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节目“诊疗”工程谈
2014-09-23杨敏
杨敏
为了全面提高宣传水平,打造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2013年以来,襄阳广播电视台在全台实施了节目“诊疗提升”工程,对外树立标杆作为学习追赶的目标,对内不断查找自身不足,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使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一、节目诊疗常态化 剖析问题促改进
1.对内自我把脉,及时查找不足。
制定了促进节目质量全面提升的《襄阳广播电视台电视自办节目评审考核办法》,按月对四个频道的14档自办电视栏目随机抽样,从节目的导向、质量和时长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审考核,剖析节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并根据节目质量打分排序,奖优罚劣,考评结果在全台公示。
2.对外问诊专家,查找节目偏差。
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台资深导演、湖北广电的资深制片人等,有针对性地点评本台节目。去年我台启动了与中国传媒大学项目合作,中国传媒大学组织专家团队对我台的现有频道设置、自办节目播出及收视情况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多次召开研讨会对节目样片进行分析评估。还设计发放了台管理人员和节目生产人员开放式调查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认真分析。还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广大业务部门主创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广泛征询了大家对项目合作和节目创新改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了《襄阳广播电视台系列研究报告》。对各频道提出了改进方案,也对新媒体运营、节目创新及我台未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整体性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3.组织观众评议,广征社会意见。
我台定期邀请社会监评员和观众、听众代表对节目进行评议,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开展专业收听收视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破解的路径;以 “我最喜爱的广播电视栏目和主持人”评选活动为载体,通过网上投票、问卷调查和观众代表点评等方式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建议。
4.诊疗发现问题,认真剖析总结。
通过节目诊疗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品栏目少、市场化程度不高、节目退出难等问题相继显现。除《今日播报》、《红绿灯》、《道听途说》等品牌节目外,许多节目的影响力不大,与民生相关的本土化节目较少,在定位、内容、形态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提升。
二、以“诊疗提升”为抓手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1.新闻报道,改版升级。
对时政新闻栏目《襄阳新闻》实施了从内容到包装的改版升级;改版后的《襄阳新闻》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民生新闻栏目《今日播报》从微观和细节入手,加强了导向性的、正面的、宏大主题的报道,形成了新的收视亮点。四套广播频率进一步明晰频率定位,《襄阳垄上行》节目在央视网上开设专用网页。开创了全国地市级农业节目的先河。老品牌收视率节节攀升。
2.强调本土,创新栏目。
根据城市定位和市民需求,我台陆续推出了多档本土化特色鲜明新栏目,分别是《天下襄阳人》、《说法论理》、《12345民生直通车》、《公交出行早知道》、《市民问政》直播节目等。我台还积极拓展网络渠道,与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和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展开深度合作,延伸宣传触角。《天下襄阳人》节目一经推出,引起了在外地工作的襄阳籍人士的广泛关注;《市民问政》直播节目促进了相关民生问题的及时解决,增进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理解与信任,社会反响强烈。广播节目也结合襄阳特色和听众需求,推出《12345民生直通车》、《公交出行早知道》等一批服务民生的新节目,这些节目不仅迅速赢得了听众的喜爱,经济效益也初步显现;CUTV和CNTV的开通,对提高襄阳知名度及营造网上主流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
3.改革机制,强化竞争。
针对市场化程度不高问题,我台创新推出制片人制和活动项目负责人制,通过台内公开竞争,选拔了《襄阳垄上行》、《都市生活》两档节目的制片人和小记者小主持人活动项目负责人。年底的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考核数据显示,首批实行制片人制和活动项目负责人制的栏目不仅收视迅速攀升,而且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小记者小主持人活动项目招收人数和活动开展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襄阳垄上行》栏目不仅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媒企合作关系,还牵头成立跨区域涉农电视联盟圈。我们联合安康、汉中、南阳、平顶山、十堰、黄石等三省十四市的电视媒体组建跨区域涉农电视联盟圈,建立共同采访、活动共办、经营联合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宣传互动,实现互惠多赢。联盟圈目前已发展到七省二十一市,对提升襄阳广电媒体的区域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襄阳广播电视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