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弦上的“莎翁”道兰与他的琉特琴音乐

2014-09-24顾梦怡

音乐爱好者 2014年6期
关键词:幻想曲诺斯莎翁

顾梦怡

文艺复兴,这充满魔力的四个字。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碰撞,一个又一个永远不能磨灭的名字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摆脱了中世纪的重重枷锁,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在这样的环境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最风靡的家庭独奏乐器——琉特琴,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其中更是以约翰·道兰甜美善感的琉特琴乐曲为翘楚。

我们总是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作为一名文艺复兴晚期的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约翰·道兰可以说是在琉特琴界里最当之无愧的全才。他并非幸运儿,在错误的时期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使得他错过了在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宫廷里担任琉特琴乐师的机会,只得远走丹麦宫廷。他也曾深陷间谍丑闻,周旋于罗马教廷与英国皇室之间,历经数年才得以重返故里。即便如此,道兰的天赋与才能仍然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当时的听众沉浸于其美妙绝伦的乐曲中。

关于约翰·道兰最广为人知的赞颂诗莫过于在1598年,诗人理查德·巴恩费尔德写下的十四行诗中的一句:“道兰待你们不能更好,此曲只应天上有/他的琉特琴让人魂牵梦萦。”。无论是从这极高的评价,还是从道兰音乐本身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更是拥有着美妙的音色。我们可以非常确定地说,道兰的音乐是不可复制也是具有强烈渲染力的。道兰德用六弦的琉特琴缔造了一个时代,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说到文艺复兴后期,我们不得不提当时的另一名巨匠,独一无二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与道兰只差一岁,时代的大背景像是偶然,亦像是必然,给了这两位大师除了相仿的年龄之外另一些的相似之处。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的创作欲望很强烈,他会年复一年地修订其作品,直至其满意。同样的,道兰也会时不时地修改他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有着十几个版本,后人几乎无法辨认哪个才是初版手稿。道兰的作品随着琉特琴的发展而日趋丰满,某些为六弦琉特琴定制的曲子,逐渐地也可以在九弦、十弦的琉特琴上演奏了。可以说,琉特琴的发展史与道兰的个人发展相辅相成。而通过道兰写在每首曲子前的献词,我们甚至可以从中一窥英国贵族们的发家史以及他们的婚嫁情况和受封情况,那一个个变化着的头衔足够人们拼凑出一部小型编年史了。

回到约翰·道兰的作品。提到道兰,我们脑海中能够立刻想到的便是那些忧郁凄美的旋律了,以《泪》(Lachrimae)这首帕凡舞曲最为著名。道兰的音乐覆盖范围极广,他可以通过对音乐的特殊融合与搭配,调动人们的各种情绪,同时其丰富的旋律性、通俗易懂的复调更是如一缕清风,刮入每个人的心坎。道兰的琉特琴在很多时候摒弃了繁复的炫技,用其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婉婉道来,治愈着听者的心灵。

提到琉特琴的演奏曲目,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多见帕凡舞曲、加利亚德舞曲或是阿勒曼德舞曲等,但是幻想曲的数量却是屈指可数,远不及欧洲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道兰是个“异类”,他总共留给了后人七首风格各异的幻想曲。虽然七并不是个大数目,但相比当时英国的其他琉特琴作曲家,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

比起一般的幻想曲,道兰的幻想曲更为自由,有时忠实遵循复调的形式,有时则更注重音乐性与娱乐性。他对于欧洲音乐风格走向的精准把握可以说完整地折射在了他的幻想曲中,我们时常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英式复调;另一方面,因为道兰对于意大利音乐的浓厚兴趣,我们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一丝丝意大利风情,尤其体现在他的序曲、托卡塔曲中。

《第一幻想曲》是他最早的、也可能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幻想曲,安宁的开头随着复调的推进最终到达了一个积极明亮的结尾。第五、六、七幻想曲听起来更有托卡塔或是意大利风格的味道,其中《第六幻想曲》开头像是小调版的《第一幻想曲》,不过之后的发展却大相径庭。第五、七幻想曲的主题交相呼应,相辅相成。《第二幻想曲“希望渺茫”》(Forlone Hope Fancy)与《第三幻想曲“永别”》(Farewell)是一组相对应的幻想曲,第二号以下行半音阶贝斯起头,伴有浓浓的忧愁,而后速度加快,音符一泻而下,一气呵成;而第三伴随着上行的半音阶,速度平稳,将忧伤的情绪贯穿始终。《第四幻想曲》是另一首“永别”,它同时也是一首圣名曲(In Nomine)。圣名曲是道兰非常喜欢的一种音乐形式,但却不常在琉特琴乐曲中出现。

本张专辑中收录的梦想曲(Dream)与灵魂曲(Spirit)都创作于1590到1600年期间。第一首《斯特兰基大人的进行曲》(Lord Stranges March)是一首阿勒曼德风格的作品,是道兰写给他的资助人之一斯特兰基大人的。斯特兰基拥有一个剧团,莎士比亚曾在1587年在此剧团表演。灵魂曲中所有出现的人物都是道兰的朋友们和资助者们。

本专辑的演奏者奈吉尔·诺斯(Nigel North)是一名出生于1954年的英国琉特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及教育家。有人曾比较过诺斯与另一名同时代的琉特琴演奏家,同样出生于1954年的美国人保罗·欧戴特(Paul ODette)的演奏,诺斯的演奏更倾向于较自由的节奏,同时表现出的情绪更为松弛。以《温特夫人的跳跃》(Mrs. Winters Jump)一曲为例,这两位演奏家的演奏方式便截然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道兰的音乐,保罗的演奏入木三分,活泼而不失韵律感,充满戏剧性,将其度控制得恰到好处;诺斯的演奏则矜持而不失庄严,甚至在一些最为活泼的地方,诺斯仍在他的演奏中加上了一份内敛。

整张专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纽马克特的圣约翰克利索斯顿教堂中录制。场地虽然宽阔,却使得音质更为空灵,音色更为饱满。

猜你喜欢

幻想曲诺斯莎翁
快乐幻想曲
长发幻想曲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送花”
玩意
戴诺斯和杰克.查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