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天龙八部》中的冲突与融合释读

2014-09-23唐军吴舒娟

江淮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天龙八部冲突

唐军+吴舒娟

摘要: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天龙八部》是华人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的力作之一,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丐帮、少林派等王国、民族及武林帮派之间的恩怨和矛盾,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文章旨在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来阐释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冲突、融合及冲突与融合的结合,期望深化对跨文化理论的认识与运用。

关键词:文化适应;文化维度;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5-0175-006

一、引 言

《天龙八部》作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力作之一,对其进行的前期研究成果颇丰。但这些成果大多从文学、哲学以及宗教学视角出发,研究小说中的悲剧色彩、儒家文化、民族意识、女性书写、重要人物(以乔峰为主),进行该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尚未发现前人从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适应理论主要探讨个体或少数群体怎样在新的社会中适应新的文化,处理好故土文化与新进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约翰·白瑞是该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文化适应理论主要阐释了文化适应的概念、过程、策略以及后果。基本概念包含五个层面:文化适应(adaptation)即双向的文化过程以及在跨文化接触后发生的心理变化;文化适应环境(acculturation contexts)即人们进行跨文化调整的社会环境;文化适应策略(acculturation strategies)即人们在新的社会作文化调整时选择的方法,一般包括态度和行为两个要素;文化适应压力(acculturation stress)即文化适应过程中各种生活问题所造成的压力;调整(adjustment)即个体回应外部压力后产生的相对稳定的变化。[1]168

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依据人们对普遍性文化价值的取向来界定他们的文化模式,并于1980年在著作《文化后果》中探讨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权势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四个文化价值维度,在1991年又增加了长期定位和短期定位(long-term and short-term orientation)的维度[1]93。

跨文化既可以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融与碰撞,也可以指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冲突。[2]小说《天龙八部》从一开始着重描述各民族间的冲突矛盾(主要是辽宋之间,西夏与宋之间)到后来各民族间趋于和平,处处体现了一种冲突与融合。因此本文意在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即文化适应理论和五个文化维度理论来释读小说中所体现的冲突、融合以及冲突与融合的结合。

二、小说中的冲突释读

从某种程度上看,《天龙八部》向读者展现的是不同层面上的矛盾与争斗,主要有个人矛盾、帮派冲突以及王国间的争斗。“江湖”这个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名词,其实是小说中人物、帮派或王国的生存及发展的一种社会环境。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角度来看,“江湖”是一种个体或群体需在其中适应的文化场域。

(一) 个体冲突

《天龙八部》中描述了数十个民族中的不同人物,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进入另一个民族的时候,实际上是从一种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一种陌生环境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然充满矛盾与冲突。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乔峰、虚竹和段誉分别来自不同的部落即大辽、中原和大理,因此可以说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三人在江湖中的闯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乔峰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着种种挫折,这些挫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他本身的背景文化所致。在乔峰作为契丹人的身世背景没有揭露之前,他是丐帮帮主,具有极强的管理能力,在江湖中名声响亮,为了大宋的安全更是勇敢抗击别族的侵扰,他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但当乔峰作为契丹人的事实被揭示之后,顿时成为武林的公敌,被所有的江湖人物所排挤,最终辗转成为契丹族的领导者之一——南院大王。从大宋到大辽,乔峰的经历实际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乔峰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一开始的无法接受自己的身世到寻求自己的杀父仇人再到心甘情愿成为大辽的领袖之一。在适应新的江湖环境时,乔峰不仅自身深受煎熬与折磨,而且遭遇其他外来的种种挑衅与中伤,大宋这个原先令他功成名就的地方变成了处处充满敌意的险境,大辽这个原先他奋力抵御的外族却是真正属于他的民族,但他最终接受了自己不是宋人的事实,并且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最终得以在大辽生存下去。虚竹本是少林寺的一位及其普通的僧人,个性憨厚老实、中规中矩,但是在离开寺院这个平静、安全的环境进入江湖的时候,他不但破戒无数,如喝酒、吃肉、杀人,更是做了许多违反寺规的事情:学了别派的武功,寻得自己所爱之人,成为逍遥派的主人。虚竹在进入新的环境后心理上也发生了由内疚、自责、崩溃、释然等一系列变化,到乐意和兄弟们开怀畅饮,为了民族大意而杀敌再到获得美满姻缘,这些经历的不同阶段体现的是个体在适应新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再看段誉,出身于大理皇族世家与武学世家的他却钟爱于佛学的研究,对武功极其讨厌和反感,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大理世子的段誉一直生活在相当安全的文化氛围之中,他有机会饱读各种经典名著,书生气息浓厚,而由于他本人也满足于这种文化环境,因此对于武术、打杀的生活很是排斥。但是当段誉被挟持至大宋这个新的环境后,被人当活剑谱、当花匠,当他意识到在江湖中他的生命可能随时面临威胁,心理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自己主动学武,一开始主要用于自卫,但是每次杀死人之后都会陷入极度的自责之中,哪怕对方是恶人。他还经常运用神功救助自己钟情的王语嫣,有时会因运用神功不灵未能及时救助王语嫣而频频自责。最后,当段誉彻底适应了江湖生活后,为了民族的利益,面对敌人,终表现出一种坚决与果敢。小说中乔峰、虚竹和段誉三兄弟在江湖中的闯荡经历极其坎坷,他们三兄弟在适应新的江湖生活时,不管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饱受折磨,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上的变化,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看,这实际是一种处处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适应新文化之过程。endprint

