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地区甘蔗、香蕉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2014-09-24韩广勇邓卫武
韩广勇+邓卫武(等)
摘 要 简要分析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重点,提出粤西地区甘蔗、香蕉产业发展重点及对策,以促进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 粤西地区 ;甘蔗 ;香蕉 ;发展现状 ;调研
中图分类号 S566.1;S668.1
Development Status of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ies in Western Guangdong
HAN Guangyong1) DENG Weiwu1) FAN Wubo2,3,4) CHEN Xuan2,3,4)
WANG Wenzhuang4) WEN Shanghua3,5)
(1 Guangdong Guangqian Sugar Development Co., Ltd., Zhanjiang, Guangdong 524348;
2 Zhanji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13;
3 Tropical Dry Farming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13;
4 Chinese Society for Tropical Crops, Haikou, Hainan 571101;
5 Guangdong Zhanjiang Bureau of Reclamation,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2)
Abstract Guangdong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y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research group offered thei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se key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y.
Key words Western Guangdong ; sugarcane ; banana ; development status ; research
2013年6月18-22日,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受农业部南亚办的委托,在广东粤西地区对主要热带作物产业发展关键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成员到茂名农垦、湛江农垦、徐闻水果蔬菜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等19个单位,对甘蔗、香蕉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当前甘蔗、香蕉产业发展情况,并针对粤西地区甘蔗、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今后发展的重点及对策,以促进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1 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现状
1.1 粤西地区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之一,其中粤西蔗区是中国甘蔗优势区域之一,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市,以湛江市为主。2012年,粤西甘蔗种植面积13.44万hm2,占广东省甘蔗种植面积的92.37 %;产量为1 188.76万t,占广东省甘蔗产量的92.92 %[1]。2012年,湛江市甘蔗种植面积为12.90万hm2,占广东省甘蔗种植面积的88.65 %;产量为1 150.50万t,占广东省甘蔗产量的89.93 %[1]。种植品种、病虫害、栽培管理、技术改革等以湛江农垦为例。
甘蔗产业是湛江农垦龙头产业,也是最主要支柱产业,种植面积2.8万hm2,约占粤西甘蔗面积的22 %;甘蔗年产量约220万t,约占湛江垦区经济总量的60 %。目前,湛江农垦主要推广的甘蔗品种有新台糖1、2、16、22、25号,粤糖93/159等,早熟高糖品种约占70 %,中、晚熟品种约占30 %。甘蔗主要病虫害有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宿根矮化病、甘蔗螟虫、绵蚜虫、粉介壳虫、蔗龟、蓟马等。甘蔗栽培管理以地膜覆盖、人工施肥与灌溉、人工喷施化学除草剂除草等为主。
近年来,湛江农垦在甘蔗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甘蔗机械化生产管理,如水肥一体化滴灌,机械化中耕松土、施肥、培土、喷施除草剂和机械化收获等;通过中耕松土培土,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甘蔗抗旱、抗倒伏能力,节省劳动力及水资源,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技术繁育甘蔗健康种苗,甘蔗种茎进行消毒浸种处理,减少和防止甘蔗病害发生;利用赤眼蜂、诱虫灯等防治甘蔗虫害;施用生物有机肥,防治甘蔗病虫害;有计划地推进甘蔗与橡胶、菠萝、剑麻等其它作物的轮作,防止长期连作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甘蔗制糖厂引进机械化装卸甘蔗设备、无滤布真空过滤设备、液压马达设备等,改进每车快速取样测糖分技术,还实现烟囱余热回收利用、废液发酵生产沼气、沼液和滤泥回收生产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等废弃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
湛江农垦建立了全国一流的甘蔗健康种苗基地、国家级甘蔗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为广东甘蔗产业的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广东乃至中国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粤西地区香蕉产业发展现状
香蕉是世界上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水果,年交易量居各类水果之首,交易金额排名第二。广东是中国香蕉最大的产区,2010年香蕉种植面积12.55万hm2,产量为371.27万t。广东香蕉区域化生产明显,粤西地区是主产区,2010年香蕉种植面积7.58万hm2,产量257.87万t,占广东省香蕉总产量的69.46 %。此次粤西地区香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以徐闻县为主。2012年,该县香蕉种植面积1.2万hm2,产量52万t,总产值9.36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4 %。
徐闻县引进了一批香蕉生产实用技术,如反季节高产优质栽培、标准化生产、种苗繁育、薄膜覆盖、套袋保果、留梳留芽、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间种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据统计,目前徐闻县香蕉标准化生产面积达1万hm2,节水灌溉面积1.13万hm2,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0.53万多hm2,套袋保果技术应用面积0.8万hm2,反季节生产技术基本推广普及,良种覆盖率达96 %以上,香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目前,香蕉的销售产品主要是鲜果。徐闻县注重香蕉品牌的创建,如“福民牌”香蕉、“双仔牌”香蕉已经享誉北京、上海各大超市,“福民牌”香蕉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中华名果”称号,2012年还获得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行金奖。徐闻县也十分注重香蕉营销市场的开拓,在全国建立了23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目前,徐闻县香蕉病虫害危害严重,影响了香蕉的产量和品质,主要病虫害包括香蕉枯萎病、黑星病、叶斑病、叶缘枯病、软腐病、花叶心腐病、象甲、花蓟马等,其中香蕉枯萎病仍是香蕉产业的最大威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抗、耐病品种的选育、药剂、微生物有机肥、水旱轮作或与其它作物轮作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2 存在问题
2.1 机械化水平低
由于粤西地区甘蔗、香蕉种植面积规模不大,多为分散的小农户型;地势环境复杂多样,土壤多为粘土;热作机械多为大型机械设备,缺乏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小型机械设备,因此甘蔗、香蕉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如茂名地区多为丘陵地带,这给机械化耕作带来了困难;甘蔗生长中后期,由于茎叶伸长封行等原因,影响机械化管理;甘蔗、香蕉的收获各有特点,机械化操作难度大,尤其香蕉采摘需注意保果保鲜;粤西地区地势环境复杂多样,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粤西地区种植甘蔗、香蕉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土壤粘性强,不利于小型机械的耕作。
