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联村:不同于城市又别于农村的“农城”
2014-09-23
村企合一实现“五个化”
永联村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全村拥有地土面积10.5km2,村民10500人。1970年沙洲县组织千余民工围垦810亩长江滩涂,最初被称“七○圩”,这便是最初的永联村。建村后,从南丰、鹿苑、兆丰、大新等地陆续迁来213户共808名村民,组建南丰公社第23生产大队。改革开放后永联人打破“以粮为纲”禁锢,探寻“以工补农”发展道路,谱写了“以工兴村,以钢强村”的发展篇章。2013年全村工业销售收入达320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2.8万元,实现着农业、农民、农村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全村98%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8%的耕地实现了集体流转,98%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8%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村域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了一幅“中国特色农村现代画”。先后被评为“华夏第一钢村”、“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等。
永联村既有“村企合一”的基础,又有“集体资本”的支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头,着重解决“五个化”的问题。一是居住方式城镇化:2006年,永联村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40hm2(600亩)、建筑面积达60万m2的现代化农民居住区——永联小镇。社区可容纳4800户15000多人,并配备教育、文化、治安、商业、医疗等综合功能。村民购房直接或间接补贴达1400元/m2,实际购价仅500多元/m2,远低于建设成本。二是生活方式社区化:村委投资6000万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次。2004年,设立“文明家庭奖”,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奖金,引导村民提高“文明素质”和享受现代生活。三是生产方式产业化:将全村土地流转到农业公司统一经营,使村民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拿工资,享受“土地分红”。村里还投资建设占地2.7hm2的创业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村民,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四是组织方式自治化:按社区管理体制,设立园区、楼道,并选举产生园区长、楼道长,实施民主管理。五是收入方式多元化:村委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水平,建立村民保障体系。2007年村民通过享受7项集体补贴,人均获益近5000元。在医疗上,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在教育上,村民子女上小学、读初中每年可获得500元的补助,上高中、读大学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补助。村里建立养老敬老、扶贫帮困、奖学助学、医疗保障等9项福利制度,福利标准逐年提高。2009年,用于福利分配的资金达5510万元。少数困难村民家庭还可从“惠民基金”获得救济性收入。以上“五个化”的实现,使永联成为一座既不同于城市,又别于农村的气象一新的“农城”。
永联寓意着“永远联合起来,共同进步”。1995~2005年期间,永联村先后合并了5个行政村,并村后的永联,村域面积扩大至10.5km2,拥有77个村民小组和村民10500人。
工业以钢为纲厂区5千亩
1978年8月,吴栋材担任永联第七任工作组长,点燃了这个全县最小、最穷的村庄脱贫致富的希望。永联人在他的带领下,打破“以粮为纲”的禁锢,村民在冰天冻地中挖土5万方,将洼地开挖成池塘养鱼,将高地填高种粮,1979年底永联村民就第一次获得了年终分配。永联人认识到要真正脱贫致富,必须走“以工兴农”的发展道路。村里先后办起家具厂、水泥预制品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型加工企业,逐步改变了永联贫穷落后的面貌。村集体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村里又将目光放在了钢铁生产上。1984年,吴栋材筹措30万元资金,带领一群“泥腿子”办起钢铁“大工业”。由于经济基础差,条件不足,永联轧钢厂创办之初不被人看好。吴栋材与村委班子毫不气馁,迎难而上,轧钢厂仅用四个月就建成投产。1985年,全村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永联一举成为全县经济强村。1993年底,永联村以轧钢厂为核心组建成立“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永钢成为全国冶金行业重要的建筑钢材生产基地。2002年永钢遭遇坯料紧张、价格上涨等生产生存危机,企业面临两难的抉择:上炼钢因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可能“找死”;不上炼钢将因原料“无米下锅”,可能“等死”。关键时刻,吴栋材与村委班子顶住压力,筹措10多亿元资金,一年内建成包括大小数十个项目的百万吨炼钢工程,使永钢实现了从单一轧钢到联合型钢铁企业的飞跃。如今,永钢已成为拥有万名员工、总资产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62亿元的全国500强企业。年炼钢、轧钢能力各800万t,总资产295亿元。2013年,公司完成炼钢730万t、轧钢780万t,实现销售收入355亿元,利税总额18.7亿元。公司先后被中钢协、国家银行系统、国家质监局、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特级信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多年来,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进先进生产线,强化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积极与清华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交流合作,成立硕士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研究生工作站,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引进吸收优秀技术人才,加强产品研发,先后开发出100多个新产品。“联峰”牌热轧带肋钢筋、冷镦用热轧盘条等产品相继被用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浙江秦山核电站、世博中国馆、上海中心大厦、京沪高铁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并远销美国、意大利、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钢铁锻造属于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永钢在生产过称中始终坚持环保、增效、可持续发展,构建“生产中循环,循环中增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2002年永钢上马炼钢项目起,逐步建成覆盖全厂的工业气体回收利用系统、水循环系统、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2009年,永钢集团各类能耗指标均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位列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第9名。发展循环经济,为永钢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煤气回收利用总量达47.73亿m3、节约重油45.9万t,利用煤气余压发电量累计达1.2亿t。
农业集约经营耕地8千亩
永联村走“以钢兴村”道路获得巨大成功,永钢集团成为永联经济的最重要支撑。永联村现有土地面积1000hm2(15000亩),永钢集团工业用地约占5000亩。“无工不富,无农不稳”。这个工业高度发展的“华夏第一钢村”还坚持保留8000亩耕地用于农业生产。村民以每亩1200~13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农业公司集约经营。永联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这8000亩耕地上精耕细作,高效农业得以实现。一是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建有2000多亩的高标准设施粮食生产基地,实施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基地有工厂化育秧中心、谷物烘干中心、粮食加工中心,基地生产高品质粮食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形成了“育、繁、推、加、销一体化、产品特色化、开发经营良性循环化、收益高效化”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建立花卉基地:修建鲜切花温室大棚和连栋大棚62座,可年产切花百合150万枝、切花白菊300万枝、切花非洲菊1000万枝,剑兰种球25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元。三是建立养殖基地:建有水产养殖温室大棚4座,年产鲥鱼2万尾、鲟鱼2万尾、鮠鱼2万尾、巴鱼10万尾、河豚4万尾及河豚种苗500万尾,可实现销售收入1150万元;永联拥有自己的长江渔业捕涝队和长江水产养殖队。四是建立园林苗圃基地:开辟3000亩80余品种高品质树木的园林,并承接各项绿化及养护工程,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五是建立旅游基地: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乡村旅游经济也不甘落后,2008年成立的苏州永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依托,按“特征鲜明的江南水乡、功能丰富的休闲农庄、突出农耕主题的文化走廊”总体构思建设旅游基地,设有农耕历史区、动物养殖区、农家休闲区、江南作坊区、农户展示区等9大功能区域,常年开展骑马、射箭、赛狗、小猪跳水等休闲游乐活动。一年一度的长江美食节的举办,更是打响了“吃江鲜到永联”的金字品牌,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热点。