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活”起来
2014-09-23王钰
王钰
安阳广播电视台《档案》栏目是一档集人文、历史和军事等题材的揭秘性纪实栏目。《档案》的开播,也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因此2010年9月1日《档案》栏目正式开播后,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在2011年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优秀栏目一等奖。
选题活:以独特的策划角度展现历史
《档案》栏目从最初的选题中就秉承了“从未知的历史中寻找熟知的角度,从熟知的历史中寻找未知的细节”这两个方面,来还原和展现历史。如《千年古塔不倒之谜》围绕体形上大下小的文峰塔屹立千年不倒背后的原因,展开了探寻和讲述。文峰塔作为安阳市的地标性建筑,无论从外貌和背后的历史等方面,对于生活在安阳的人来说早已经耳熟能详。那么对于地方媒体中的《档案》栏目来说,如果再次单一地讲述文峰塔的历史和外观,自然会平淡无味,无法吸引观众的收看。因此,从拿到选题之初,栏目就确定了一定要找到文峰塔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于是栏目根据文峰塔自身上大下小的形状特点,最终确定了用科学的手段,推算出文峰塔塔身和地基的重量,从而为观众解答了屹立千年不倒原因。
形式活:以丰富的影音元素还原历史
面对多元的视听选择,什么才能让观众在电视机前稳坐30分钟?针对这个问题,《档案》栏目最终得出结论,除了要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外,就是要动用丰富的影音元素将观众留在电视机前。从整体来看,《档案》栏目分为主持人讲述和带有解说词的短片两部分组成,然而为了让观众处在相对统一的讲述环境中,栏目又将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讲述,划分了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这其中包括讲述区、档案展示区、多媒体展示区以及情境再现区,主持人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梭于各个区域之中,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观众的收视疲劳。
在讲述区中,主持人主要对故事的大脉络进行讲述;在档案展示区中,主持人为观众展现真实的历史档案资料;在多媒体展示区,一些历史人物的照片、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以及音频资料进行展示;在情景再现区,针对历史中的细节,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境,以重现的方式进行展现。这样整体来看,整个《档案》栏目几乎集合了所有的视听元素来完成一个故事,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处在一个相对丰富的视听环境下收看每一期节目。
结构活:以极强的戏剧冲突丰富历史
《档案》栏目每一期节目的故事,是在主持人的讲述与真实档案的呈现中不断推进的,这一过程是经过精心编排与设计的,因此,是否具有戏剧性,是结构一期节目的前提。
首先,设置悬念。《档案》栏目中的悬念设置是由大量的疑问构成的,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从而引发观众的期待,最终形成观看动力和戏剧化的冲突。以《鼓楼失火疑云》为例,节目一开始,即提出“鼓楼长什么样”、“到底为什么会失火”等疑问,紧接着节目开始一点点地为大家寻找鼓楼的模样。节目进行到后半段,“鼓楼到底为什么会失火”的疑问再次抛出,观众又进入到一个悬念中,然而历史的真相直到现在也没有最终得出结论,于是这期节目就将流传于坊间和各类资料中记载的种种原因进行了分别展示,那么最终鼓楼失火的原因是什么,给观众留下开放式的思考。
其次,选好切入点。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将成为《档案》每一期节目能否从开头就抓住观众的关键。因此,如何选择冲突最强、具有悬疑色彩的情节为切入点,成为《档案》面对每个选题首要考虑的问题。从戏剧艺术的角度来看,《档案》的情节叙述大部分运用的是锁闭式结构,即“从有戏的地方开始,然后再倒叙事件的前因后果”。如《1905彰德暗杀风云》的开场是这样设计的:大清官员铁良来到彰德车站,刚一下车,就迎来了一个手持乌黑色手枪的青年人。这一时间爆发点引起了一连串疑问,这个持枪的青年人是谁?为什么要刺杀铁良?铁良为什么会在这里遇刺?随后节目分析了这一时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将谜团一一解开。开场的选择最大程度地锁定了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控制节奏。《档案》每一期的故事在选择好切入点后,便开始以倒叙的方式探究问题的答案。而在整个情节叙述中,悬念会不断出现并且按一定的节奏和速度进行,在整个过程中,节奏在紧张与缓解的格式之中产生,同时在这样的解答节奏中,还插入大量的背景资料和真实档案,以此来达到调节一期节目节奏的目的。如《玄鸟之谜》的开场就提出了玄鸟与安阳有哪些关系的疑问,在随后的节目中这一疑问刚刚被解开后,紧接着一个新的疑问又出现了,玄鸟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于是观众也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进入到了节目所设计的新的环节中,同时节目在解答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还将不同的背景资料融入其中,有效地控制了节奏,张弛有度。
(安阳广播电视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