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在初中课堂的实践

2014-09-23余碧珠黄新颖

化学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

余碧珠+黄新颖

摘要:生活化探究策略与PDEODE教法有机整合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对于在初中化学课堂展开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很好的帮助。以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 课时)”的教学为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对此类的教学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二氧化碳;生活化探究策略;PDEODE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0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何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真实存在,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成了当今初中化学教学的热点。

PDEODE策略[1]是Kolari与Ranne对POE的深化改进。PDEODE策略即:“预测(Predic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tion)—观察(Observa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tion))”,第一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的问题进行预测结果或者现象,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然后各组成员分享预测结果;第二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组讨论,根据预测的现象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两者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探究教学模式与PDEODE策略有机结合,对生活化探究教学背景下的问题教学法做出如下定义: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问题,让学生预测—讨论—解释教师所提出的有效设疑,进行实验探究,继而知识迁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附图)

二、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以下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 课时)”的教学设计。

1. 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阶梯蜡烛、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2)分组实验:雪碧或者可乐、带导管的橡皮塞、澄清的石灰水、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2瓶)、紫色石蕊试液、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纸花、试管。

2.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源于生活———尼奥斯湖杀人之谜

1986年8月21日傍晚,非洲喀麦隆北部尼奥斯湖突然喷发出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原本溶解在湖水里的二氧化碳突然脱出平静的湖水,因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所以它紧贴地面,流向周围,流向附近的村庄,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播放视频】

(1)“P-预测”阶段

基于以上情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入预测阶段:

湖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了,还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营造求知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的场面,直观的讲解,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既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D-讨论”阶段

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分析讨论,交流观点并各选派代表发言,存在三种观点,如下:

联系水中的鱼能够靠溶解氧生存,做出类比:大部分气体能溶于水中,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其他未知的物质。

(3)“E-解释”阶段(分组实验设计贴近生活)

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分析讨论,结合实验室桌面上的仪器和药品,交流观点并选派代表发言,存在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生活中碳酸饮料可能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问题与情境]展示一瓶可乐,摇晃。

[学生活动]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这种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归纳:

[学生实验探究]可乐中气体的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由该实验得出CO2性质:

[讲解]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强调氢氧化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书写)由于这个反应的现象明显,所以常用于检验CO2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1: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而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简单的实验,好比家庭小实验,让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也能激发同学们课后去探究更多的家庭小实验。

方案二:将制备好的二氧化碳直接溶于水中

[展示]矿泉水瓶:装有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与情境]猜想:如果向集满CO2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CO2气体是否溶于水?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

性质3: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从现象上看塑料瓶变瘪,进而一步步帮同学们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增强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认识身边的物质和现象。

[知识拓展]死狗洞之谜

[讲解]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它无法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会不省人事,呼吸停止,导致死亡。

设计意图: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惨案创设问题情境,远比单纯的讲解、空洞的说教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由此性质出发,二氧化碳的灭火用途,死狗洞之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变迎刃而解。

(4)“O-观察”阶段(演示实验设计贴近生活)

演示实验1:CO2的密度以及燃烧情况

[提问](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是下层先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2: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问题与情境](举着变瘪的塑料瓶)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实验]取少量矿泉水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介绍]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

[演示]向紫色石蕊试纸加滴稀盐酸,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结论:紫色石蕊遇酸变成红色。

[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猜想。

(5)“D-讨论”阶段

针对实验2,学生们展开讨论,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生:(1)可能是CO2使紫色石蕊变红。

(2)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3)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展示]药品和仪器

[讨论]能否用以上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的三种猜想。

[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并记录现象。

(6)“E-解释”阶段(理论总结高于生活)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1:CO2可溶于水(所以尼奥斯湖溶解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了杀人元凶)

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紧贴地面,流向周围,流向附近的村庄,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

性质3: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4:CO2与水反应:CO2 + H2O[=]H2CO3

[学生实验]用镊子夹着变红的石蕊试纸小心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

[教师归纳并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

设计意图:化学是实验的学科,实验的灵魂是探究,通过本次探究让同学们初步学会探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提出多种猜想可能性,符合教学实际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分析和归纳物质性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1. 适用对象

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能力,并具有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2. 注意事项

预测环节的切入口要小,避免提出问题过于开放,使老师无法驾驭课堂的思维去向。

3. 应用价值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两次讨论和解释,旨在通过学生的预测和观察之间的反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同学的进一步思考。同时,该策略也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作为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胡珺晶. 浅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巧用PDEODE策略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3,(9):44-45

endprint

摘要:生活化探究策略与PDEODE教法有机整合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对于在初中化学课堂展开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很好的帮助。以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 课时)”的教学为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对此类的教学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二氧化碳;生活化探究策略;PDEODE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0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何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真实存在,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成了当今初中化学教学的热点。