(二) 群体冲突

《天龙八部》不仅描述了形象各异的个体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所显现出的种种矛盾与冲突,而且也因以帮派和王国为代表的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而精彩。不同帮派或王国要想真正立足下来,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首先,帮派与帮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显著。各大帮派都必须有自己立于江湖武林的基础——各帮派的武学经典,如少林的《易筋经》、丐帮的降龙十八掌、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等,这些都是各帮派的独有武学技能,是不与外界共享的武学资源,一旦各派的武学权威受到挑衅,矛盾与冲突将不可避免。例如,吐蕃国师鸠摩智的师弟因偷窥少林寺的绝学而被囚禁多年。其次,帮派内讧。各帮派的成员必须忠于所属帮派,一经背叛,必遭严惩,如阿紫因偷窃师父的宝鼎而被同门追杀。第三,帮派与王国间的较量明显。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以乔峰与四大长老为首的丐帮力战大辽的战争,小说中同样描述了西夏国在杏子林偷袭武林人士的一幕,小说的最后展现了各大帮派共战大辽的壮观场面。最后,各个王国之间的战争。小说中的大辽不仅是大宋的劲敌,对其周边的小王国、小部落也是虎视眈眈,如大辽与女真族的战争。

各帮派和各王国之间之所以会有着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归根到底在于真正立足于整个江湖中,帮派间互相争斗的出发点是为了向外证明自身的强大,同时也达到了宣扬本派武学的目的,以求光大自己的门派。各派的内讧虽然一方面有损于各派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武林中的法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些都是各帮派在适应武林文化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的,是无法避免的。然而这些冲突面是在整个武林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旦和平的武林环境遭到威胁,各帮派会为了营造稳定的武林环境而团结起来,共同面对更大的敌人——异族的侵扰。小说中各帮派团结一致与王国间的战争主要是因为各帮派在进入并适应新的武林环境(动荡不安的江湖环境)所作出的调整,此时各帮各派必须放下私仇共对公敌。各王国间的征战更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让自己统一全国,让自己的文化、信仰、习俗等成为全国大众的最终行为准则,失败的王国从此要归属于战胜一方,并要逐渐适应胜方的文化环境。有的战败国不选择接受这一事实,它们不断地调整自身来面对新文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并最终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则伺机再次崛起。简言之,不管是帮派矛盾,还是王国矛盾,都是群体在适应文化过程中的表征。

三、 小说中的融合释读

《天龙八部》描述了数十个民族中的不同人物,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进入异质文化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适应并作出相应抉择的融合过程。

(一)主要人物面临的各种抉择

根据白瑞的文化适应理论,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在适应这种新环境、新变化时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有负面意义,同时也会产生正面效应,因而人们在作出抉择的时候。既会有冲突与矛盾,也会有融合、协调的时候。[3]要做到缓解压力并最终融于新的文化环境,需要个体作出相应的调整,采取相应的措施。[4]小说中不同人物在新的环境中作出的各种抉择,既可以理解成面对江湖压力时所采取的对应措施,也可看作是为了融入新的环境而作出的某种妥协。

