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爵士乐的民乐大师

2014-09-24余倩

音乐爱好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校中央音乐学院爵士乐

余倩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山西娃

初闻郭雅志这个名字还是在给中国民乐家吴彤做采访之时。我问吴彤还有哪位在西方的民乐大家值得一访,他坚定地报出这个名字,并帮助我联系上了正在美国波士顿钻研爵士乐的郭雅志。“民乐家学习爵士乐?”光是这点就点燃了我的好奇心,并开始收集有关这位民乐家的资料:山西出生,中央音乐学院唢呐专业老师,在纽约得过Pro Musicis的管乐比赛大奖,香港中乐团唢呐首席,创办了香港唢呐协会,曾和香港著名流行歌手一起在红磡举办音乐会。鲜花掌声,功名利禄,一样不缺,却在不惑之年抛下香港的一切繁华,躲到安静的波士顿,潜心钻研起了爵士乐。一眼望去,便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几经安排,终于在波士顿见到了郭雅志。穿着中式布衫、带着红色鳄鱼牌绒帽的他,似乎正身体力行地将中西方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一起听完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我们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坐下,聊起他有趣的经历。楼上正有学生在饭堂举办着小型音乐会,定音鼓坚定地敲打出爵士乐的激情。从古典殿堂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厅,到一街之隔的以流行音乐闻名的伯克利音乐学院,才几分钟的路程,但从传统的民族音乐表演到即兴的爵士乐演奏,郭雅志却打算用余生的时间来跨越。

“刚才我们听乐团演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那圆号吹出的旋律我也会吹!”他笑着说道。没错,这位被誉为中国唢呐第一人的大师最早学会的乐器居然是法国圆号。“我九岁开始学习圆号我父母都曾在山西艺校演出,父亲什么乐器都会一点,母亲则是山西梆子的老师。“文革”时,艺校解散了,他们去了工厂的宣传队工作,直到“文革”后再重返艺校。”郭雅志年幼时跟着父母吃过不少苦。父母重返艺校后,他也考入了艺校并开始学习板胡,之后便跟着大人们到最偏远的农村演出,有时候一去就是几个月,演到不知年月的地步。“那些农村都非常偏远,一下大雨就没法出来了。我记得每次演完一场戏,身上都是白花花的一大片,那是板胡落下的松香。”那时的郭雅志才十五六岁,熬不住这般辛苦的日子,在艺校剧团工作了一年半后,通过自学唢呐加上老师的一些点拨,他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成为了一名唢呐专业的学生。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唢呐,郭雅志非常坦白:“刚开始也谈不上特别喜欢这件乐器,主要是为了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但是我有个特点就是做一行爱一行,而且总想着法子让我的演奏与众不同。所以虽然很难说唢呐是我最爱的乐器,但是我演奏了它这么多年,肯定也是有爱的,不然不会坚持这么久。”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郭雅志留校任教,开始将唢呐的表演艺术传播给更多的人。在这段时期,郭雅志变成了学校里录音最多的人。无论大大小小的录音,他都来者不拒,无论大大小小的演出,他都乐于参与。在那个时代,他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录音作品,脍炙人口的《好汉歌》《纤夫的爱》里都有他的演奏。1993年,他发明了“唢呐活芯”装置,从此他演出时再也不用带着大大小小二十几支不同的唢呐了。通过这个装置,演奏家可以用三支唢呐来完成转换调式和临时变化音。如今“唢呐活芯”已经被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团所采用,成为新一代唢呐演奏家必不可少的装备。

打开香港中乐团的一片新天地

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是许多音乐人的最高目标,而郭雅志并未止步于此,他的心里一直向往着更大的舞台。在学校工作期间,他去过香港演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兴兴向荣,繁华又国际化,郭雅志一下子就被国际大都市的生活所吸引。因此当他在1998年得知香港中乐团聘请唢呐首席时,便义无反顾地辞去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职位,来到了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当然,他的工资也一下子翻了几番。

香港中乐团西化的管理方式让郭雅志大开眼界,繁忙的演出让他很快适应了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并且慢慢积累起自己的观众和学生。在香港拥挤的城市空间里要找到练习唢呐的空间实属不易,因为唢呐天生就是个“大嗓门”。即便如此,跟他学习唢呐的学生也从一开始的一位,发展到他离开香港时的八位专业学生,此外还有许多在不同学校里的兴趣班学生。郭雅志还在香港成立了唢呐协会,致力于唢呐的推广。他成为了香港中乐团的明星之一,乐团特地为他举办了两场音乐会,他的循环换气技巧令听众叹为观止。不过,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我发现香港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听古典音乐的人不会来听民乐,听流行音乐的人不会出现在古典音乐会的现场。也就是说听音乐的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于是他开始尝试打破这些圈子。他甚至出现在红磡体育馆,和包括李克勤、达明一派等在内的流行歌手们一起在台上演出。慢慢的,来听他民乐专场的粉丝开始包括一些听流行音乐的人群了。

这种推广方法并不是他一时的兴致。早在中央音乐学院录音时代,郭雅志就想着如何才能把唢呐带入都市人的生活。“我用唢呐录制过流行歌曲。唢呐其实属于室外乐器,因为它很大声,而我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唢呐内在、温柔的一面。我曾经录制过一张叫作《都市畅想》的专辑,并选用钢琴作为唢呐的伴奏乐器。我跟老一辈唢呐演奏家的不同可能就在于我的观念比较现代一些。香港中乐团每年都有情人节音乐会,我在音乐会上也用唢呐吹情歌。我想打破观众对唢呐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惊呼,原来唢呐还可以这样吹。我想告诉大家唢呐也是摩登和时尚的。”