PDEODE策略[1]是Kolari与Ranne对POE的深化改进。PDEODE策略即:“预测(Predic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tion)—观察(Observa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tion))”,第一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的问题进行预测结果或者现象,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然后各组成员分享预测结果;第二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组讨论,根据预测的现象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两者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探究教学模式与PDEODE策略有机结合,对生活化探究教学背景下的问题教学法做出如下定义: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问题,让学生预测—讨论—解释教师所提出的有效设疑,进行实验探究,继而知识迁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附图)

二、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以下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 课时)”的教学设计。

1. 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阶梯蜡烛、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2)分组实验:雪碧或者可乐、带导管的橡皮塞、澄清的石灰水、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2瓶)、紫色石蕊试液、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纸花、试管。

2.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源于生活———尼奥斯湖杀人之谜

1986年8月21日傍晚,非洲喀麦隆北部尼奥斯湖突然喷发出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原本溶解在湖水里的二氧化碳突然脱出平静的湖水,因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所以它紧贴地面,流向周围,流向附近的村庄,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播放视频】

(1)“P-预测”阶段

基于以上情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入预测阶段:

湖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了,还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营造求知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的场面,直观的讲解,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既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D-讨论”阶段

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分析讨论,交流观点并各选派代表发言,存在三种观点,如下:

联系水中的鱼能够靠溶解氧生存,做出类比:大部分气体能溶于水中,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其他未知的物质。

(3)“E-解释”阶段(分组实验设计贴近生活)

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分析讨论,结合实验室桌面上的仪器和药品,交流观点并选派代表发言,存在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生活中碳酸饮料可能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问题与情境]展示一瓶可乐,摇晃。

[学生活动]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这种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归纳:

[学生实验探究]可乐中气体的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由该实验得出CO2性质:

[讲解]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强调氢氧化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书写)由于这个反应的现象明显,所以常用于检验CO2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1: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而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简单的实验,好比家庭小实验,让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也能激发同学们课后去探究更多的家庭小实验。

方案二:将制备好的二氧化碳直接溶于水中

[展示]矿泉水瓶:装有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与情境]猜想:如果向集满CO2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CO2气体是否溶于水?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

性质3: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从现象上看塑料瓶变瘪,进而一步步帮同学们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增强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认识身边的物质和现象。

[知识拓展]死狗洞之谜

[讲解]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它无法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会不省人事,呼吸停止,导致死亡。

设计意图: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惨案创设问题情境,远比单纯的讲解、空洞的说教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由此性质出发,二氧化碳的灭火用途,死狗洞之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变迎刃而解。

(4)“O-观察”阶段(演示实验设计贴近生活)

演示实验1:CO2的密度以及燃烧情况

[提问](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是下层先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2: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问题与情境](举着变瘪的塑料瓶)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实验]取少量矿泉水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介绍]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

[演示]向紫色石蕊试纸加滴稀盐酸,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结论:紫色石蕊遇酸变成红色。

[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猜想。

(5)“D-讨论”阶段

针对实验2,学生们展开讨论,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生:(1)可能是CO2使紫色石蕊变红。

(2)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3)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展示]药品和仪器

[讨论]能否用以上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的三种猜想。

[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并记录现象。

(6)“E-解释”阶段(理论总结高于生活)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1:CO2可溶于水(所以尼奥斯湖溶解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了杀人元凶)

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紧贴地面,流向周围,流向附近的村庄,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

性质3: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4:CO2与水反应:CO2 + H2O[=]H2CO3

[学生实验]用镊子夹着变红的石蕊试纸小心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

[教师归纳并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

设计意图:化学是实验的学科,实验的灵魂是探究,通过本次探究让同学们初步学会探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提出多种猜想可能性,符合教学实际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分析和归纳物质性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1. 适用对象

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能力,并具有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2. 注意事项

预测环节的切入口要小,避免提出问题过于开放,使老师无法驾驭课堂的思维去向。

3. 应用价值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两次讨论和解释,旨在通过学生的预测和观察之间的反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同学的进一步思考。同时,该策略也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作为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胡珺晶. 浅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巧用PDEODE策略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3,(9):44-45

endprint

摘要:生活化探究策略与PDEODE教法有机整合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对于在初中化学课堂展开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很好的帮助。以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 课时)”的教学为例,围绕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对此类的教学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二氧化碳;生活化探究策略;PDEODE教学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0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何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真实存在,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成了当今初中化学教学的热点。

PDEODE策略[1]是Kolari与Ranne对POE的深化改进。PDEODE策略即:“预测(Predic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tion)—观察(Observation)—讨论(Discussion)—解释(Explantion))”,第一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的问题进行预测结果或者现象,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然后各组成员分享预测结果;第二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组讨论,根据预测的现象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两者的差异,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得出结论。

