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气象报道的思考
2014-09-23章新俊
章新俊
大到防灾抗灾,小到穿衣防晒,天气变化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影响着市民生活方方面面,气象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年越来越受媒体关注。所有的媒体都有气象报道,气象新闻已成新闻富矿,在这个背景下,气象报道如何从中挖出更多的财富值得思考。
做好标题引关注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老话也说“题好一半文”。那么,如何做好标题呢?
1.多用比喻:生硬的标题只会让人厌烦,通过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形象,让人感觉印象深刻。尽量不要做今天天气明天天气的直接描述,容易不准,被人抓住把柄。比如《明起持续多日的降雨结束——老天爷终于不“哭”了》(《天府早报》),就比较生动。你再看一个标题,那真是绝!《今起三天,全市重回阴雨模式,双休日中场休息,下周一到周二再下一场——雨姑娘如此缠绵,让老天“晴”何以堪》。风、气温、阳光等等,都应该通过拟人(或比喻)等手法,制作成标题,类似于钱江晚报《你好,阳光》,标题就十分贴近生活。
2.借鉴古代诗词:用古代诗词,可以增加新闻内涵,体现文化(人文)性,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3.引用民谚:民谚是老百姓都知道的东西,用在标题上,能让文章看起来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如《三九四九冰上走 小寒备办腊八粥》(《新闻晨报》)、《昨天最低温4℃,初雪耍大牌爽约了——“三九”第一天果然冰上走》(《扬州晚报》)。
4.适当夸张:新闻以真实性为生命,但气象新闻如果适当夸张语言来形容事物,效果会更好,启发读者想象力。如《最高气温39℃,昨天你被烧焦了吗?》(《三秦都市报》),“你说这天气热的,路上遇到个陌生人,相视一笑竟变熟人了。”虽然这样的段子有点夸张,却使气象新闻“活”过来了。“但是西安连续4天‘高烧,昨天更是烧得一塌糊涂,39.9℃,成为今年以来最高温。你有没有感觉被烧焦了?”这一句夸张的写法,更是将高温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用再拿其他语言修饰,人们都知道有多热。
5.加入对比:同一种或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其差异就会跃然纸上,这样新闻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南部下暴雨凉爽,北部蒸桑拿闷热——我市天气冰火两重天》(《河南商报》),在同一个范围内,把两个地方天气进行了对比,让人们体会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妙处。又比如《冷空气来搅局晴天戛然而止》(《十堰晚报》)。
大胆创新活内容
如写春天柳树发芽:“待柳树长发齐腰 你可记得来看它?”再如《十堰晚报》的《今天晴间阵雨,明天春光明媚,后天阴转小雨——调皮春姑娘唱着“晴歌”玩变脸》,文中写道:“春天原本应该是和煦的,可我市自15日入春以来,却好似一天有3个季节,市民如同在春夏秋中来回‘穿越,调皮的春姑娘让人们在穿衣上有点无所适从。接下来的3天,春姑娘将把调皮进行到底,唱着‘晴歌玩变脸。”诙谐的语言,将春天比喻成春姑娘,采用拟人的写法,让文章增色。
同时,因为国内多数纸媒气象新闻不配图,这让气象新闻看上去枯燥了些。其实,图片很重要,图片可以让版面更活。密密麻麻的文字影响阅读,版面看起来也不会美观。气象新闻配图,大的可以是降雪降雨,小的甚至可以是一叶知秋之内的画面,不仅可以美化版面,还能增加信息量。
坚持服务为王
“今天是什么天气?”“未来几天天气不错”,这是市民之间对话比较喜欢谈的话题。尽管气象报道需要不断创新,但也不可本末倒置。不管怎么做,都应该体现它的服务性。气象新闻的服务性应该比其他新闻的服务性更强,穿衣指数、光照、污染指数等可以成为气象报道的重要信息点。
拓宽报道面、体现服务性。有充足的版面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国内如《钱江晚报》、《温州都市报》、《扬子晚报》等都有较大篇幅关注天气。这样才能不再局限于发三五百字,改变“就天气论天气”的局面。
(十堰晚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