《天龙八部》中比较显著的有亲情与爱情的抉择和不同身份的抉择,在抉择的过程中虽有冲突,但是终极目标仍然是在新的

文化、新的环境中达到一种融合的状态。如小说中的阿朱,在遇见乔峰之前,她只是一个对主人慕容复尽忠尽职的婢女兼孤儿,生活在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岛屿上;离开岛屿步入江湖后,阿朱离开主人选择跟随乔峰,在乔峰最落寞的时候陪伴他左右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乔峰寻找杀父仇人,最后得知乔峰的仇人原来是自己的父亲时,阿朱顿时陷入悲痛与无奈当中,因为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背景和所爱之人仇人女儿的事实。正是由于她进入了新的江湖环境,她的不同身份得以形成,从慕容复的婢女兼孤儿到乔峰的知己再到段正淳的女儿,她的心理变化相应地从平静到愉悦再到痛苦无奈。最让阿朱崩溃的是面临着亲情与爱情的抉择,无论失去哪一个或是站在哪一方都是她所不愿意的,此时,爱情与亲情发生了强烈矛盾与冲突,二者不可兼得,但又不得不作出选择。阿朱最终作出了一个极度悲壮但却比较稳妥的选择——代父受死,她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亲情,同时也没有失去爱情。可以说阿朱的爱情和亲情最后融合在了一起,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完整,因为她本是一无所有的孤儿,最后却寻得了自己的爱情和亲情。再如,段誉与自己妹妹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小说中的段誉是一位性格随和、温文尔雅、心地善良、相貌英俊的书生形象。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来到中原大宋后,先后遇到自己的妹妹们,先是钟灵、木婉清,然后是阿朱、王语嫣和阿紫。更为惊奇的是妹妹钟灵和木婉清都钟情于他,其中尤其以木婉清对兄妹之情与爱情之间的抉择最为经典。当她在了解到段誉是其兄长的时候,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落差,并作出了要与段誉一起死的举动。其实段誉却喜欢自己另外一个妹妹王语嫣,当段誉知道王语嫣也是其妹妹之后,他顿时失落起来,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可以说木婉清和段誉的兄妹情与爱情发生了冲突,但是后来证明和自己的妹妹们只是堂兄妹关系并且在大理是可以结为夫妻的时候,段誉选择和王语嫣在一起,段誉选择了爱情,木婉清最终认识到段誉心有所属,选择把对他的爱变成亲情。其实不管是爱情还是兄妹情最终都融合成亲情,因为爱情只是一种过渡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会变成相濡以沫的亲情。由此可见,小说中人物的各种抉择是在适应文化并融入新文化的一种策略或方式,过程虽充满着挫折与冲突,但最终却达到了一种融合的状态。

(二)主要帮派及王国在武林中的恩怨融合

如果说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抉择体现了个体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融合,那么主要帮派在武林中的恩怨则体现的是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融合。

如前所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武林环境中,各帮派之前呈现最多的是矛盾面和冲突面,这些主要是各派在江湖中相互竞争,谋取在江湖中较为满意的地位的结果。但是当整个武林面对外族的侵扰,开始动荡不安时,各个帮派又会表现得异常团结,为了共同的敌人并肩作战,更多展现的是一种融合面。再如小说中的辽族一直被描述成野心满满的部落,该部落有着统一全国的目标,其他较弱的民族此时为了各自的生存,毅然联合起来共同抗敌,小说的结尾处生动地描写了以武林人士为首的大宋,以段誉为领袖的大理族以及以西夏公主为首的西夏族共同抵制大辽侵扰的壮观画面。也就是说,当群体所处的环境或文化发生变化后,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他们作出必要的调整,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之前的矛盾与冲突得以化解,并达到和谐的局面。endprint

四、冲突与融合的结合

《天龙八部》中描述了宋、辽、大理、吐蕃、西夏等十多个民族的不同人物,不管是来自不同民族的人物结为兄弟(如乔峰、段誉和虚竹),还是一个人从恶到善的转变(如鸠摩智从一开始野心勃勃不断迫害段誉等人,到后来武功尽失洗心革面,宣扬佛学),都体现了一种冲突与融合的结合,这也是随群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不断调整而趋和的表现。[5]