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探究教学模式与PDEODE策略有机结合,对生活化探究教学背景下的问题教学法做出如下定义: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运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问题,让学生预测—讨论—解释教师所提出的有效设疑,进行实验探究,继而知识迁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而既完成教学目标又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附图)

二、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以下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性质(第1 课时)”的教学设计。

1. 教具准备

(1)演示实验:阶梯蜡烛、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2)分组实验:雪碧或者可乐、带导管的橡皮塞、澄清的石灰水、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2瓶)、紫色石蕊试液、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纸花、试管。

2.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源于生活———尼奥斯湖杀人之谜

1986年8月21日傍晚,非洲喀麦隆北部尼奥斯湖突然喷发出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原本溶解在湖水里的二氧化碳突然脱出平静的湖水,因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所以它紧贴地面,流向周围,流向附近的村庄,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播放视频】

(1)“P-预测”阶段

基于以上情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入预测阶段:

湖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了,还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营造求知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的场面,直观的讲解,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既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D-讨论”阶段

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分析讨论,交流观点并各选派代表发言,存在三种观点,如下:

联系水中的鱼能够靠溶解氧生存,做出类比:大部分气体能溶于水中,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其他未知的物质。

(3)“E-解释”阶段(分组实验设计贴近生活)

学生针对问题分组分析讨论,结合实验室桌面上的仪器和药品,交流观点并选派代表发言,存在两种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生活中碳酸饮料可能溶解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问题与情境]展示一瓶可乐,摇晃。

[学生活动]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检验这种气体?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猜想?

学生经过讨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归纳:

[学生实验探究]可乐中气体的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由该实验得出CO2性质:

[讲解]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强调氢氧化钙、碳酸钙的化学式书写)由于这个反应的现象明显,所以常用于检验CO2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1: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的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而这个问题来源于生活,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简单的实验,好比家庭小实验,让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也能激发同学们课后去探究更多的家庭小实验。

方案二:将制备好的二氧化碳直接溶于水中

[展示]矿泉水瓶:装有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与情境]猜想:如果向集满CO2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CO2气体是否溶于水?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

性质3: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从现象上看塑料瓶变瘪,进而一步步帮同学们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增强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认识身边的物质和现象。

[知识拓展]死狗洞之谜

[讲解]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它无法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时,会不省人事,呼吸停止,导致死亡。

设计意图: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惨案创设问题情境,远比单纯的讲解、空洞的说教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由此性质出发,二氧化碳的灭火用途,死狗洞之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变迎刃而解。

(4)“O-观察”阶段(演示实验设计贴近生活)

演示实验1:CO2的密度以及燃烧情况

[提问](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是下层先熄灭?蜡烛熄灭说明什么问题?

演示实验2: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问题与情境](举着变瘪的塑料瓶)CO2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实验]取少量矿泉水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介绍]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

[演示]向紫色石蕊试纸加滴稀盐酸,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观察现象:紫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结论:紫色石蕊遇酸变成红色。

[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猜想。

(5)“D-讨论”阶段

针对实验2,学生们展开讨论,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生:(1)可能是CO2使紫色石蕊变红。

(2)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3)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

[展示]药品和仪器

[讨论]能否用以上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的三种猜想。

[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并记录现象。

(6)“E-解释”阶段(理论总结高于生活)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1:CO2可溶于水(所以尼奥斯湖溶解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成了杀人元凶)

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紧贴地面,流向周围,流向附近的村庄,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

性质3:CO2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燃烧

[教师归纳并板书]性质4:CO2与水反应:CO2 + H2O[=]H2CO3

[学生实验]用镊子夹着变红的石蕊试纸小心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

[教师归纳并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H2O + CO2↑

设计意图:化学是实验的学科,实验的灵魂是探究,通过本次探究让同学们初步学会探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提出多种猜想可能性,符合教学实际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分析和归纳物质性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基于生活化探究策略的PDEODE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1. 适用对象

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能力,并具有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2. 注意事项

预测环节的切入口要小,避免提出问题过于开放,使老师无法驾驭课堂的思维去向。

3. 应用价值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两次讨论和解释,旨在通过学生的预测和观察之间的反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同学的进一步思考。同时,该策略也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作为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胡珺晶. 浅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巧用PDEODE策略教学[J].化学教与学,2013,(9):44-45

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
低浓度二氧化碳快速集获器面世
碳足迹,记录你的碳消耗!
捕捉二氧化碳
向农田撒岩石粉可限制全球变暖
呵欠的产生
可乐
为什么要在饮料里加入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抓回来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