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新理念

2014-09-23华启和

理论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

摘 要: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考验着党的执政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提升赋予了党新的执政理念,这就是生态执政。生态执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生态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生态执政是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生态执政;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9-0043-03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阶段性成果;江西省教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接研究”(JXJG-13-6-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华启和(1975-),男,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政治)、环境哲学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为了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力,提高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执政能力,党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执政理念中来,实施生态执政。生态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生态化的新体现,本质在于遵从“生态化”的规律,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依法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权力,全面确立党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生态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的新体现。

一、生态执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是生态良好的社会。在生态危机面前,如何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生态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西方国家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生态危机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把握。

1.生态执政是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文明发展的演变过程中,人类也由大自然的敬畏者、膜拜者转变为征服者和统治者。从总体上来说,在原始狩猎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能够和谐地与自然相处,局部性的生态灾难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恐慌。但是,当西方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现自然是那么的脆弱。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挥舞起了征服自然之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无视自然的价值,在征服自然、做自然主人的理念支配下,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最终引发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日甚一日。“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当人类尝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的苦果之后,一些先知先觉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促进了西方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从西方生态政治运动发展的轨迹来看,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从现实层面和理论研究的视野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学者们也从关注生态危机的表象转向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并着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问题已经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保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人类环境保护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生态执政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在执政理念中及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这也是不断探索和走向中国生态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生态执政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依靠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片面追求GDP思维的支配下,我国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2013年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四次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持续下降,持续不散的雾霾天气不仅正在扼杀我国经济的成果,还严重侵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估计,环境污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13%,每年中国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大约在40-75万之间。[2]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还非常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燃烧化石燃料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达到31亿-40亿吨。这种态势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未完成之前都很难得到改变。因此,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还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从厦门到茂名,从番禺到杭州,从PX项目到垃圾焚烧厂,环境公共利益冲突日益尖锐,酿成了许多群体性事件,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在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执政理念中来,坚决向污染宣战,通过生态执政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二、生态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endprint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开明开放的政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形势,必然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并体现时代的要求。生态执政是党的先进性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理论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

1.生态执政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为谁执政”,取决于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她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执政的依据,这是涉及到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加强生态执政、提高党在管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这是生态危机时期,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是否牢固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主要来自于经济建设的成就,主要是看执政党能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党的执政理念中先后加入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主要是看执政党能否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的政治权利;现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纳入执政理念体系,主要是看执政党能否维护人们的生态利益,实现人们的生态幸福。这一进程深刻地反映出党正日益走向成熟,体现了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过去,人们是求温饱求生存,现在人们是求生态求环保。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实施生态执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3]这体现了党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的政党,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中国人民的福祉所在。

2.生态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新时期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必须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推行生态执政,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当中体现生态化的执政理念。从科学执政角度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科学执政中,必须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到政绩考核当中,积极推行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4]习近平同志也鲜明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反对简单地以GDP增长论英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从民主执政角度看,政府要推行环保信息公开化,要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升,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希望了解相关环保信息,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信息还很不透明,公众也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环保意愿,从而无法实现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2014年5月10日,杭州发生了一起由对规划中的垃圾焚烧厂的抗议而演变成街头骚乱的群体性事件,就与当地政府不能有效地公开环保信息,不能有效地与当地民众进行环保信息沟通,民众也不能有效地表达环保意愿有关。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增强环保信息透明度,保证人民群众环保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且要鼓励环保NGO组织的发展,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能力和水平。从依法执政角度看,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通过强有力的法制手段,彰显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新形势下的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做到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法制保障。当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也能有效地促进生态执政的实施。因为只有科学执政,才能使党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更具科学性,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只有民主执政,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人民群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从而化解生态灾难带来的执政风险;只有依法执政,才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促进人们实现生态幸福。

三、生态执政是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全党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坚持制度自信是根本。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生态危机制约着两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要突破这个瓶颈,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显示其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具制度优势,就必须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治国兴邦的战略高度,实施生态执政。

1.生态执政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早以前,马克思就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贪欲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并不是工业文明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工业文明所依附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马克思对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作了生动的描写,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一旦有了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了,资本是追求利润之神。“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一个的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了。”[5]生态马克思主义也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制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正义性及其反生态性。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性突出体现在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资本追求利润的需要,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正义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就生态、经济和世界稳定而言,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都变成了一种失灵的制度。……它正在破坏人类和地球的长期前景。”[6]生态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正义性及其反生态性的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危机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在现行体制下保持世界工业产出的成倍增长而又不发生整体的生态灾难是不可能的”。[7]为此,马克思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的设想,认为只有克服了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才能克服自然界中的异化现象,并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和解。“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8]今天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通往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坚持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这种制度自信,那么,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实施生态执政。生态执政既能坚定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这种制度自信,又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问题上的制度优势。endprint

2.生态执政是应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侵略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和全球性生态危机共处的背景下,生态执政的实施,一方面是解决自身生态危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应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侵略的需要。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类共有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愿对此负责,更有一些西方学者为他们的“罪行”开脱,夹杂着环境利己主义的观念。有些西方学者,或者赤裸裸地站在西方发达国家既得利益的立场上,鼓吹为了维护“富国”的现有生活方式,不惜牺牲“穷国”的生存权利;或者以“全球问题”、“环境共有”为名,粗暴地干涉发展中国家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的权利,反对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或者以人类环境文明的“救世主”自居,不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差距,把自己的环境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压抑发展中国家人们环境道德进步的历史主动性。[9]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环境利己主义思想中,最典型的是“公地悲剧”理论和“救生艇理论”。当然,更有甚者提出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们“吃下污染”,完全不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1992年2月8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了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写的题为“让他们吃下污染”的备忘录。这里所说的“他们”主要是指穷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该备忘录明确指出:“向低收入国家倾倒大量的有毒废料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无可指责的,我们应当勇于面对。”[10]这已赤裸裸地暴露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只顾及本国的发展,而不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事实。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转移高污染产业、输出有毒废弃物,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恶化和经济贫困。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设置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如碳关税、环境认证标志等,旨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高耗能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以此来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应尽的国际责任,反对西方的环境霸权主义,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生态执政的提出,顺应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应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侵略的有力举措,既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赢得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又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捍卫生态危机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尊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2]杨洁勉.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29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4]胡锦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2003年11月27日)[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1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6]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7][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38.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9]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J].哲学研究,1995,(6).

[10]陈学明.布什政府强烈阻扰《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说明了什么——评福斯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责任编辑:闫生金】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