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记者如何获得新闻线索
2014-09-23高伟马雪梅
高伟 马雪梅
在现如今的媒体环境下,记者队伍逐渐高学历、年轻化。2012年9月25日《东方早报》就曾刊登言论《记者为何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年轻记者如何在短时间内积累经验已是新闻行业一个全国性的新课题。同时,新记者找线索的困境也是其子课题之一。
一、发现力是记者第一基本功
新闻的实践性极强,新记者或许还能流利地背出新闻线索的定义及培养新闻敏感性的几种方法,但实际工作中,找线索的痛苦伴随着绝大多数新记者,甚至工作了十多年的老记者也会为线索、选题发愁。
上岗之初,新记者满腔热情,标榜“坐办公室的记者不是好记者”,信奉“脚底板下出新闻”,他们开始“扫街”,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寻找新闻。但是,由于采访报道主题不明确,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新记者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关注网络的新记者比较讨巧,关注跟守论坛热帖、热门微博,可成功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
社会生活中,新闻无处不在。作为记者,如何才能抓到最重要、最引人注目、最让人有兴趣了解的新闻?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记者须像“矿工”一样具备两条: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术,把“矿石”挖出来。首先,“矿工”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力”,有了“发现力”,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矿藏”[1]。有了线索,才有采写新闻的可能,相较采访、写作技巧而言,发现力应是记者须具备的第一基本功。
一名女检察官用5年时间默默地帮助自己经办的一个女囚和她的家庭——《南方都市报》记者吴秀云用5年时间紧跟这一线索,细致采访,守口如瓶,耐心等待。2010年12月23日,当“女囚”出狱执意到女检察官处登门感谢时,《南方都市报》用7个版报道《女检察官“解救”女囚》,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该报道也成了当年南都新闻奖金奖的唯一作品。5年时间,对一个人物进行跟踪采访,等待一个新闻日渐成熟,才有了这篇独家新闻。新闻有时候不在于写而在于发现,这篇报道正是如此。[2]
二、培养构建庞大的人际网络
资深记者在肯定一个新记者业务已“上路”时说,只要他出去采访,必定还能带至少一个的新闻线索回来。因此,会找线索已成为评价新记者是否入门的业内标准,线索从哪里来?怎样找线索?结合自身实践,笔者浅谈一下建立庞大的人际网络对新记者找线索的帮助。
记者是杂家,社会公关、交际能力要强,要广交朋友。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养、构建自己关系网的习惯。身边有一位老记者曾“炫耀”他工作的法宝就是那几本通讯录,每次出去采访,这位记者都会主动分发名片,留下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并整治成三份,一份电子版输入电脑里、一份手写在记事本上、一份分类存在名片夹里,分门类别,有条不紊。一旦需要联系采访,翻开通讯录基本可以找到相关人士,采访效率大大提高,十分便利。
作为记者,新闻线索的获得的多少与及时程度,与他的社会关系网是有联系的。能力再强的记者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得发展众多的“通讯员”。新记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采访结束后,就不联系、冷落疏忽“通讯员”,一旦有事才联系。为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记者还应当经常主动联系有关机关、企业单位、群众团体,努力获取新闻线索。
当然,朋友要广交,但也要有重点、有选择地深交。其中,高层人士心怀全局,单位的重事要事都在他脑中,是新记者应努力开掘的新闻“富矿”。但一些新记者害怕与这类人士交朋友,担心高层人士工作太忙,没时间去理会某个不名一文的记者;领导太在乎自己和所属机构的地位和形象,很难给出诚恳全面的意见。建议新记者克服自设的心理障碍,准备好高层人士或许感兴趣的话题后,勇敢地去“敲门”。中间人是“通讯员”中的精英,新记者要在自己所跑条线上尽快找到他们。他们不在顶端决策层,但却对政策十分了解;他们也不在基层,但却对下面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他们很乐意与记者合作,这些中间人还可能发展成高层人物,而他们也会记得当年的老熟人[3]。有些时候与中间人闲聊,也会从中发现新闻线索。
三、做个勤快的有心人
我国著名记者穆青曾总结他的工作秘籍——“勤跑、勤学、勤思”,是勤奋成就了这位大家,也是我们年轻记者应学习继承的工作法则。新闻的特性决定了记者要勤奋,记者要站在社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与进步,脑子里时刻装着众多新闻素材和话题。只有“勤跑”,才能深入新闻现场,抓到“活鱼”,写出精彩的报道;只有“勤学”,靠广泛阅读来“窃取”思想,才能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只有“勤思”,发现新闻信息源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报道,从而开发出更大的新闻价值。
一些新记者很勤奋,但用力不当。他们急于表现、证明自己,喜欢重大选题,甚至有些“好高骛远”,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调动不了他们的兴趣,陷入了“小事不爱写,大事写不了”的尴尬局面。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社长、高级记者顾兆农有两篇“豆腐块”都获得“中国新闻奖”,他曾感慨,“勿以稿小而不为”,不应以稿件长短论英雄,不必以版位分高低,只要问题抓得准,精心采访、写作,小稿子同样能作出大文章[4]。
2002年8月7日《武汉晚报》刊登的一篇新闻《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获得了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类一等奖。这篇看似普通的报道,能够获得中国新闻奖,是因为这篇报道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乱收费现象。
除了勤奋,新记者还要学会做有心人。注重积累新闻战线相关方面的知识,了解其他媒体的关注点。看到一条较好的报道,可作为新闻线索,联系本地实际去采访报道,这种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已在同行中运用得很普遍。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盘活新闻资源,身边一些有经验的老记者经常会有意识地保存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并对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时政、经济、科技等行业分类,方便随时检索,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再次利用和挖掘,帮助下一个新闻的采访报道。
注 释:
[1]庹震:《怎样采写新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杨兴锋:《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3]【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4]赵兴林:《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新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71页
(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