(一)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

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认为以集体主义为倾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于: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以集体为重,和谐、传统、权威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而偏向个人主义的人一般会从个人目的出发来进行人际交往,对待社会体制和人际关系比较理性,提倡个人自由与社会竞争。[6]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在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时大多体现了个人主义倾向与集体主义倾向之间的波动,同一个人物既有个人主义倾向的时候也有集体主义倾向的时候。例如,小说中的星宿海派,所有的成员都在为整个帮派的发展而奋斗着,丁春秋作为该派的领导者享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话就是规章制度,并且得到自己徒弟的尊重,甚至不厌其烦地被徒弟们溜须拍马,这种尊重传统,尊重权威的表现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的倾向,但星宿海派还有不同于其他帮派的特点就是除了师父丁春秋以外,各弟子之间是平等的,不看入门时间,谁的武功最强谁就是大师哥或大师姐并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所以丁春秋的徒弟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不断地竞争,不断地比拼,有时候甚至相互残杀,星宿海派中各弟子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也体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当星宿海派来到中原时,曾经上下团结一致欺辱势力较弱的帮派,各弟子之间配合得相当协调,但是当被比自己强大的一方打败之后,各弟子不再对师父恭恭敬敬,而是为了保命选择弃师而逃或者倒戈相向。再如,小说中乔峰在面对个人利益与民族意识之间的抉择,在小说的最后,宋辽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乔峰最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因为大宋是养育他三十年的地方,那里是他所爱之人阿朱的故乡,也是他与虚竹、段誉义结金兰的地方,总之那里是有着他太多回忆的地方。而大辽是他真正的故乡,他是大辽大王耶律洪基的结拜兄弟,并且是大辽的南院大王,身兼保卫本民族的重任。他最不愿看到的是战争会给双方民族老百姓带来怎样的痛苦。为了两族之间的和平,他不得不挟持自己的结拜大哥耶律洪基,要求他在有生之年不得侵宋,最后,他也因此而自刎。可以说乔峰最后是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自己的兄弟之情,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但也正因为这样,他成为了宋辽两族的大英雄。

(二)武林中的等级制度

权势距离是霍夫斯泰德考察的五个文化维度中的一个,它体现的是同一社会中较弱的个体与较强的个体之间权力不平等的程度,从而体现了权势距离指数的高低。[7]《天龙八部》中大帮派与小帮派之间的依附关系以及各帮派内部成员的等级关系等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程度各异,并反映了权势距离指数的高低程度。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在武林中都有自己的名号,这些名号无不反映他们的武功绝学以及在武林中的地位,这些名号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武林中的排名状况,例如,比较出名的有“北乔峰,南慕容”、四大恶人(段老大、叶二娘、岳老三、老四云中鹤)、渔樵耕读、函谷八友等,这些排名在武林中是得到大家认可的;又如,灵鹫宫的天山童姥一直控制着无量派东宗与无量派西宗等各小派,这些小派的掌门人无不惧怕天山童姥,并且终日忙于为灵鹫宫效劳;再如,少林派全寺上下等级制度非常分明,小说中首先是玄字辈僧人,如玄慈方丈、玄悲大师、玄痛大师等,他们都是寺中的领导者,寺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他们手中,然后是慧字辈,主要是小的管理者,紧接着是虚字辈,再到空字辈和止字辈,他们都是少林寺的徒子徒孙,在寺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拥有的权力也是截然不同的,可以看出少林寺的等级很分明。这些都体现了武林中的不平等因素,体现了较高的权势距离指数。但是小说中也有体现较低权势距离指数的情况,例如,丐帮中虽然有帮主、副帮主、四大长老、执法长老等一系列的职位,但是他们各自分配的权力是不一样的,没有权力高度集中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身上的情形,而且他们相互之间称兄道弟,没有很强的等级观念,这体现了较低的权势距离指数。在同一个武林中,虽然不同帮派倾向的权势距离指数不同,但是却能和平相处,这也体现了一种冲突与融合。