在香港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让郭雅志的人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在,他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在乐团认识了他的太太,在离开香港中乐团的那一年,他还被评为香港年度杰出音乐家。

站在如此的人生高度,为什么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开?“其实离开香港中乐团并不是突发奇想。我不是那种贸然决定就去做一件事的人,很多事情早已在我心里酝酿多时。其实在我初到香港中乐团的时候就有一个预感,我在中乐团可能也就是十年的时间。这可能跟我的天性有关,我总是在感到有瓶颈的时候寻求一种突破。我在乐团已经达到了最稳定的黄金时段,但是我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我想种自己的地,我想将唢呐带到国际舞台上。”为了这个愿望,他放弃了很多东西,带着太太和孩子搬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始耕种自己的土地。

亦苦亦甜的波士顿岁月

对于已过四十不惑的郭雅志而言,异国他乡的生活无疑是个莫大的挑战。除了学习英语外,他还同时学习着另一门陌生的音乐语言——爵士乐。

他说,选择爵士乐是他命中注定的:“唢呐是民族乐器里能够和爵士乐抗衡的东西,它的声音不比萨克斯管小,感觉和爵士乐很般配。”当然,选择到美国学习爵士乐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学习即兴演奏。

音乐学院出身并从事过学院教育工作的郭雅志再清楚不过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病:“传统音乐教学都是按谱教学,不教即兴,也不教创作。传统音乐家也都是照谱演奏,没有谱子就没有办法演奏,大家早已失去了即兴表演的能力。”他说即兴才是中国传统乐器的精髓,而即兴创作的能力才应该是音乐教育中最精华、最该传承下来的东西。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即兴创作的代表作,而现代演奏者都无法做出如此即兴的演奏。“现在的民乐都走到了西方的路上,不是说不对,只是这里有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就是乐团都是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来演奏,但作曲家并非精通每一件乐器的性能。即兴的东西是瞬间迸发出来的灵感火花,是无法在作曲家手里体现出来的。民族音乐家也应该有自我。”

都说传统音乐来自于民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回到民间去找寻即兴的答案呢?郭雅志惋惜地说,传统乐器即兴演奏的手法早已经失传了。以唢呐为例,它的演奏需要一个土壤,也就是环境。从前的老艺人都是在做红白喜事的时候吹唢呐,他们需要吹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可能没有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他们演奏出彩的地方,也就是即兴。在文化大革命后,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断层了,那些懂得即兴的老艺人早已难寻踪迹,而学习即兴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正因为如此,这位传统出生的民乐大师才千里迢迢来到美国学习爵士乐,为的只是找回一位中国音乐家应该具备的即兴演奏能力。

要打破几十年培养的习惯谈何容易。当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看到这样一位中国民乐大师带着十几件吹管乐器出现他们面前时惊讶不已,他们给了郭雅志在学院的表演艺术中心和其他场地演奏爵士乐的机会。伯克利音乐学院著名的爵士摇滚吉他老师大卫·费尼奥杰斯基(David Fiuczynski)有自己的乐队。2014年2月,他的乐队和郭雅志一起在纽约的一个爵士酒吧举办了音乐会。说起遇到郭雅志时的情景,大卫惊呼:“这个人太厉害了,一个人能演奏这么多不同的乐器。我见到他时刚好乐队一位成员不能演出,我就立刻让他跟我们一起演出。郭非常棒,他总是给我自由表达的空间。”

这种自由表达的空间便是郭雅志所向往的即兴的部分,但在一开始,这位多年视谱演奏的大师颇为不习惯:“排练的时候,我有很多困惑的地方:爵士的和声,进进出出的地方都是我拿不准的,那对我而言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一首十分钟的曲子就一页乐谱,主要都是即兴的部分,演出前也从来没有完整地合过一次,就这么上台演出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适应,我很担心站在台上的时候不知道吹什么。”就这样,郭雅志硬着头皮,在英语交流不顺畅的情况下,操练着同样陌生的爵士乐,那种压力无法想象。“后来我发现,人到了兴奋点自然会迸发出一种火花,一些你从未想到过的旋律就这么蹦出来了。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它每次都是不同的,爵士乐始终能保持一个演奏者的兴奋度。”

他说自己喜欢爵士乐即兴演奏的精神,并期待能够发展出自己的个性。“我不想局限于作曲家为我创作的曲子。民乐西化不是说不好,只是太单一了。中国音乐应该是讲究个性的,不同于西方音乐追求和谐与共性。”他说,爵士乐给了他自由,让他能够真正享受做音乐家的快乐。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而爵士乐本身也是开放的。当然,要真正实现用唢呐在国际舞台演奏爵士的梦想,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停的磨练。

天性乐观、充满自信的郭雅志对未来并不太担忧:“我希望从我自己做起。在唢呐的传承方面,我觉得自己是影响了一代人的。如今各大音乐学院学唢呐的学生,有一大部分都是山西出来的,我也将唢呐的演奏艺术带到了香港。我相信等我开辟了这条道路后,将来会有更多的后来者。即便我在这条路上没有获得成功,未来也会有人慢慢走向成功。我相信将来会有中国风格的爵士乐。”

猜你喜欢

艺校中央音乐学院爵士乐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锦州银河艺校作品展示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如果大马不是马?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廉进则腐退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