较古典的社会走向一个较开放的现代化社会形态的前奏和过渡阶段,这种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高速增长、物质财富的繁荣、贸易额的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外在特征和成就,同时它也将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心理经验、感觉模式、消费方式等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种种文化机制引入了古老的中国社会。这些变化和影响主要体现在。
2.2生活方式的转型
生活方式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二是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三是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型,即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仅改变了经济的运行模式,同时也带来了整个社会在地域、职业、角色等方面的开放与流通,职业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人们走出原来生活环境和离开原职业,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农民、商人、工人或其他角色间的转换,乡村人、城市人或一种边缘化的角色间流动;抑或是同一身份不同角色的转变:由机关干部、工人成为商人、公司职员成为自由职业人等等。总之,人们在地域、职业、角色方面的转变使得许多人重新获得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转变使得人群的情感和要求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用户是评价一个产品好坏的根本标准,不能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不能打动他们。这是一个常识。
2.3文化转型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大规模数码复制,从此不再有真实和原作,一切都成为类像。然而人需要在生活中体现其独特性,展示其个性,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工业革命之前,文化的主体是精英的雅文化,精神生活被一种古典情趣弥漫着,工业革命使得技术进入产业化状态,而技术的产业化又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为人们提供大批量生产以至于成为任何具有购买能力的人得以享受的对象时,通过对物品的占有而获得的一种生命的体验就走出了贵族的豪宅,变成了普遍的、世俗的情态。新技术与工业生产将那些曾经只能由贵族人士把玩于股掌之间的精致物品批量生产推向市场后,物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就随之走向大众化。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在金字塔最上层的精英知识分子眼中,或许认为是一种堕落,但是,就今日大众传播事业发达导致人类知识普及的观点而言,文化的产业化是为了满足众人的需求,必须加速生产、扩张与行销,实质上是在不断提升金字塔的下层。因为象征文明社会结构的传统金字塔三角形一直在蜕变中,当底部越来越小,中腹便越来越膨胀,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球状。球体只要滚动,就没有人永远沉沦在底盘,也没有人能恒久霸占尖端。
设计师是主宰设计的最主要力量,设计通常是在设计师的极度自我或极不情愿地被动接受改造的环境下来完成作品创作。从中国选秀娱乐节目接连不断成功的启示中,可以看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参与互动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有参与作品设计的权利,设计界也不例外,设计作品的互动和交流是重要的。在互动和参与过程中,设计师提升了自己,普通人在设计师的引领下得到了启示,两者在相互修正中,作品最终得到完善。
如今从一些社会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参与性设计的例子。在某游戏内容更新的工作中,其游戏运营团队以尊重玩家意见、满足玩家需求为工作前提,邀请广大用户来为即将更新的新怪物进行设计命名,玩家参与游戏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这一种社会实践时,有人呼吁公众参与城市设计,并提出专业人员必须在参与程序中协调不同参与者的多重目标,从而达成最终的一致;如今流行一种说法:“80%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新加坡H55公司设计的自我推销合集,它的封面设计是一个获奖作品,观众也可应邀参与设计,读者可以将“I want the title of this book to be ”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得到他中意的书名。字母是粘贴在书页上的,和孩子们常玩的那种贴在冰箱上的磁性字母相似。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鼓励读者参与,让他们尝试各种可能性,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图1何健荣(Hanson Ho)新加坡20013参与性设计的意义
用户的评价是判断一个产品好坏的标准。“参与性设计”(Users Participatory Design),用户不再是新产品的消极的等待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这种理念下,用户和设计师、客户一起参与到原来由设计师独立完成的工作中,如市场分析、设计创意、设计评价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和成型,用户变成了前研发者、前创造者、甚至是前设计者。在这些用户协助下,把最终的用户需求和商机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在传统设计流程中,开发新产品之前,一些市场调查已经能够满足产品开发的基本市场定位信息,但这仅仅是一个较宏观理论分析的结果和市场预测,许多细节以及涉及到设计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是无法通过传统市场调研来完成的,况且如今人们的真实需求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因此,用户越早介入产品开发,将有利于更加深入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也有利于设计师更好的理解消费中潜在的设计问题,使最终产品贴合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需求。使用者通过一定程度的参与创造个性,在后现代哲学流行的多元化社会的今天,这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当然,这种设计模式还有赖于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观察力。
参考文献
[1]马克·第亚尼.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克里斯·亚伯.张磊,司玲,侯正华,陈辉译.建筑与个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赵超.用户参与性设计-面向民主化语境的技术社会[A].2007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论文汇编,2007.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