(三) 各帮派的规章制度

根据不确定性规避维度的相关特点,可以知道不确定性规避指数高的社会成员期望比较高的明确性,不能忍受模糊或模棱两可的现象,此外,有这种倾向的人注重传统,认同绝对价值,强调集体的力量、完善的法治;但是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低的文化能够接受较高的暧昧性,对待人际关系也很理性,不强求绝对价值,接受差异,不排外,对非传统的思维和不确定性具有包容性。[1]99小说中描写了众多不同的帮派,这些帮派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在这些不同的群体中,都有其规范自己成员行为的规章制度、戒律条文,这些明文规定有的趋向于严格化、明晰化,有的则倾向于模糊化。但是这些规定在有的情况下也有变通,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例如,逍遥派的帮规就非常清晰,规定该派的掌门及弟子必须是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子,体现了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但是后来偏偏虚竹,书中是这样描述他的:“本是少林寺小僧,性格木讷老实,相貌丑陋,浓眉大眼,鼻孔上翻,双耳招风,嘴唇甚厚,又不善于词令。”[8]却成了该派的弟子,并且年纪轻轻的就继承了逍遥子七十多年的功力,这却体现了较低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再如,四大恶人,作为一个团体几乎没有什么明文规定,只知道段延庆是他们真正的老大,他的话是其他三个甘愿遵守的,叶二娘和岳老三却老是为了争谁是四个当中的真正老二而纠缠不休,平时总是打打闹闹的,四个人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很团结,但是一旦遇到大敌时,又会团结起来共同作战。由此可见,从不确定性规避这个维度来看,虽然不同帮派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不同,但是都具有动态性,体现了一种冲突与融合。endprint

(四) 英雄中的须眉与巾帼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霍夫斯泰德考察的又一个文化维度。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权力分配以及在社会或家庭中的角色扮演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差异的。[,9]男性气质在乎自我价值的提高,女性气质则趋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男性气质指数较低的文化成员不注重社会化过程中男女性别差异,男女比较平等,不推崇强者优先的原则,宗教观念淡薄;而男性气质指数较高的成员在乎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及权力分布,男性往往比女性得到更多的优惠,求胜欲强,宗教观念浓厚。[1]105通读整部小说,从整个武林大背景来看,男性气质指数比较高。例如,小说中描述了宋、辽、吐蕃、大理、西夏、女真等十多个民族,这些民族上到一族之首下到一般管理者都是男性,女性在整个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毫无地位;再看,整个武林中男性与女性豪杰的人数对比,武林中比较出色的女性豪杰人物屈指可数。但是小说中也有男性气质指数较低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个 别帮派上。例如灵鹫宫一派,从上到下全部都是女性,虽然后来虚竹成为灵鹫宫宫主,但是该派还是以女性为主,而且该派不注重强者优先的原则,虚竹对他的下属们总是虚心请教,表面上看他们是上下级关系,实际上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平等关系。虽然这种现象与整个武林男性气质指数较高不相符,但是灵鹫宫却并没有因此而落寞下去,也没有因此而利益受损。这从另一个维度上体现了一种冲突与和谐关系。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理论一直广泛用于各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实证研究,较少被用于文本研究之中,本文尝试运用跨文化交际原理来分析小说文本《天龙八部》中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具化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文学作品的解读运用,强化读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小说文化中的瑰宝,从不同的角度对《天龙八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读者对它的理解与欣赏,可以为读者欣赏其他武侠小说提供借鉴,从而为整个武侠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一些贡献。武侠小说的创作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天龙八部》作为该类型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释读当中个体间以及群体间的矛盾冲突与融合,可以为当今社会比较浮躁的人群在面对各种抉择和困扰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向小说中的人物学习,即使是最艰难的困境也有解决的办法,只要坚持下去,融合面、和谐面终会出现。

参考文献:

[1]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J.W.Berry.“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A.Padilla(ed.),Acculturation: Theory,Models and Findings[M].Boulder: Westview,1980.

[3]J.W.Berry.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in new society[J].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92,(30):69-85.

[4]J.W.Berry.Globalization and accultur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8,(32):359-368.

[5]辛自强.人际—群际信任的差异:测量与影响因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6]G.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Inc,2001:1-2.

[7]G.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M].Maidenhead: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91: 8-9.

[8]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339.

[9]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黄胜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天龙八部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浅析《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悲剧形象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预防过量用药的“天龙八部”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化妆品店 吸引顾客的“天龙八部”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