2.2 种质创新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广东粤西地区目前的甘蔗、香蕉品种多为引进品种。由于科研基础薄弱、科研力量和经费不足,自主创新品种少,且更新缓慢;甘蔗、香蕉生产的关键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甘蔗生产管理较为粗放,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普及率低;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均影响了甘蔗、香蕉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长期以来甘蔗以台糖系列品种为主,香蕉以巴西品种为主,均为引进品种;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生产管理也主要凭借农民传统的生产管理经验来进行,缺少专业技术指导,技术含量低;甘蔗花叶病、枯萎病、香蕉枯萎病等病害仍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香蕉的采后保鲜技术有待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认识不足(重造轻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均影响甘蔗、香蕉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水平逐年下降
甘蔗、香蕉产业种植结构单一,作物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传病虫害严重、品种退化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当家品种少,经多年种植后,种性下降,抗逆性差,从而影响产量。如甘蔗产业是广东湛江的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大,涉及区域广,多为长期连作,病虫害发生率高,产量低;高产品种少,种植品种单一,多年种植后导致品种退化;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产量下降。香蕉枯萎病也是一种土传病害,长期连作对香蕉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2.4 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业投入少
甘蔗和香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不仅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基础设施,还包括科研、农技推广、政策法规、热作信息等方面。在甘蔗和香蕉生产中的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和低产田改造等,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基础设施,科研设施和设备等投入不足,影响了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
2.5 市场不稳定,产品竞争力差
甘蔗和香蕉产品价格易受国内外供需市场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由于甘蔗和香蕉生产易受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市场波动频繁,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
2.6 劳动力缺乏,成本增加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缺乏成为目前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劳动力缺乏,致使工价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物价上涨,使农药、化肥、原材料及其它物资等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流通模式单一,致使流通成本增加等,均不利于甘蔗和香蕉产业的发展。目前,甘蔗种植和收获环节仍需要依靠人力劳动完成,劳动力需求量大,增加了劳动成本,影响企业效益。
3 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重点及对策
3.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热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1 加快引种步伐,积极培育新品种
育种工作是一项时间长、失败可能性较大的科研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除了需要自己培育新品种外,也需要引进优良品种,这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粤西地区应与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实施甘蔗和香蕉良种良苗工程,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步伐,以改变目前甘蔗和香蕉生产当家品种少的局面。同时,也必须加强种质创新,积极培育优良新品种,才能真正提高广东省乃至中国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水平。
3.1.2 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强度及劳动力需求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越来越高,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因此,甘蔗和香蕉生产应发展小型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强度和劳动力需求量,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达到甘蔗和香蕉生产高产、高效的目的。
3.1.3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是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并把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服务融为一体。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3.2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建立良好的耕作循环方式
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行合理轮作、间作或套作,建立良好的耕作循环方式,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也是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调整种植结构须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
3.3 强化管理,实现统防统治,确保甘蔗和香蕉产品质量安全
科学规范管理生产过程,建立健全甘蔗和香蕉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体系,保证甘蔗和香蕉生产经营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和产品评价认证体系的建立,有效监督甘蔗和香蕉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确保甘蔗和香蕉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甘蔗和香蕉产品品牌、名牌战略的实施。
3.4 创新经营体制,健全产业化发展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当前的经营体制已经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创新经营体制,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甘蔗和香蕉等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甘蔗和香蕉产业化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健全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提升甘蔗和香蕉产业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健全税收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加大产品认证实施力度。
3.5 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农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才有利于甘蔗和香蕉产业稳健发展。
3.6 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政府层面的扶持和引导,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彰显产业集群效应;进行项目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应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集贸市场建设、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从而提高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甘蔗和香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 艳,张禄祥,肖广江,等. 2013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